当前位置:主页 > 中医中药 > 文章内容

中醫的診斷方法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0-04-01 14:18浏览:

 中醫的診斷方法﹕四診(望﹐聞﹐問﹐切)
中醫的診斷理論﹕八綱辨證(陰陽﹐虛實﹐寒熱﹐表里)

病因辨證﹕

外感﹕六淫(風,寒,暑,濕,燥,火)

疫厲﹕傳染性病

內因﹕七情(喜,怒,懮,思,悲,恐,惊) 其發病多由于外界的刺激﹐使精神

發生變化﹐造成情志的過度興奮或抑制﹐而損傷內臟﹐而成為各種疾患。

飲食(不節﹐不潔)所傷﹐勞逸(過度勞累,勞神﹐及安逸)所傷﹐房室所傷

外傷﹕金刃所傷﹐虫獸所傷﹐跌扑所傷。

病機﹕疾病發生,發展與變化的機理。這和患者的體質強弱和致病邪氣的性質有關。

多因邪正盛衰﹐陰陽失調﹐氣血失常﹐經絡和臟腑功能紊亂。

氣血津液辨證﹕

氣病﹕氣虛﹐氣陷﹐氣滯﹐氣逆

血病﹕血虛﹐血瘀﹐血熱﹐血寒

氣血同病﹕氣滯血瘀﹐氣虛血瘀﹐氣血兩虛﹐氣不攝血﹐氣隨血脫

津液病﹕津液不足﹐水液停聚(水腫﹐痰飲)﹐津停氣阻﹐津枯血燥﹐津虧血燥

由于氣血津液,臟腑等生理功能失調所引起的綜合性病機變化叫內生"五邪"

風氣內動﹕肝陽化風﹐熱極生風﹐陰虛風動﹐血虛生風﹐血燥生風。

寒從中生﹕機體陽氣虛衰﹐溫煦氣化功能減退﹐虛寒內生或陰寒彌慢。

濕濁內生﹕脾的運化功能和輸布津液的功能障礙﹐從而引起水溼痰濁的停聚

津傷化燥﹕機體津液不足﹐各組織器官和孔竅失其濡潤﹐而出現干燥枯澀。

火熱內生﹕陽盛有餘﹐或陰虛陽亢或氣血郁滯或病邪郁結﹐而生的火熱內擾

臟腑辨證﹕

心與小腸﹕心氣虛﹐心陽虛﹐心陽暴脫﹐心血虛﹐心陰虛﹐心火亢盛﹐

心脈痺阻﹐痰迷心竅﹐痰火擾心﹐小腸實熱。

肺與大腸﹕肺氣虛﹐肺陰虛﹐風寒束肺﹐寒邪客肺﹐痰溼阻肺﹐風熱犯肺

熱邪壅肺﹐燥邪犯肺﹐大腸濕熱﹐大腸液虧﹐腸虛滑瀉。

脾與胃﹕脾氣虛﹐脾陽虛﹐中氣下陷﹐脾不統血﹐寒濕困脾﹐濕熱蘊脾﹐

胃陰虛﹐食滯胃腕﹐胃寒﹐胃熱。

肝與膽﹕肝氣郁結﹐肝火上炎﹐肝血虛﹐肝陰虛﹐肝陽上亢﹐肝風內動﹐

寒滯肝脈﹐肝膽溼熱﹐膽郁痰擾。

腎與膀胱﹕腎陽虛﹐腎陰虛﹐腎精不足﹐腎氣不固﹐腎不納氣﹐膀胱濕熱。

兼證﹕心腎不交﹐心脾兩虛﹐心肝血虛﹐心腎陽虛﹐心肺氣虛﹐脾肺氣虛﹐

脾腎陽虛﹐肺腎陰虛﹐肝腎陰虛﹐肝脾不調﹐肝胃不和﹐肝火犯肺。

經絡辨證﹕ 十二經脈病﹐奇經八脈病。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

養生防病﹕<內經>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

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僻邪不至﹐長生久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