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中医中药 > 文章内容

喘证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0-04-01 14:02浏览:

 【证候特征】

    肺气上逆失于宣降,或肾失摄纳所引起的喘证的症状,如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喘证的各种证候所共有,是喘证的证候特征。

    呼吸困难为喘证的特征性证候,临床表现轻重不一。轻者仅见呼吸迫促,呼气吸气深长,一般尚能平卧。重者可见鼻翼煽动,张口抬肩,摇身撷肚,端坐呼吸,面唇发绀。急发者多表现呼吸深长费力,以呼出为快,胸满闷塞,甚则胸盈仰息,声高痰涌,气喘与劳动及体位无关。缓发者多表现呼吸微弱而浅表乏力以深吸为快,声低息短,动则加重,气喘与劳动及体位明显相关。若病情危笃,喘促持续不已,可见肢冷汗出,体温、血压骤降,心悸心慌,面青唇紫等喘脱危象。

    【病因病机】

    喘证常由多种疾患引起,病因很复杂,常见的病因有外邪犯肺、痰浊内蕴、情志失调、久病劳欲等,致使肺气上逆,宣降失职,或气无所主,肾失摄纳而成。

    1.外邪犯肺  外感风寒或风热之邪,未能及时表散,邪蕴于肺,壅阻肺气,肺气不得宣降,因而上逆作喘。
    2.痰浊内蕴   凡急慢性疾患影响于肺,致肺气受阻,气津失布,津凝痰生;或脾失健运,痰浊内生,上干于肺,阻遏气道,气机不利,肃降失常,常为喘促发生的重要内因。
    3.情志失调   情怀不遂,忧思气结,肝失调达,气失疏泄,肺气闭阻,或郁怒伤肝,肝气横逆乘于肺脏,肺气不得肃降,升多降少,气逆而喘。
    4.久病劳欲  久病肺弱,咳伤肺气,肺气虚衰,气失所主,而发生喘促。肺气不足,血行不畅,又可致气虚血瘀,致使喘促加重。若久病迁延不愈,由肺及肾,或劳欲伤肾,精气内夺,肾为气之根,司气之摄纳,故肾之真元伤损,根本不固,摄纳失常,不能助肺纳气,气失摄纳,上出于肺,出多人少,逆气上奔为喘。若肾阳衰弱,肾不化水,水邪泛溢,干肺凌心,肺气上逆,心阳不振,亦可致喘,表现虚中夹实之候。

    【诊断】

    1.以喘促气短,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口唇发绀为特征。
    2.多有慢性咳嗽、哮病、肺痨、心悸等疾病史,每遇外感及劳累而诱发。
    3.两肺可闻及干、湿性啰音或哮鸣音。
    4.查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或X线胸片、心电图有助诊断。 

    【鉴别诊断】 

     喘证主要与气短、哮病相鉴别。
    1.气短  喘证与气短同为呼吸异常,但喘证是以呼吸困难,张口抬肩,甚至不能平卧为特征;气短亦即少气,呼吸微弱而喘促,或短气不足以息,似喘而无声,尚可平卧。如《证治汇补·喘病》说:若夫少气不足以息,呼吸不相接续,出多人少,名日气短,气短者,气微力弱,非若喘症之气粗奔迫也。"
    2.哮病  哮指声响言,为喉中有哮鸣音,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疾病;喘指气息言,为呼吸气促困难。是多种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一般来说,哮必兼喘,喘未必兼哮。

    【辨证要点】

    1.辨病位  凡因外邪、痰浊、肝郁气逆等致邪塞肺气,宣降不利而喘者均属实,病位在肺;而久病劳欲,肺肾出纳失常而致喘者多属虚,或虚实夹杂,病在肺、肾两脏。 
    2.辨虚实  呼吸深长有余,呼出为快,气粗声高,伴有痰鸣咳嗽,脉象有力者为实喘;呼吸短促难续,深吸为快,气怯声低,少有痰鸣咳嗽,脉象微弱者为虚喘。

    【治疗原则】 

    实喘治肺,治以祛邪利气。应区别寒、热、痰、气的不同,分别采用温宣、清肃、祛痰、降气等法。虚喘治在肺肾,以肾为主,治以培补摄纳。针对脏腑病机,采用补肺、纳肾、温阳、益气、养阴、固脱等法。虚实夹杂,下虚上实者,当分清主次,权衡标本,适当处理。
    喘证多由其他疾病发展而来,积极治疗原发病,是阻断病势发展,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

    【辨证施治】

    一、实喘

    1.风寒闭肺
    症状:喘息,呼吸气促,胸部胀闷,咳嗽,痰多稀薄色白,兼有头痛,鼻塞,无汗,恶寒,或伴发热,口不渴,舌苔薄白而滑,脉浮紧。
    治法:散寒宣肺。
    方药:麻黄汤。 方中用麻黄、桂枝宣肺散寒解表,杏仁、甘草利气化痰。喘重者还可加半夏、苏子、橘皮等化痰利气平喘。若寒痰阻肺,见痰白清稀量多泡沫,加细辛、生姜温肺化痰,若得汗而喘不平,可用桂枝加厚朴杏仁汤和营卫,利肺气。若素有寒饮内伏,复感客寒而引发者,可用小青龙汤发表温里。 若寒邪束表,肺有郁热,或表寒未解,内已化热,热郁于肺,而见喘逆上气,息粗鼻煽,咯痰粘稠,伴形寒身热,烦闷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或滑者,用麻杏石甘汤宣肺泄热,还可加黄芩、桑白皮、栝蒌、葶苈子、射干等以助其清热化痰平喘之功。

    2.痰热遏肺
    症状:喘咳气涌,胸部胀痛,痰多粘稠色黄,或夹血色,伴胸中烦热,身热,有汗,渴喜冷饮,面红,咽干,尿赤,大便或秘,苔黄或腻,脉滑数。
    治法:清泄痰热。
    方药:桑白皮汤。 方中用桑白皮、黄芩、黄连、栀子清泻肺热,杏仁、贝母、半夏、苏子降气化痰。 若痰多粘稠,加栝蒌、海蛤粉清化痰热;痰源便秘,喘不能卧,酌加葶苈子、大黄涤痰通腑;痰有腥臭味,配鱼腥草、金荞麦根、蒲公英、冬瓜子等清热解毒化痰泄浊;身热甚者,加生石膏、知母。

    3.痰浊阻肺
    症状:喘而胸满闷窒,甚则胸盈仰息,咳嗽痰多粘腻色白,咯吐不利,兼有呕恶纳呆,口粘不渴,苔厚腻色白,脉滑。
    治法:化痰降逆。
    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方中用半夏、茯苓、陈皮、甘草化痰,苏子、白芥子、莱菔子化痰下气平喘。可加苍术、厚朴等燥湿理脾行气,以助化痰降逆。痰浊塞盛,气喘难平者,加皂荚、葶苈子涤痰除塞以平喘。 若痰浊扶瘀,见喘促气逆,喉间痰鸣,面唇黯紫,舌质紫暗,苔法腻者,可用涤痰汤,加桃仁、红花、赤芍、水蛭等涤痰祛瘀。

    4.水凌心肺
    症状:喘咳气逆,倚息难以平卧,咯痰稀白,心悸,面目肢体浮肿,小便量少,怯寒肢冷,面唇青紫,舌胖黯,苔白滑,脉沉细。
    治法:温阳利水,泻壅平喘。
    方药:真武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 方中用真武汤温阳利水,葶苈大枣泻肺汤泻肺除壅。还可加泽兰、益母草、桂枝活血行水。

    5.肝气乘肺
    症状:每遇清志刺激而诱发,发时突然呼吸短促,息粗气憋,胸闷脚痛,咽中如窒,或失眠、心悸,平素常多忧思抑郁,苔薄,脉弦。
    治法:开郁降气。
    方药:五磨饮子。 本方出自《医碥》,由四磨饮子去人参,加木香、枳实而成。方中以沉香为主药,温而不燥,行而不泄,既可降逆气,又可纳肾气,使气不复上逆;槟榔破气降逆,乌药理气顺降,共助沉香以降逆平喘;木香、枳实疏肝理气,加强开郁之力。本证在于七情伤肝,肝气横逆上犯肺脏,而上气喘息,发病之标在肺与脾胃,发病之本则在肝,属气郁实证。因而应用本方时,还可在原方基础上加柴胡、郁金、青皮等疏理肝气之品以增强解郁之力。若气滞腹胀,大便秘者又可加用大黄以降气通腑,即六磨汤之意。伴有心悸、失眠者加百合、酸枣仁、合欢花等宁心安神。并宜劝慰病人心情开朗,配合治疗。

    二、虚喘

    1.肺气虚
    症状:喘促短气,气怯声低,喉有鼾声,咳声低弱,痰吐稀薄,自汗畏风,极易感冒,舌质淡红,脉软弱。
    治法:补肺益气。
    方药:补肺汤合玉屏风散。 方中用黄芪补益肺气,白术、茯苓、甘草健脾补中助肺,防风助黄芪益气护卫,五味子敛肺平喘,干姜、半夏温肺化痰,厚朴、陈皮行气消痰,降逆平喘。 若伴咳呛痰少质粘,烦热口干,面色潮红,舌红苔剥,脉细数,为气阴两虚,可用生脉饮加沙参、玉竹、百合等益气养阴。痰粘难出。加贝母、栝蒌润肺化痰。

    2.肾气虚
   症状:喘促日久,气息短促,呼多吸少,动则端甚,气不得续,小便常因咳甚而失禁,或尿后余沥,面青肢冷,舌淡苔薄,脉微细或沉弱。
    治法:补肾纳气。
    方药: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前方温补肾阳,后方纳气归肾。还可酌加仙茅、仙灵脾、紫石英、沉香等温肾纳气平喘。 若见喘咳,口咽干燥,倾红唇赤,舌红少苦,脉细或细数为肾阴虚,可用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以滋阴纳气。 如兼标实,痰浊阻肺,喘咳痰多,气急胸闷,苔腻,此为“上实下虚”之候,治宜化痰降逆,温肾纳气,用苏子降气汤。 肾虚喘促,多兼血瘀,如见面、唇、爪甲、舌质黯,舌下青筋显露等,可酌加桃仁、红花、川芎活血化瘀。

    三.喘脱

    症状:喘逆剧甚,张口抬肩,鼻翼煽动,端坐不能平卧,稍动则喘剧欲绝,心慌动悸,烦躁不安,面青唇紫,汗出如珠,脉浮大无根,或见歇止,或模糊不清。
    治法:扶阳固脱,镇摄肾气。  
    方药:参附汤合黑锡丹。 方中用人参15~30g、附子15g,急煎频服,并送股黑锡丹3~4g。同时还可加服蛤蚧粉2~3g,以温肾阳,散阴寒,降逆气,定应喘。 若呼吸微弱,间断难续,或叹气样呼吸,汗出如洗,烦躁内热,口干额红,舌红无苔,或光绛而紫赤,肤细微而数,或散或芤,为气阴两竭之危证,治应益气救阴防脱,可用生脉散加生地、山萸肉,共奏补气益阴防脱之功。若汗多不敛者,加龙骨、牡蛎以敛汗固脱。若出现阴竭阳脱者,加附子、肉桂急救回阳。
,,,0.0.0.0 39093,200,                         肺间质纤维化是以运动性呼吸困难,动则气短、干咳、喘憋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病变。包括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及继发于某些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的肺间质纤维化等。其致病原因复杂。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其致病原因为吸入各种粉尘、有毒气体、环境污染物如汽油、烟雾、动物皮毛等,还可以继发于免疫系统的疾病以及过量使用某些药物如化疗药物等等。反复感染可以加重病情发展。复杂的致病因素激发各种细胞活素、组胺、蛋白酶、氧化剂等形成免疫复合物与肺泡巨嗜细胞、中性白细胞、淋巴细胞和成纤维母细胞共同聚集于肺间质,形成肺间质性炎症;肺间质性炎症使间质成纤维细胞和过量胶原蛋白沉积产生疤痕和肺组织的破坏,终成肺间质纤维化。此病呈进行性加重,为肺系疾病中的疑难重症,近年来由于环境污染的加重,发病较前增多。

    西医治疗此病以应用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为主。中医古代文献中无此病的记载,近年来一些研究报道中称此病为“短气”、“咳嗽”、“肺萎”、“肺胀”等。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病理改变特点,我们将此病称为“肺痹”。痹者,痹阻不通之意也。从其微观的变化看,肺间质慢性炎症、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肺间质,成纤维细胞和胶原蛋白增生最终导致肺组织破坏,此乃痹阻于肺的毒邪。由于毒邪闭阻于肺间质,肺络不通,肺失宣降,失于主气,故而出现呼吸困难、气不得吸、气短动则加重、干咳、喘憋等症状。《黄帝内经·痹论》记载:“皮痹不已,内合于肺,则为肺痹……淫气喘息痹聚在肺”,“肺痹者,烦满喘而呕。”经多年的临床观察研究,笔者认为瘀血为痹阻于肺络的基本病理产物。肺主宣发肃降、肺为储痰之器、肺为水之上源,湿痰常与瘀血共同形成痹阻于肺间质的毒邪。

    该病呈慢性进展,临床表现出缓解期和急性发作期;感染常为急性发作的诱因又是病情加重的条件。缓解期症状表现为气虚血瘀、络脉不通、肺失宣降的特点;急性发作期以湿热瘀阻、肺失宣降为特点。由于患者体质因素及病程长短,常伴有气虚、阴虚等不同,此外该病还与人体的免疫功能紊乱状态有关。中医辨证治疗主要分为湿热内阻、肺络不通型,气虚血瘀、肺失宣降型,阴亏血瘀、肺气闭郁型等,辨证治疗常选择现代药理中具有明确的逆转肺纤维化的药物及具有调节免疫功能的药物相结合。通肺活血主要应用生黄芪、银花、当归、丹参、郁金、旋覆花等药,传统药性认为生黄芪“补五脏诸虚”,在这里还取其“能通调血脉,流行经络……”的作用。生黄芪与银花相合,药性甘凉,气味平和,并可加强通利血脉的作用。中医认为,“凡通脉者必先养血”,与当归合用则有通利血脉兼养血之功。丹参、郁金、旋覆花活血通络、宣肺开痹。现代药理研究还表明生黄芪、当归皆可调节免疫功能,其中生黄芪、丹参有逆转肺、肝纤维化的作用。临床可结合不同患者的病情随症加减治疗。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部分患者经高分辨CT及肺功能检查表明,肺间质纤维化的程度较治疗前有一定程度的好转。,,,0.0.0.0 39094,200,"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中国古代,受到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的深刻影响。对于事物的观察分析方法,多以“取类比象”的整体性观察方法,通过对现象的分析,以探求其内在机理。因此,中医学这一独特的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一是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

  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协调、互为补充,在病理上则相互影响。而且人体与自然界也是密不可分的,自然界的变化随时影响着人体,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维持着正常的生命活动。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和内环境统一性的思想即整体观念。整体观念是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思想在中医学中的体现;它贯串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和治疗等各个方面。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人体是由若干脏腑、组织和器官所组成的。每个脏腑、组织或器官各有其独特的生理功能,而这些不同的功能又都是人体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就决定了人体内部的统一性。也就是说,人体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生理上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持而又相互制约的,在病理上也是相互影响的。人体的这种统一性,是以五脏为中心,配以六腑,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的作用而实现的。五脏是代表着整个人体的五个系统,人体所有器官都可以包括在这个系统之中。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系成有机的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

  中医学在整体观念指导下,认为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一方面依*各脏腑组织发挥自己的功能作用,另一方面则又要*脏腑组织之间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和相反相成的制约作用,才能维持其生理上的平衡。每个脏腑都有其各自不同的功能,但又是在整体活动下的分工合作、有机配合,这就是人体局部与整体的统一。

  在认识和分析疾病的病理状况时,中医学也是首先从整体出发,将重点放在局部病变引起的整体病理变化上,并把局部病理变化与整体病理反应统一起来。一般来说,人体某一局部的病理变化,往往与全身的脏腑、气血、阴阳的盛衰有关。由于脏腑、组织和器官在生理、病理上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因而就决定了在诊治疾病时,可以通过面色、形体、舌象、脉象等外在的变化,来了解和判断其内在的病变,以作出正确的诊断,从而进行适当的治疗。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治疗局部病变时,也必须从整体出发,采取适当的措施。如,心开窍于舌,心与小肠相表里,所以可用清心热泻小肠火的方法治疗口舌糜烂。它如“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灵枢·终始》)等等,都是在整体观指导下确定的治疗原则。

  2、人与自然界具有统一性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同时,自然界的变化又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而机体则相应地产生反应,属于生理范围内的,即是生理的适应性;超越了这个范围,即是病理性反应。故曰:“人与天地相应也”(《灵枢·邪客》),“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灵枢·岁露》)。这种人与自然相统一的特点被中国古代学者称为“天人合一”。

  季节气候以人体的影响:春温、夏热、长夏湿、秋燥、冬寒表示一年中气候变化的一般规律。生物在这种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就会有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等相应的适应性变化。人体也与之相适应,如:“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灵枢·五癃津液别》),说明春夏阳气发泄,气血容易趋向于体表,表现为皮肤松驰、腠理开、汗多;而秋冬季阳气收藏,气血容易趋向于里,表现为皮肤致密、少汗多尿的变化。人体的脉象也有春弦、夏洪、秋浮、冬沉的不同。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也与季节变化密切相关,如春季常见温病,夏季多发中暑,秋季常见燥症,冬季多有伤寒。

  在昼夜晨昏的变化过程中,人体也必须与之相适应。白昼为阳,夜晚为阴,人体也是早晨阳气初生,中午阳气隆盛,到了夜晚则阳气内敛,便于人体休息,恢复精力。许多疾病的发病时间及引起死亡的时间也是有一定规律的。如研究表明,五脏衰竭所致死亡的高峰时间在下半夜至黎明前,春夏季时期急性心肌梗塞多发生在子时至巳时,而秋冬季,该病的发作多在午时至亥时。此外据观察,人的脉搏、体温、耗氧量、二氧化碳的释放量、激素的分泌等,都具有24小时的节律变化。

  根据中医运气学说,气候有着十二年和六十年的周期性变化,因而人体的发病也会受其影响。近年来,科学家们发现这种十二年或六十年的变化规律与太阳黑子活动周期(11年或12年)有关。太阳黑子的活动会使太阳光辐射产生周期性变化,并强烈干扰地磁,改变气候,从而对人体的生理、病理产生影响。

  地域的差异,人们的生活习惯和身体状况也有很大不同。如江南多湿热,人体腠理多疏松;北方多燥寒,人体腠理从致密。因此每个地区也各有其特有的地方病。甚至不同地区人们的平均寿命也有很大的差别。早在二千多年前,中国古代医家就对此有所认识,在《素问》中就这个问题作了较详尽的论述。如《素问·五常政大论》说:“高者其气寿,下者其气夭,地之小大异也,小者小异,大者大异。故治病者,必明天道地理……”。

  正是由于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及人与自然界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所以对待疾病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就成为中医治疗学上的重要原则。因此在对病人作诊断和决定治疗方案时,必须注意分析和考虑外在环境与人体情况的有机联系以及人体局部病变与全身情况的有机联系,这就是中医学的重要特点--整体观念。

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

  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由于它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它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

  “辨证”就是把四诊(望诊、闻诊、问诊、切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又称为“施治”,即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通过辨证论治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论治的正确与否。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认识疾病和解决疾病的过程。辨证和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是指导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

  中医临床认识和治疗疾病,既辨病又辨证,但主要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将重点放在“证”的区别上,通过辨证而进一步认识疾病。例如,感冒是一种疾病,临床可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等症状,但由于引发疾病的原因和机体反应性有所不同,又表现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湿感冒等不同的证型。只有辨清了感冒属于何种证型,才能正确选择不同的治疗原则,分别采用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或清暑祛湿解表等治疗方法给予适当的治疗。辨证与那种对于头痛给予止痛药、对于发热给予退烧药、仅针对某一症状采取具体对策的对症治疗完全不同,也根本不同于用同样的方药治疗所有患同一疾病的患者的单纯辨病治疗。

  中医认为,同一疾病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可以出现不同的证型;而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又可能出现同样的证型。因此在治疗疾病时就可以分别采取“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的原则。“同病异治”即对同一疾病不同阶段出现的不同证型,采用不同的治法。例如,麻疹初期,疹未出透时,应当用发表透疹的治疗方法;麻疹中期通常肺热明显,治疗则须清解肺热;而至麻疹后期,多有余热未尽,伤及肺阴胃阴,此时治疗则应以养阴清热为主。“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性质相同的证型,因而可以采用同样的治疗方法。比如,心律失常与闭经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疾病,但均可出现血瘀的证型,治疗都可用血府逐瘀汤进行活血化瘀。这种针对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质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的原则,正是辨证论治实质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