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中医中药 > 文章内容

中医外科学——第1~6章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0-02-26 20:27浏览:

第一章 中医外科发展概况
  目的要求
  1.掌握中医外科三大流派的主要学术思想和代表著作。
  2.熟悉历代外科医学的主要学术成就、著述和创造发明,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研究、发展情况。
  3.了解中医外科学了解中医外科学的起源、形成、发展、逐渐成熟等阶段的特点及其在我国历史上对人民健康事业所作出的伟大贡献。
  教学内容
  历代外科名医、主要文献、学术成就、创造发明等突出事例。
  第二章 中医外科范围和疾病命名及名词术语解释
  目的要求
  1.掌握中医外科名词术语解释。
  2.熟悉中医外科的范围、特点。
  3.了解中医外科疾病以部位、穴位、脏腑、病因、形态、颜色、疾病特征、范围大小、病程长短、传染性进行命名的原则,并举例说明。
  教学内容
  1.凡是疾病生于人的体表、能够用肉眼可以直接诊察到的、有局部症状可凭的都属于外科的治疗范围。
  2.以部位、穴位、脏腑、病因、症状、形态、颜色、疾病特性、范围大小等加以命名,对了解疾病特点有一定帮助。
  3.中医外科常见名词术语及其解释。
  第三章 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目的要求
  1.熟悉外科疾病常见病因的致病特点。
  2.掌握外科疾病的主要病机。
  3.正确理解气血、脏腑、经络与外科疾病发生发展及其预后的关系。
  教学内容
  1.致病因素:外感六淫邪毒、感受特殊之毒、外来伤害、情志内伤、饮食不节、房室劳伤等。
  2.发病机理:从气血、经络、脏腑说明外科疾病的病理基础,局部的气血凝滞、营气不从、经络阻塞、脏腑不和是外科疾病总的发病机理。
  第四章 外科疾病的辨证
  目的要求
  1.正确理解对中医外科疾病进行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重要性。
  2.掌握中医外科疾病局部症状的四诊检查要点。
  3.掌握辨阴证阳证,辨肿、痛、脓、溃疡等的方法。
  4.熟悉辨皮疹、痒、出血、善恶顺逆等的方法。
  教学内容
  1.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2.四诊在外科疾病上的运用:包括望局部病变、精神、形态、舌苔;听声音、嗅气味;问诊;切脉和触诊。
  3.辨阴证阳证:主要以局部症候进行辨别如发病缓急、病位、颜色、温度、高度、范围、硬度、感觉、脓液、病程、全身症状、预、后等,必须说明应将局部症状与全身情况结合起来分析。
  4.辨局部:辨肿、溃疡、皮疹、出血;辨脓的有无、操作方法、脓的形质、色泽、气味等,及辨脓的注意点。
  5.辨痛、痒。
  6.辨经络部位:外科疾病的发生部位与经络有一定的联系,可作为辨证施治的参考。
  7.辨善恶顺逆:从全身和局部表现来判断外科疾病转归预后。
  第五章 中医外科疾病的治法
  目的要求
  1.掌握消、托、补三大法则的适应证、禁忌证。
  2.掌握具体的十一种内治法的应用。
  3.掌握外治法中药物疗法各种剂型的应用及注意事项。
  4.熟悉手术疗法的适应证及注意事项。
  5.了解外治法中其他疗法的应用及注意事项。
  教学内容
  1.内治法:以消、托、补为纲,作为外科疾病初起、成脓、溃后三个阶段的治疗大法。内治法的具体运用:分为解表、通里、清热、温通、祛痰、理湿、行气、和营、内托、补益、养胃等,每法举出代表方、常用药物、适应症和注意事项。
  2.外治法:
  3.药物疗法:包括膏药、油膏、箍围药、掺药、草药等,每项均举出适应症、用法、注意点。
  4.手术疗法:包括切开法、烙法、砭镰法、挂线法、结扎法、拖线法等。分别说明其适应症、用法、注意点。
  5.其它疗法:引流法(药线、扩创、导管引流等)、垫棉法、药筒拔法、灸法、熏法、熨法、溻渍法等,每法举出适应症、用法及注意点。
  第六章 中医外科疾病的康复治疗和调护原则
  目的要求
  1.掌握外科疾病的康复治疗原则。
  2.熟悉饮食调护的重要性及具体要求。
  3.了解调护的整体要求。
  教学内容
  1.一般护理:自修。
  2.饮食护理:自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