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篇 赠贾思诚序
【目的要求】
1.领会本文的写作原因,体味贾君待患者“如手足之亲:德高尚医德。
2.掌握文章中的重要词语和排比句式。
3.了解本文巧妙的写作构思。
【教学内容】
1.词语
绎骚、(来)蒞、(慎)简、无似、(俾)摄、生聚、绥辑、知遇、体、运眩、孑孑然、惊飙、(四)溟、收视返听、左(之)右(之)、(鲜)羞、裼裘、鲁邹、客(不公侯)、多( 贾 君之善)、昭(余)、(不)识、发(张君之书)、颠连、秦越、盬(其髓)、雍容、信(宿)、乌(乎书)、病(此)、林林、牧宰、濡毫
(2) 句子今译
①双目运眩,耳中作秋蝉鸣,神思恍惚,若孑孑然离羣而独立,若御惊飙而游行太空,若乘不系之舟以簸荡于三峡四溟之閒,殊不能自禁。
②内摇其真,外劳其形,以亏其阴,以耗其生,宜收视返听于太虚之庭,不可专藉药而已之也。
③我瞻四方,何林林乎!州邑之閒,其有贤牧宰能施刀圭之剂以振起之者乎?
(3) 文意理解
①“宁食不鲜羞,衣不裼裘,何可一日以无贾君?宁士不鲁邹,客不公侯,何可一日以无贾君?”此句表达了张君什么样的感情?对描写贾君的人物形象有何作用?
②贾君与“世之医者”在医德医风方面形成鲜明的对照,文中是如何描述的?
③“其视吾民之颠连,漠然若秦越肥瘠之不相维系,非惟不相维系,又盬其髓、刳其膏而不知止,孰有如张 君勤民成疾者乎?”句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爱憎感情?“秦越肥瘠”一语对表达文意有何作用?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第十七篇 医俗亭记
【目的要求】
1.领会本文赞美竹之形体、质性与作用的用意,及撰写文章的原因。
2.掌握文章中的重要词语和排比句式。
【教学内容】
1.词语
瞿然、云尔、既(自解曰)、坐(无竹)、仅(半亩)、萧然、(如)箦、(吾)量、宅心、流(而无制)、干(云霄)、释然、奚以……为、让(为)、瞑眩、功绪、去(竹)、迟(他日)
2.语序
不余秘
3.句子
①瞿然惊曰:“余病其痼也耶,何长公之诗云尔也?”既,自解曰:“士俗坐无竹耳,使有竹,安知其俗之不可医哉?”
②吾量之隘俗也,竹之虚心有容足以医之;吾行之曲俗也,竹之直立不挠足以医之;吾宅心流而无制,竹之通而节足以医之;吾待物混而无别,竹之理而析足以医之。
③竹之干云霄而直上,足以医吾志之卑;竹之历冰雪而愈茂,足以医吾节之变。其潇洒而可爱也,足以医吾之凝滞;其为筩、为简、为箭、为笙、为萧、为簠簋也,足以医吾陋劣而无用。
4.文意理解
①文中如何描述作者求竹前后的鲜明变化?
②“是竹也,不苦口,不瞑眩,不湔浣肠胃,不漱涤五脏。长公不余秘而授之。余用之,既有功绪矣。使人人皆用之,天下庶几无俗病与?”句中如何称说竹之质性?所谓“功绪”是指什么?
③“京师地不宜竹。余恐去竹日远而病复作也。既以名其亭,复书此为记。迟他日归亭中,愿俾病根悉去之,不识是竹尚纳我否?”句中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心绪?为什么说“京师地不宜竹”?“病根”指什么?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