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中医中药 > 文章内容

第七章 文献工作现代化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0-02-26 20:00浏览:

 
第七章 文献工作现代化
 
  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发展,为文献工作提供了先进的技术、设备,使文献工作的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特别是电子计算机技术、缩微技术、声象技术和通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使得文献研究工作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革,有力地促进了文献工作现代化的进程,使得以手工操作为主体的传统文献研究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第一节 文献工作现代化的条件和意义
 
  文献是存贮和传播情报信息的重要载体.自从有了文字起,文献就产生了。并且有了几千年的历史。文献也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造纸技术的发明,使得文献的传播有了廉价而又方便的载体,毕升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使文献更为普及地进入人们的生活,文献的数量和质量也大幅度提高.16、17世纪以来,科学技术较之前代的发展速度大大加快.文献的数量剧增。这使得文献工作不得不迅速地吸取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以适应这个所谓“信息爆炸”的时代。电子计算机、缩微以及电子声象技术的应用,使文献工作出现了崭新的面貌。首先,电子计算机已取代了部分手工劳动,在文献管理中如采购、编目、检索都已实现了电子计算机化。以世界最大的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为例,这个图书馆大约拥有八千万册图书,而在每天开馆的时间里每分钟就又有数十种新书送来。他们把每一本书都直接录入电子计算机资料存贮库。如果读者需要某一方面的资料.只要在电子计算机终端前输入所需资料的名称.几秒钟内计算机的微型电路就可以将有关的资料检索完毕,并打印出来;其次,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得电子计算机联络成网,建立起世界性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世界各地的最新资料都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迅速检索出来;缩微技术的发展,使文献体积大大缩小,可以有效地控制书库的紧张状况;最后,高科技的发展,使得文献保护技术得到了解决。如美国国会图书馆采用光磁盘法可以保存一个近乎完美的复制品。光盘图书作为一种新型载体,由于其信息贮存量大,易于在计算机上阅读,目前在欧美国家已很普及。中国的光盘图书也已经进入市场。如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我国教育第一张光盘图书《中国教育信息库》,在一张薄薄的,直径仅12厘米韵银色圆盘上,收录了我国1075所普通高校、2900多所中等技术学校;17087位教授等的最新中英文资料介绍,共750万汉字、?50万英文,还有166幅彩色照片。(1993.12.28《光明日报》)
 
第二节 整理文献的现代化手段和技术
 
  一、缩微复制技术
 
  早在1839年,英国人丹塞(J.B.Dancer)发明了缩微复制法,可以将一张8英寸大的文献缩摄成l/8英寸大的胶片,制出了世界上第一件缩微复制品。从50年代起,由于文献 数量的迅速增多,对文献的管理和收藏使人难以应付,文献缩微复制技术日益得到重视。缩微复制技术得到发展,缩微文献已成为与印刷型文献相抗衡的一大文献类型。
 
  (一)文献缩微品的类型
 
  目前缩微品基本上可分为卷式和片式两类。卷式胶片是缩微胶片的基本类型。其宽度有16毫米、35毫米、70毫米及105毫米等多种。它可以分为盒式、盘式或夹式保存。一般来讲,拍摄在卷式胶片上的资料不会出现部分丢失,而且资料在胶片上的位置是固定的,便于编制索引和实施检索。片式胶片是用片式缩微摄影机拍摄或者把卷式片按一个或几个画幅为一段裁开,并在每段上标出存取索引。它可以根椐不同的要求制成条片、封套片、开窗卡片和缩微平片等形式。条片是指把卷式胶片按类别裁开,形成一定长度胶片的缩微品;封套片是一种把条片插入以透明的醋酸酯或聚脂为基底并带有片道的封套内;开窗卡片是把卷式胶片裁切成一个或几个画幅,装在事先开有窗口的卡片上制成;缩微平片是一种将缩微图象依次排列在卡片形式胶片上的缩微品。
 
  由于缩微品的存贮信息量大,密度高,能将非统一规格的文献规格化,标准化,而且能够长期保存,所以,缩微技术已成为文献管理的重要方面,
 
  (二)缩微品的使用和保管
 
  1.缩微品的检索
 
  缩微品资料在不借助于设备的情况下无法用眼看到,因此,要高速度地使用缩微品资料必须有一套完善的检索方法。一般可以先通过总目录或总索引查到所需资料所在的胶卷号码或平片片号,然后将所需缩微资料提取出来,再依据胶卷或平片内部的自身索引找到具体的内容。缩微品的检索方式常用的有手工检索、半自动检索以及自动检索方式。特别是自动检索方式,是通过与计算机相接,其检索速度快而准确,成为缩微检索的发展方向。
 
  2.缩微品的保管
 
  缩微品因其物质上的特点,保存方法也与一般图书资料不同。首先要注意防火、防腐蚀、防霉,防尘;其次,整理或阅读缩微胶片时,应戴细软手套,不能用手直接接触胶片表面;其三,对缩微品应有定期检查制度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二、电子计算机在文献研究中的应用
 
  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是文献研究领域中的一次革命。它的应用,使得文献研究从繁重的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其速度和质量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而电子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也使得文献研究的手段不断改进,文献研究的各个方面都逐步实现电子计算机化。在这场革命中,汉字通过键盘快速输入的实现,起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在近十余年中,国内提出的各种输入方法达数百种之多,在机器上实现并已商品化的也有五六十种。
 
  操作员经过一定的训练,容易达到每分钟输入三五十到一百多个汉字的水平。王永民教授发明的“五笔字型”输入法,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汉字输入方法。这种方法用130个字根组字(或词),重码少,基本不用选字;字词兼容,字词之间无需换档;字根优选,键盘布置经过精心设计,反复实践修改,有较强的规律性。经过指法训练,每分钟可以轴入120-160个汉字。此外,各种专门用于文献研究的计算机软件也逐步研制成功。如:
 
  (一)电子计算机典籍繁体汉字处理系统
 
  中国古典文献都是用繁体汉字写成的。虽然“五笔字型”输入法以及电子扫描录入系统等已经解决了简体汉字的输入与处理,但典籍中的繁体汉字的处理仍是一大难题。因为汉字高速输入计算机的根本出路在于汉字自动识别系统的进展,对于文献研究而言,尤其需要对于繁体汉字的自动识别。但国内外研制的汉字识别系统大多不适于繁体汉字。据报道,我国对历史文献的现代化管理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由河北大学汉字信息处理研究室研制的“典籍繁体汉字处理系统:,取得成功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据称,该繁体汉字识别系统除可以识别典籍繁体汉字之外,还可以识别宋体,仿宋体等简体汉字排印文字,识别率达95—99%,识别速度平均每秒35字。从文图输入、版面分析;汉字识别到屏幕编辑、打印输出、语言校对,形成一个完整的印刷汉字自动录入系统。该系统已经将宋人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660万字输入计算机管理。
 
  (二)电子计算机自动校对系统
 
  校对工作既是出版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文献研究中的一份十分繁重的工作,尤其对于卷帙浩繁的古籍整理工作,常使人有望面生畏之感。现在,用电子计算机代替人工进行校对的研究也有了许多新进展。如清华大学开发研制的计算机中文自动校对系统”软件,具有人工智能,可以对已输入的文本进行自动查错和提示修改,每万字在1—2分钟内校完,差错率可控制在万分之五到万分之一。
 
  (三)利用电子计算机编制索引
 
  在传统文化研究中,编制索引是一种公认的“为人之学”。中国古籍浩瀚繁复,举世公认。治学文人会为一条资料、一个论据而皓首穷经,学术生命的轨道上往往充满着艰涩的欢乐。62年前在北京出现的哈佛燕京学社引得编纂处,曾聚集了一批有学识的、肯为他人作嫁衣裳的学者。从1930年开始,中间经历了艰难的抗日战争,沧桑20余年,凭借十几人的共同毅力,完成了我国第一批真正有价值的64种引得、特刊,被誉为“学林之宏举,不朽之盛业”。所谓“引得”,即从勾勒古籍开始,到抄卡分排,检查正误,誊抄稿纸,送厂排版,经七次校对,方能付印。无论当时是出于什么处境和心态,他们当中的许多有识之士,放弃了本专业而投身这一事业,这中间到底有多少辛劳与苦衷,绝非现在我们所能想象出的。在学术界,任何一个学者都知道引得的重要,有人称之为“学海中的航灯”,也有人称之为一门重要学问,是一种“方便指南”。但却很少有人肯于从事这一事业,这除了因为其本身是一门“为人之学”外,既大量而又无比繁琐的手工工作,以及必须准确无误的质量要求,使得大多数人望而生畏。象叶圣陶先生的《十三经索引》、顾颉刚先生的《尚书通检》等索引书的出版,都是凤毛麟角、难得一见的学林佳话。对于浩瀚的中国古代典籍来说,这比例实在是太少了。电子计算机的出现,使这一工作看到了曙光。例如,中国社会科学院计算机室主编、中华书局出版的《全唐诗索引》已交付印刷、发行,飞快的速度和优秀的品质使人耳目一新。这套《全唐诗索引》丛书运用现代化手段和工具,通过电脑实现了全部编纂和排版。丛书所依据的全唐诗数据库系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计算机室栾贵明研究员带领他的学生,用了三年多的时间研究成功的。它实现了计算机生成古典文献索引的一体化系统,从而开了一代索引编制之先河。另外,据报道,香港中文入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刘殿爵教授、陈方正博士在有关部门的重资支持下主编的《先秦两汉古籍逐字索引丛刊》第一辑.也已从电脑中生成索引出版发行。这是现代化科学手段在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领域中应用的重要例证.种种迹象表明,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已经翻过了传统文化研究中那旧的一页,开始了传统文化研究的一个新的世纪。过去,为了编辑一部十多万字的索引,“编辑五六人,晨夕不辍,历时年余,始克蒇事”的年代已成往事。电脑化将给古籍整理和研究带来新成果、新方式、新面貌。(田奕:《电脑与传统文化研究》《光明日报》1993,6)
 
  (四)电子计算机数据库的建立和利用通检进行字、词典的编撰
 
  1983年,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开始应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内经通检》的编制工作。198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卫生部中医司)又将电子计算机整理中医古籍的工作列为重点项目。在计算机专家的协助下,于1986年完成《黄帝内经》的通检建库工作,为《内经》语义学的对照研究奠定了基础,通过这个电子计算机数据库,吸取前人训诂及历代注家对于《内经》的研究成果,全面对照、分析、研究《内经》字词语义,对《内经》所用全部2286个汉字,5580个词(包括少数短语)进行简明扼要、深入浅出的解释。在此基础上,于1990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中医界第一部《内经词典》。通过电子计算机对《内经》字词的全面的统计处理,使其释义立足于更科学、更严密的基础之上,是利用现代科技优势对中医文献进行研究的一次有益尝试。
 
  (五)网络技术在文献研究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