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
(一)A1型题
1.“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遵循养生基本原则中的( )
A.延缓衰老
B.顺应自然
C.预防疾病
D.形神兼养
E.动静结合
【答案】B
【解析】人体阴阳气血的运行与四时气候的变化密切相关,故“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顺应自然,根据四时气候的变化而进行的养生方法。
2.下列除哪项外,均属养形的养生方法( )
A.调理饮食
B.起卧有时
C.节制房事
D.修德养性
E.劳逸结合
【答案】D
【解析】修德养性属于调神的方法。
3.调神必须以下列哪项为首务( )
A.健脑
B.补脾
C.养心
D.调肝
E.益肾
【答案】C
【解析】由于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故调神必须以养心为首务。
4.养生的基本原则中,重在调养的内脏是( )
A.心肾
B.心脾
C.肝肾
D.肝心
E.肾脾
【答案】E
【解析】由于肾为先天之本,是生命活动的根基;脾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故养生保健,调养脏腑,应以脾肾为先。
5.“治未病”是指( )
A.防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B.外避病邪和既病防变
C.未病先防和早期诊治
D.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
E.调养正气和控制病传
【答案】D
【解析】治未病是中医学的预防思想,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方面内容。
6.下列除哪项外,均为调养正气的方法( )
A.加强锻炼
B.外避病邪
C.起居有常
D.调摄精神
E.饮食有节
【答案】B
【解析】外避病邪是防止邪气侵害的方法,不属调养正气的范畴。
7.“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治法属于( )
A.控制疾病传变
B.提高抗邪能力
C.避免病邪侵入
D.早期诊断治疗
E.防止疾病发生
【答案】A
【解析】由于肝病容易传脾,故治肝时,预先配合健脾和胃之法,使脾气旺盛不受邪,以控制和防止疾病的传变。
8.中医治疗疾病的根本原则是( )
A.调整阴阳
B.治病求本
C.标本先后
D.调理脏腑
E.扶正祛邪
【答案】B
【解析】中医治则理论体系中最高层次的治疗原则就是“治病求本”,其他治则都是治病求本的具体体现。
9.下列属于从治法的是( )
A.实则泻之
B.标本兼治
C.热因热用
D.阳病治阴
E.用寒远寒
【答案】C
【解析】热因热用,是指用温热性质的方药治疗具有假热现象的病证,属反治法,也即从治法。
10.以下适宜于“塞因塞用”治法的病症是( )
A.食积腹泻
B.血瘀崩漏
C.气滞腹胀
D.脾虚泄泻
E.阴虚便秘
【答案】E
【解析】由于肠腑阴液不足而导致的便秘,是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虚证,故宜用“塞因塞用”的治法以补开塞。
11.康复医疗中的养形方法是重在( )
A.调整阴阳
B.补益精血
C.疏通气血
D.调理脏腑
E.扶正祛邪
【答案】B
【解析】精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有大补形体的功用。
12.在内外结合的康复疗法中,对于病在脏腑者,应给予( )
A.内治
B.外治
C.内治为主,配合外治
D.外治为主,配合内治
E.内治与外治并重
【答案】C
【解析】脏腑病变重在内,故主要用内治法调整脏腑阴阳气血,恢复和改善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若再配合外治法疏通阴阳气血,则疗效更佳。
13.康复病人的临床表现大多属( )
A.实证
B.虚实错杂证
C.虚证或实中夹虚证
D.虚中夹实证
E.虚证或虚中夹实证
【答案】E
【解析】康复病人多为慢性病者、老年病者等,往往病程较长,正气久耗而虚弱,或因正虚而无力驱逐余邪,故常常表现出虚证或虚中夹实证。
14.利用环境因素来促进疾病康复的方法称为( )
A.运动康复
B.自疗康复
C.怡情康复
D.自然康复
E.治疗康复
【答案】D
【解析】自然康复法,亦称环境康复法,是指充分利用自然环境所提供的各种有利因素,以促进疾病的痊愈和身心康复的一类方法。
15.泉水疗法属于( )
A.自然康复
B.治疗康复
C.药物康复
D.运动康复
E.怡情康复
【答案】A
【解析】泉水疗法,指饮用泉水或外浴泉水以康复疾病的方法,属于利用自然环境所提供的有利因素,以促进身心康复的方法。
(二)A2型题
1.病人出现大量腹水、呼吸喘促、大小便不利等急重症状,应采用下列哪种治则( )
A.虚则补之
B.标本兼治
C.通因通用
D.急则治标
E.缓则治本
【答案】D
【解析】根据标本的含义,病因为本,症状为标,目前病人出现的标症甚急,已成为疾病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故应按照急则治标的原则,用逐水通便之法先治其标,待大小便通利,腹水减轻或消除后,再调理肝脾以治其本。
2.病人出现四肢厥冷、下利清谷、脉微欲绝以及身热不恶寒、口渴面赤、脉大等症,应采用的治法是( )
A.热者寒之
B.急则治标
C.热因热用
D.通因通用
E.实则泻之
【答案】C
【解析】病人表现的是阴寒内盛,格阳于外的真寒假热证,故应采取热因热用的反治法治疗。
3.病人渴喜冷饮、烦躁不安、便干尿黄、舌红苔黄,同时又见四肢厥冷、脉沉等症,应采用的治法是( )
A.虚则补之
B.急则治标
C.塞因塞用
D.寒者热之
E.寒因寒用
【答案】E
【解析】病人表现的是阳热极盛,格阴于外的真热假寒证,故应采取寒因寒用的反治法治疗。
(三)B1型题
A.扶正
B.祛邪
C.扶正与祛邪兼用
D.先祛邪后扶正
E.先扶正后祛邪
1.瘀血所致的崩漏,若正气尚能耐攻,治疗时可( )
【答案】D
【解析】瘀血所致的崩漏,虽有血虚症状,但瘀血不去,崩漏难止。故在正气虽虚,但尚能耐攻的情况下,应先活血化瘀以祛邪,而后再予养血补虚以扶正。
2.虫积日久,正虚较甚者,治疗时应( )
【答案】E
【解析】虫积病人,因病久正气颇衰,若直接驱虫,恐难以耐受,故先用扶正健脾法使正气渐复,然后再予驱虫消积以祛邪。
A.表热证
B.虚热证
C.假热证
D.里热证
E.实热证
3.阳中求阴的治法用于治疗( )
【答案】B
【解析】“阳中求阴”,是指在补阴时适当配用补阳药,以此来促进阴液的化生,所以适宜于治疗虚热证。
4.热因热用的治法用于治疗( )
【答案】C
【解析】热因热用,是指用温热性质的方药治疗具有假热现象的病证,所以适宜于治疗假热证。
A.虚寒证慎用寒凉药
B.冬季慎用寒凉药
C.假寒证慎用寒凉药
D.北方慎用寒凉药
E.阳虚体质者慎用寒凉药
5.属于因人制宜的是( )
【答案】E
【解析】阳虚体质者慎用寒凉药,是根据人体质的不同特点,来制定适宜的治法和方药,故属于因人制宜的范畴。
6.属于因时制宜的是( )
【答案】B
【解析】由于冬季气候寒冷,过用寒凉药会损伤阳气,故应慎用寒凉之品。这是根据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来制定适宜的治法和方药。
(四)X型题
1.与衰老之迟早相关的因素有( )
A.自然环境
B.先天禀赋
C.精神刺激
D.饮食起居
E.社会因素
【答案】ABCDE
【解析】社会因素、自然环境、精神刺激、先天禀赋、饮食起居等因素都关系到人的正气的强弱、寿命的长短,故都与衰老之迟早有关。
2.养生的基本原则,大体归纳为( )
A.顺应自然
B.动静结合
C.延缓衰老
D.形神兼养
E.调养脾肾
【答案】ABDE
【解析】延缓衰老是养生的重要意义。
3.既病防变主要包括( )
A.早期诊断
B.控制病传
C.早期治疗
D.加强锻炼
E.调养脾肾
【答案】ABC
【解析】加强锻炼是未病先防,调养脾肾是养生的基本原则。
4.中医学的治疗原则有( )
A.标本先后
B.因人、因时、因地制宜
C.正治反治
D.扶正祛邪
E.调整阴阳
【答案】ABCDE
【解析】标本先后,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正治反治,扶正祛邪,调整阴阳都属于中医学的治疗原则。
5.下列属于逆治法的是( )
A.寒因寒用
B.虚则补之
C.热者寒之
D.通因通用
E.实则泻之
【答案】BCE
【解析】虚则补之、热者寒之和实则泻之,都属治疗用药的性质、作用趋向逆病证表象而治的治疗原则,是正治法,又称为“逆治”。
6.康复的基本原则包括( )
A.内外结合
B.药食结合
C.针推结合
D.形神结合
E.自然康复与治疗康复结合
【答案】ABDE
【解析】针灸推拿是常用的康复方法。
二、词语解释
1.治未病是中医学的预防思想,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方面内容。
2.治病求本,是指治疗疾病时必须寻求出病证的本质,然后针对其本质进行治疗。
3.正治,指治疗用药的性质、作用趋向逆病证表象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原则,又称为“逆治”。
4.反治,指所用药物的性质、作用趋向顺从病证的某些表象而治的一种治则,又称为“从治”。
5.寒因寒用,指用寒凉性质的方药治疗具有假寒现象的病证。
6.塞因塞用,指用补益的方药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虚证。
7.通因通用,指用通利祛邪的方药治疗具有通泄症状的实证。
8.因人制宜,是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体质等不同特点,来制定适宜的治法和方药。
三、填空题
1.养生的重要意义,主要包括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及( )三方面。
【答案】延缓衰老
2.治未病包括( )和( )两方面内容。
【答案】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3.既病防变包括( )和( )两方面内容。
【答案】早期诊治;控制病传
4.当标病与本病错杂并重时,可采取( )的治疗原则。
【答案】标本兼治
5.在补阳时适当配用补阴药,以此来促进阳气的化生,这称为( )。
【答案】阴中求阳
6.寒性病证出现寒象,用温热性质的方药进行治疗,这称为( )。
【答案】寒者热之
7.根据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来制定适宜的治法和方药,这称为( )。
【答案】因时制宜
四、简答题
1.如何认识“形神兼养”的养生原则?
答:形,指人体的脏腑身形;神,主要指人的精神活动。形体是生命的基础,形体完备,才能产生正常的精神活动;精神活动是生命的主宰,精神调畅,才能促进脏腑的生理功能。所以中医养生学非常重视形体和精神的整体调摄,提倡形神兼养。养形,主要是通过调饮食、节劳逸、慎起居、避寒暑、勤锻炼等方法来摄养人体的内脏、肢体、五官九窍及精气血津液等。调神,主要要求人们思想上保持安定清净的状态,不贪欲妄想,做到精神愉快,心情舒畅,尽量减少不良的精神刺激和过度的情绪波动。
2.为何养生要重在调养脾肾?
答: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肾中精气阴阳的盛衰,与人的生长发育以及衰老过程有着直接的关系,肾气充足,则身体健康,寿命延长;肾气衰少,则体弱多病,寿命短夭。脾有运化功能,水谷精微必须依靠脾的吸收和转输,才能化生气血,营养周身,维持各脏腑的功能活动。所以,人体生命活动的根基是肾,生命活动的重要保证是脾,故养生保健应以调养脾肾为先。
3.怎样理解“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治法?
答:由于阴阳双方互为根据,具有互相促进,互相资助的关系。因此临床治疗时,可采用“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阴阳相济之法以提高疗效。即在补阳时适当配用补阴药,以促进阳气的化生,这称为“阴中求阳”;或在补阴时适当配用补阳药,以促进阴液的化生,这称为“阳中求阴”。
4.何谓正治?常用的正治法有哪些?
答:正治,是指治疗用药的性质、作用趋向逆病证表象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原则,又称为“逆治”。常用的正治法有四种。一是寒者热之,指寒性病证出现寒象,用温热性质的方药治疗;二是热者寒之,指热性病证出现热象,用寒凉性质的方药治疗;三是虚则补之,指虚性病证出现虚象,用补益扶正的方药治疗;四是实则泻之,指实性病证出现实象,用攻逐祛邪的方药治疗。
5.何谓反治?常用的反治法有哪些?
答:反治,是指所用药物的性质、作用趋向顺从病证的某些表象而治的一种治则,又称为“从治”。常用的反治法有四种。一是热因热用,指用温热性质的方药治疗具有假热现象的病证;二是寒因寒用,指用寒凉性质的方药治疗具有假寒现象的病证;三是塞因塞用,指用补益的方药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虚证;四是通因通用,指用通利祛邪的方药治疗具有通泄症状的实证。
6.如何理解“用寒远寒”、“用热远热”等治疗戒律?
答:“用寒远寒”,指用寒凉药要注意避开寒冷的季节;“用热远热”,指用温热药要注意避开炎热的季节,这是因时制宜治则的具体运用。由于春夏季节,气候温热,若过用辛温发散之品,可耗伤气阴;而秋冬季节,气候寒凉,若过用寒凉药物,可损伤阳气,故治疗疾病时必须考虑时令气候的特点,注意治疗宜忌。
7.康复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答:康复的基本原则有四方面。一是形神结合,指形体保养与精神调摄相结合;二是内外结合,指药物、饮食等内治法与针灸、推拿、药物外用等外治法相结合;三是药食结合,指药物治疗与饮食调养相结合;四是自然康复与治疗康复相结合,如在运用药物、针灸等治疗康复方法的同时,配合空气疗法、日光疗法等,以提高康复医疗的效果。
8.常用的康复方法有哪些?
答:常用的康复方法,有饮食康复,药物康复,针灸推拿康复,气功康复,怡情康复,运动康复,自然康复等几方面。
9.何谓自然康复法?常见的自然康复法有哪几种?
答:自然康复法,也称环境康复法,是指充分利用自然环境所提供的各种有利因素,以促进疾病的痊愈和身心康复的一类方法。常见的自然康复法有:泉水疗法,即饮用泉水或外浴泉水以康复疾病。日光疗法,是根据日光的生物效应原理,科学地利用日光的照射,以促进机体康复。热砂疗法,是用砂粒盖埋身体,利用砂的温热和按摩作用来促进病体的康复。泥土疗法,是使用天然泥土外敷身体,以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