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泄 泻
一、填空题
1.小儿泄泻发病年龄以 岁以下最多,其发病高峰在 、 季节。
2.小儿泄泻易于出现 、 的变证。
二、选择题
(一)A1型题
3.小儿泄泻的病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 )
A.风
B.寒
C.热
D.湿
E.食
4.泄泻的病变脏腑,无不在于( )
A.肝,胆
B.心,小肠
C.脾,胃
D.肺,大肠
E.肾,膀胱
5.小儿泄泻各种证型中,最为多见的是( )
A.湿热泻
B.风寒泻
C.伤食泻
D.脾虚泻
E.脾肾阳虚泻
6.病程很长的泄泻,首先考虑( )
A.湿热泻
B.风寒泻
C.伤食泻
D.脾虚泻
E.脾肾阳虚泻
7.泄泻的诊断要点,每日大便次数应当( )
A.不少于2次
B.不少于3次
C.不少于4次
D.不少于5次
E.比平时增多
8.泄泻重症,每日大便次数常在( )次以上。
A.5次
B.10次
C.15次
D.20次
E.30次
9.泄泻的基本治疗原则是( )
A.清肠化湿
B.消食化积
C.祛风散寒
D.运脾化湿
E.健脾化湿
10.以下除哪项外,都是泄泻的常用治法( )
A.中药内服
B.中药静滴
C.中药外治
D.针灸疗法
E.推拿疗法
11.风寒泻与脾虚泻的鉴别诊断,以下各项中最重要的是( )
A.食欲不振
B.大便稀薄
C.大便不臭
D.腹痛较重
E.形体偏瘦
12.口服补液盐配方:1000ml溶液中氯化钠、碳酸氢钠、枸橼酸钾、葡萄糖分别为( )
A.15g、10g、5g、50GB12g、10g、8g、40g
C.10g、8g、6g、30g
D.6.5g、4.5g、2.5g、20g
E.3.5g、2.5g、1.5g、20g
(二)A2型题
13.患儿,9个月。大便次数增多,便下稀薄。被诊断为细菌性痢疾。其诊断依据中最重要的是大便化验检查见到了( )
A.食物残渣
B.脂肪球
C.白细胞
D.红细胞
E.吞噬细胞
14.患儿,7个月。病起1天,发热,泄泻9次,大便稀薄如水,泻下急迫,恶心呕吐,阵阵啼哭,小便短黄。治疗应首选( )
A.保和丸
B.平胃散
C.参苓白术散
D.藿香正气散
E.葛根黄芩黄连汤
15.患儿,6个月。今晨起啼哭不安,阵阵捧腹啼叫,已解清稀大便3次,便多泡沫,臭气轻,可闻肠鸣,指纹淡红。其证候是( )
A.湿热泻
B.风寒泻
C.伤食泻
D.脾虚泻
E.脾肾阳虚泻
16.患儿,2岁。昨晚吃奶油蛋糕2只,夜间阵阵哭闹,呕吐2次,至今晨大便3次,便稀薄,便后哭闹减轻,不思进食,舌苔垢腻。其治法是( )
A.消食化滞
B.清肠化湿
C.祛风散寒
D.健脾益气
E.温补脾肾
17.患儿,11个月。泄泻2周,起病时每日泻10多次,经治疗大减,但近日仍日行3~4次,大便稀溏色淡,每于食后作泻,神疲倦怠,舌质淡,苔薄白。其病机是( )
A.风寒伤脾
B.湿热蕴肠
C.食伤脾胃
D.脾气虚弱
E.脾肾阳虚
18.患儿,1岁。泄泻时轻时重,已经3月,大便清稀无臭,夹不消化食物,有时便后脱肛,形寒肢冷,精神萎靡,指纹色淡。治疗应首选( )
A.异功散合平胃散
B.保和丸合二陈汤
C.参苓白术散合理中丸
D.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
E.金匮肾气丸合人参乌梅汤
19.患儿,8个月。素来体弱,泄泻2天,大便日行20余次,质稀如水,精神萎软,时而烦闹,皮肤干燥,囟门凹陷,啼哭无泪,小便量少,舌红少津。其治法是( )
A.健脾温阳,助运止泻
B.健脾益气,酸甘敛阴
C.补肾滋阴,平肝降火
D.补肾温阳,涩肠止泻
E.挽阴回阳,救逆固脱
20.患儿,9个月。泄泻3个月,身体日渐消瘦,现仍泻下不止,日行7、8次,精神萎靡,哭声微弱,面色青灰,四肢厥冷,脉微细欲绝。其证候是( )
A.脾阳虚弱
B.肾阳虚衰
C.阴津耗伤
D.气阴两伤
E.阴竭阳脱
21.患儿,3岁。昨夜睡觉蹬被,今日腹痛阵作,呕吐2次,不思进食,解稀溏大便3次,腹中肠鸣,舌苔薄白。治疗应首选( )
A.健脾八珍糕
B.附子理中丸
C.纯阳正气丸
D.藿香正气液
E.葛根芩连微丸
22.患儿,5个月,体重6 kg。泄泻半天,已泻稀水样便拾几次。精神萎靡,皮肤干燥、弹性差,前囟及眼窝凹陷,啼哭泪少,小便少。诊断为泄泻,中度脱水。今日静脉补液量宜为( )
A.300ml
B.360ml
C.720ml
D.960ml
E.1200ml
(三)B1型题
A.大便稀薄,夹有残渣,泻后痛减。
B.便下急迫,便色黄褐,气味秽臭。
C.大便稀溏,色淡不臭,食后易泻。
D.大便清稀,完谷不化,澄澈清冷。
E.便稀多沫,臭气不重,肠鸣腹痛。
23.伤食泻证见( )
24.脾肾阳虚泻证见( )
A.小便短少,皮肤干燥。
B.小便短黄,皮肤灼热。
C.小便清长,四肢欠温。
D.尿少或无,四肢厥冷。
E.尿次频数,面色苍白。
25.泄泻气阴两伤变证证见( )
26.泄泻阴竭阳脱变证证见( )
(四)X型题
27.泄泻辨证方法中,最常用的是( )
A.表,里
B.寒,热
C.虚,实
D.阴,阳
E.痰,湿
28.久泻脾虚,可转化成( )
A.疳证
B.积滞
C.口疮
D.鹅口疮
E.慢惊风
29.小儿伤食泻的症状有( )
A.脘腹胀满
B.嗳气酸馊
C.夜卧不安
D.便下酸臭
E.不思乳食
30.小儿脾虚泄泻,其虚一般在于( )
A.气
B.血
C.阴
D.阳
E.精
三、改错题
31.小儿易被食伤,故伤食泻最常见。
32.为减轻泄泻患儿的脾胃负担,应暂时禁食。
四、简答题
33.小儿泄泻常见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34.长夏季节为何易发生泄泻?
五、问答题
35.试分析“湿”在泄泻发病中的意义。
36.试就参苓白术散的药物组成,从治疗脾虚泻的角度分析其方义,并说明常用加减法。
六、病案分析题
37.患儿,7个月。昨日下午起大便稀薄,渐转为蛋花汤样,气味臭秽,至今晨已泻8次,便前啼哭不安,呕吐2次,不思进食,小便短黄,舌苔黄腻。体温38.2℃。大便常规检查:黄,稀,白细胞+。
试就本例患儿,作出中医病、证诊断,病机分析,提出治法、主方,开出处方。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①2;②夏;③秋。
2.①气阴两伤;②阴竭阳脱。
二、选择题
(一)A1型题
3.D 答案分析:脾喜燥而恶湿,故清浊不分,合污下流之泄泻,无不与湿困脾阳,造成运化失职有关,它邪常与湿邪相合而成泻,故前人谓“无湿不成泻”。
4.C 答案分析:泄泻总因运化失职,升降失司,清浊不分,合污下流产生。脾主运化,脾司升清、胃司降浊,故泄泻发病,无不与脾胃功能失常有关。
5.A 答案分析:泄泻发病,无不因于湿;小儿肺、脾不足,易于感受外邪,其中以外感暑热、内伤饮食居多,均为热邪或易于化热。从临床统计资料看,亦以湿热泻最多见。
6.E 答案分析:暴泻多属实,见于湿热泻、风寒泻、伤食泻。久泻多属虚,见于脾虚泻、脾肾阳虚泻,其中脾肾阳虚泻常由脾虚泻久延不愈而成,故往往病程更长。
7.E 答案分析:婴儿正常大便次数并无定规,只要性状正常,无症状,每日大便数次亦可属正常。但若是较平时明显增多,则属脾胃运化失职,水湿不化,是为泄泻。
8.B 答案分析:泄泻重症每日大便在10次以上,为学术界制定的标准。每日泻下10次以上者,一般大便稀薄或如水样,全身症状也相应较重。
9.D 答案分析:清肠化湿、消食化积、祛风散寒、健脾化湿分别适用于湿热泻、伤食泻、风寒泻、脾虚泻,只有运脾化湿是各种泄泻治疗的基本原则。
10.B 答案分析:静滴药物进入静脉,不能对胃肠发生直接作用,且现有中药注射液中适用于泄泻者少,故中药静滴不是泄泻的常用治法。其他4种治法均常用。
11.D 答案分析:寒主收引,故风寒泻腹痛较重,脾虚泻一般腹痛不重,即使有也多为隐痛。其他症状风寒泻与脾虚泻均可见到。
12.E 答案分析:口服补液盐配方为WHO经研究后确定,此配伍情况下疗效最好。
(二)A2型题
13.E 答案分析:泄泻、痢疾的大便化验检查,前4种均可见,吞噬细胞仅见于痢疾。
14.E 答案分析:辨证为湿热泻,故选葛根黄芩黄连汤。
15.B 答案分析:阵阵捧腹啼哭,因于腹痛。腹痛肠鸣,大便清稀,便多泡沫,臭气轻,指纹淡红,均为风寒泻的特征。
16.A 答案分析:辨证为伤食泻,故选用消食化滞法。
17.D 答案分析:病延2周,大便稀溏色淡,食后作泻,神疲倦怠,是脾虚证象。
18.D 答案分析:辨证为脾肾阳虚泻,故选用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
19.B 答案分析:辨证为泄泻变证气阴两伤,故宜用健脾益气、酸甘敛阴法。
20.E 答案分析:病程已久,泻下不止,精神萎靡,哭声微弱,面色青灰,四肢厥冷,脉微细欲绝,是阴竭阳脱证象,病情危重。
21.C 答案分析:患儿为中寒泄泻伴呕吐,故所列中成药中宜选用纯阳正气丸。
22.C 答案分析:中度脱水,首日静脉补液量宜在120ml~150ml/kg,患儿6kg,故应补720ml。
(三)B1型题
23.A 答案分析:大便夹有残渣,泻后痛减,是伤食泻的特征。
24.D 答案分析:大便清稀,完谷不化,澄澈清冷,是脾肾阳虚泻的特征。
25.A 答案分析:小便短少,皮肤干燥,是泄泻气阴两伤变证的特征。
26.D 答案分析:尿少或无,四肢厥冷,是泄泻阴竭阳脱变证的特征。
(四)X型题
27.B,C,D 答案分析:泄泻常证辨证重在辨寒、热,虚、实;变证重在辨阴、阳。
28.A,E 答案分析:久泻患儿,脾气虚弱,肝旺而生内风,转成慢惊风;脾虚失运,生化乏源,气血不足以荣养脏腑肌肤,久则形成疳证。久泻患儿也可以发生积滞、口疮、鹅口疮,但均有食伤、外感、药物等因素相加为病,非单纯久泻所形成。
29.A,B,C,D,E 答案分析:所列症状皆是食积不化的证象。
30.A,D 答案分析:脾虚泄泻,多由暴泻不愈,失治迁延而成。泻下不止,先伤脾气,继损脾阳,阴、血损伤一般不显著,肾精更未见明显亏虚。
三、改错题
31.改为:小儿易被食伤,故伤食泻常见,其他证型泄泻中也常见兼有伤食证象。
答案分析:小儿泄泻以湿热泻最常见。伤食泻也属常见证型之一,但非最常见,同时,其他证型泄泻中可常兼有伤食证象。
32.改为:为减轻泄泻患儿的脾胃负担,对吐泻严重及伤食泄泻患儿应暂时禁食。
答案分析:不应当对所有泄泻患儿一概禁食。吐泻严重者难以进食,且应暂时减轻其脾胃负担,故暂禁食;伤食泻病因为乳食所伤,不能再加重其伤,故也要暂禁食。需要注意的是,对这部分患儿也不能长时间禁食,随着病情好转,应渐给适当的饮食。
四、简答题
33.小儿泄泻常见的发病原因,有感受外邪、伤于饮食、脾胃虚弱。
34.长夏处于夏秋之交,湿气主令,脾气易被湿困而运化失司、清浊不分,产生泄泻。
五、问答题
35.泄泻的发病,皆因脾胃功能失调,主要由于脾主运化功能失职,水湿、水谷不化,精微不布,清浊不分,合污下流而成。脾喜燥而恶湿,湿困脾阳,是造成运化失职的常见原因。湿之由来,有外感时令之湿,多见于夏季,暑热、风寒常与湿邪相合为病;有伤于饮食生冷瓜果,酿成内湿,困阻脾胃;有素体脾虚者,运化功能薄弱,水湿不化而蕴积于中焦。泄泻的病因由于湿,泄泻的病机不离湿,因此,前人有“无湿不成泻”之说。
36.参苓白术散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薏苡仁、山药、白扁豆、莲子肉、砂仁、桔梗、大枣组成。用于治疗脾虚泻,方中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大枣补脾益气,薏苡仁、山药、白扁豆、莲子肉健脾化湿,砂仁温脾理气,桔梗和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