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泻下剂
【目的要求】
1.掌握大承气汤、温脾汤、十枣汤、大黄牡丹汤、麻子仁丸。
2.熟悉泻下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熟悉济川煎、黄龙汤。
3.了解大黄附子汤、三物备急丸、五仁丸、增液承气汤、禹功散。
【教学内容】
1.泻下剂的概念、适应证、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2.寒下、温下、润下、攻补兼施、逐水的代表方剂。
(1)通过三承气汤的讲述,明确大黄与芒硝;大黄与厚朴、枳实;硝、黄与甘草的配伍关系。大承气汤泻下与行气并重,其功峻下,适用于痞、满、燥、实俱备的阳明腑实证;小承气汤无芒硝,枳、朴用量亦轻,其功轻下,适用于痞、满、实之证;调胃承气汤中硝、黄并用,但无枳、朴,且和甘草,其功缓下,适用于燥、实而无痞、满之证。三方的煎服法对功用峻缓亦有影响。并阐明大承气汤的“釜底抽薪”“通因通用”“寒因寒用”具体运用及其适应证候。
(2)通过温脾汤的讲解,阐明组成温下法的原理,明确大黄与附子的配伍关系(包括用量比例关系)。
(3)济川煎以肉苁蓉、当归温肾益精、养血润肠为主,与升麻、枳壳升清降浊相合,此为用通于补之剂,主治肾虚津亏之大便秘结。
(4)黄龙汤用硝、黄、枳、朴峻下热结,配伍人参、当归等益气养血,而成攻补兼施之剂,主治阳明腑实而兼气血不足者。
(5)十枣汤为逐水剂,明确甘遂、大戟、芫花的配伍应用,并说明峻下逐水剂的利害关系,尤其是用大枣的意义及注重保护脾胃对治疗水饮病的重要意义。
(6)大黄牡丹汤中大黄与桃仁配伍,组成破瘀泻热的方剂,加入利湿排脓的冬瓜子和凉血消肿的牡丹皮,主治湿热血瘀的肠痈。
(7)麻子仁丸重用麻子仁滋脾润肠,配伍大黄、枳实、厚朴泄热导滞,组成攻润相合之方,主治脾津不足,肠胃燥热之脾约证。
【教学方法】
1.主治至组方逻辑推理教学法:大承气汤、济川煎、麻子仁丸、黄龙汤。
2.处方至主治逻辑推理教学法:大黄牡丹汤、大黄附子汤、十枣汤。
3.教思相资教学法:温脾汤。
第八章 和解剂
【目的要求】
1.掌握小柴胡汤、蒿芩清胆汤、四逆散、逍遥散、半夏泻心汤、大柴胡汤、葛根黄芩黄连汤。
2.熟悉和解剂的涵义、适应证及分类。
熟悉痛泻要方、防风通圣散。
3.了解疏凿饮子。
【教学内容】
1.和解剂的概念、适应证、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2.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寒热,表里双解的代表方剂。
(1)通过小柴胡汤、四逆散、逍遥散的讲解,阐明柴胡与黄芩合用和解少阳,柴胡与白芍、枳实合用疏肝解郁的配伍原理,小柴胡汤用人参以及四逆散治阳郁厥逆的道理;逍遥散疏肝健脾养血三者的关系及其临证运用。
(2)通过四逆散、逍遥散、痛泻要方的分析,阐明疏肝理脾与培土抑木的组方配伍特点。
(3)分析蒿芩清胆汤的组方原理,其功用、主治与小柴胡汤的异同。
(4)阐明半夏泻心汤证的病因病机、组方特点及其证治要点。
(5)葛根黄芩黄连汤主治外邪未解,热邪入里之热利,方取葛根配以芩、连,外解内清,组成表里同治之剂。
(6)大柴胡汤以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加大黄、枳实、白芍,并重用生姜,组成和解少阳兼泻阳明实热之剂,主治少阳阳明合病。阐明其组方原理及主治证候。
(7)防风通圣散主治外有表邪、内有蕴热、表里俱实之证,故集解表、攻下、清热之品于一炉,配伍养血益气之属,则汗不伤表,下不伤里。
【教学方法】
1.主治至组方逻辑推理教学法:小柴胡汤、痛泻要方、半夏泻心汤。
2.处方至主治逻辑推理教学法:蒿芩清胆汤、逍遥散、葛根芩连汤、防风通圣散。
3.双向逻辑推理教学法:四逆散。
4.多连博贯、合方加减主治至组方逻辑推理教学法:大柴胡汤。
第九章 清热剂
【目的要求】
1.掌握白虎汤、犀角地黄汤、清营汤、黄连解毒汤、普济消毒饮、仙方活命饮、导赤散、龙胆泻肝汤、泻白散、清胃散、芍药汤、白头翁汤、清暑益气汤、青蒿鳖甲汤。
2.熟悉清热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熟悉竹叶石膏汤、凉膈散、苇茎汤、玉女煎、六一散。
3.了解左金丸、桂苓甘露饮、清骨散、当归六黄汤。
【教学内容】
1.清热剂的概念、适应证、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阐明热与火的关系、甘寒清热与苦寒清热的运用原则。
2.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清脏腑热、清热祛暑、清虚热的代表方剂。
(1)白虎汤重用石膏、知母,配伍粳米、甘草的意义,阐明其适应证与禁忌证。白虎汤与竹叶石膏汤二方配伍的异同及其临证运用。
(2)清营汤、犀角地黄汤二方的组方原理及区别运用,阐明“透热转气”的涵义,以及凉血配伍活血的关系。
(3)黄连解毒汤为苦寒直折法的代表方,其适应证为三焦火郁;凉膈散为清上泻下,以泻代清之剂,主治中上二焦之郁热,阐明二方用药特点及主治之异同。
(4)普济消毒饮与仙方活命饮皆能清热解毒,治疗肿毒,阐明二者的组方特点及其主治病证。
(5)导赤散与泻白散是儿科常用方,导赤散清心火,又可清小肠,泻白散则专清肺经伏热,阐明二方的组方原理及用药组方要照顾稚阴之体及保护脾胃生发之气的特点。
(6)龙胆泻肝汤为苦寒泻火、利湿清热之剂,主治肝火上攻,湿热下注之证,同时在方剂配伍中要照顾肝之生理特性,故有柴胡之疏肝,生地之养阴,当归之补血,且使之苦寒而不伤阴耗血。
(7)苇茎汤主治热盛于肺,痰瘀交结而成肺痈。方以苇茎为君药,配合冬瓜仁、薏苡仁、桃仁组合成方。集清热、排脓、逐瘀于一方,为治内痈成脓之常法。
(8)清胃散与玉女煎均治胃火牙痛,一者苦寒泻火,一者清胃滋阴。阐明其配伍特点及功用、主治之各异。
(9)芍药汤是治疗湿热痢疾常用方,体现清热燥湿,调气活血,通因通用之法则。方中用官桂,既增强调血之功,又能防止苦寒伤胃。白头翁汤则以清热解毒凉血见长,为治热毒血痢之主方。
(10)六一散主治暑湿及湿热壅滞之小便不利,方以滑石六倍于甘草,旨在清利,唯虑滑石之沉寒,故少佐甘草以防伤正。
(11)清暑益气汤具有清暑益气养阴之功,方中清热祛暑药与益气生津药配伍,主治暑热之证属于气阴两伤者。
(12)青蒿鳖甲汤治阴虚发热证,用于温病后期,阴津耗伤,邪伏阴分之夜热早凉,热退无汗。方中青蒿与鳖甲配伍,一者育阴退热,一者清透伏热,二者合用,有先入后出之妙。
【教学方法】
1.主治至组方逻辑推理教学法:白虎汤、清营汤、黄连解毒汤、普济消毒饮、清胃散、玉女煎、芍药汤、白头翁汤、六一散、清暑益气汤、青蒿鳖甲汤。
2.处方至主治逻辑推理教学法:犀角地黄汤、凉膈散、仙方活命饮、苇茎汤、清骨散。
3.多连博贯教学法:竹叶石膏汤。
4.教思相资教学法:导赤散、泻白散。
第十章 温里剂
【目的要求】
1.掌握理中丸、小建中汤、吴茱萸汤、四逆汤、当归四逆汤、阳和汤。
2.熟悉温里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熟悉黄芪桂枝五物汤。
3.了解回阳救急汤。
【教学内容】
1.温里剂的概念、适应证、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2.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的代表方剂。
(1)理中丸与小建中汤皆为温中补虚之剂。理中丸以干姜、人参配伍,温中补虚,治脾胃虚寒,脾失健运之证。小建中汤为桂枝加芍药汤而重用饴糖为君,组成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之方,又是调和阴阳,柔肝理脾之剂。
(2)吴茱萸汤以吴萸、生姜配伍,组成温中降逆之剂,是温胃止呕的代表方。由于吴萸又有温肝、暖肾之功,故又可用于肝寒犯胃,肾寒上逆之呕吐。
(3)四逆汤为回阳救逆之主方,附子、干姜相伍,回阳散寒之功倍。但二者辛散燥烈之力较强,防其阳气暴散,而佐以炙甘草之甘缓补中,并制其燥烈之性。
(4)当归四逆汤以当归、芍药配伍桂枝、细辛,组成养血温经散寒之剂,主治血虚寒凝,肢冷脉细之证。
(5)黄芪桂枝五物汤主治血痹,方取桂枝汤加黄芪益气温经、和营通痹,但去甘草之缓,倍生姜之散,意在使微风外出。
(6)阳和汤温阳补血,散结通滞,方中以熟地、鹿胶温阳养血,少佐麻黄,宣通经络,引阳气、开寒结,为消散阴疽之主方。
【教学方法】
1.主治至组方逻辑推理教学法:理中丸、吴茱萸汤、四逆汤、当归四逆汤、阳和汤。
2.单方加味主治至组方逻辑推理教学法:小建中汤。
3.单方加减主治至组方逻辑推理教学法:黄芪桂枝五物汤。
4.合方加味处方至主治逻辑推理教学法:回阳救急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