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中医中药 > 文章内容

方剂学教学大纲二(1~6章)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0-02-26 19:31浏览:

第一章 方剂与治法
  【目的要求】
  1.掌握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2.熟悉常用治法(八法)的基本内容(各法的涵义、作用、适应范围等)。
  【教学内容】
  1.明确方与法的关系,方以法为指导,法以证为依据,即方从法出,法随证立。
  2.八法的涵义、作用、适应范围及其相互关系。
  【教学方法】
  教思相资教学法。
  
  第二章 方剂的分类
  【目的要求】
  了解历代有关方剂的分类方法及其主要代表著作。
  【教学内容】
  介绍“七方”的基本涵义,了解以病证、病因、脏腑、治法(功能)等各种分类方法及其特点。
  【教学方法】
  教思相资教学法
  第三章 方剂的组成
  【目的要求】
  掌握组方原则与方剂的运用变化,突出方剂的配伍意义及君、臣、佐、使在组方中的指导作用。
  【教学内容】
  1.君、臣、佐、使的涵义及其在组方中的作用,并举例说明。
  2.方剂运用变化的三种形式(药味加减、药量增减、剂型更换)及其与功用、主治的关系。
  【教学方法】
  教思相资教学法。
  第四章 剂型
  【目的要求】
  了解常用剂型的种类、制法与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介绍中医传统剂型——汤、丸、散、膏、丹、酒剂的制作方法、特点与临床意义及浸膏、冲剂、胶囊剂、注射剂、导剂、坐剂等简要内容。
  【教学方法】
  教思相资教学法。
  第五章 煎药法与服药法
  【目的要求】
  1.掌握汤剂的煎法。
  2.熟悉服药时间与服药方法。
  【教学内容】
  1.煎煮汤剂的用具、用水、火候以及先煎、后下等基本知识。
  2.根据病证的部位、性质、病情及药物特点,决定服药时间与服药方法。
  附录:古今用量考证
  简介历代度量衡的计量方法及其与现代用量的折算概率。
  【教学方法】
  影像教学
  第六章 解表剂
  【目的要求】
  1.掌握(一级方剂,下同):麻黄汤、桂枝汤、九味羌活汤、小青龙汤、银翘散、桑菊饮、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败毒散。
  2.熟悉解表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熟悉(二级方剂,下同):止嗽散、参苏饮、香薷散。
  3.了解(三级方剂,下同):柴葛解肌汤、升麻葛根汤、再造散、加减葳蕤汤。
  【教学内容】
  1.解表剂的概念、适应证、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2.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的代表方剂。
  (1)阐明麻黄汤、三拗汤、麻黄加术汤、麻杏甘石汤的全部内容,重点使学生掌握麻黄与桂枝、麻黄与杏仁、麻黄与白术、麻黄与石膏的配伍
  义,特别是麻黄与石膏用量比例的变化对其功用的影响。
  (2)桂枝汤中桂枝与白芍配伍,组成解表和营法的组方原理,以及服法对该方功用的影响。进而阐明桂、芍的用量比例变化对其功用的影响。
  (3)九味羌活汤以辛温香燥之品发散风寒湿邪,配伍黄芩、生地以清里热,主治风寒夹湿而兼有内热之证。
  (4)香薷散以辛温解暑之香薷配伍行气化湿之厚朴,功在祛暑解表,化湿和中,主治夏月感寒之暑证。
  (5)小青龙汤中麻、桂与芍药的配伍意义,姜、辛、夏与五味子的配伍意义,尤其应阐明白芍、五味子在方中的重要作用。
  (6)止嗽散为治疗表邪未尽,肺失和降而致咳嗽的常用方剂。方中以止咳化痰药配以少量疏风解表之荆芥,具有温润和平、不寒不热的特点,加减得宜,可用于多种咳嗽。
  (7)银翘散与桑菊饮皆为辛凉之剂,由于用药与配伍不同,一者偏于透表,一者偏于宣肺,并区别桑菊饮与麻杏甘石汤的主治病证。
  (8)败毒散与参苏饮皆为益气解表的常用方。说明扶正与祛邪的关系,以及二方组成配伍不同,其作用有偏于解表、偏于理肺的区别。
  【教学方法】
  1.处方至主治逻辑推理教学法:麻黄汤、九味羌活汤、银翘散、桑菊饮、麻杏甘石汤、败毒散、参苏饮。
  2.主治至组方逻辑推理教学法:桂枝汤、小青龙汤、再造散。
  3.教思相资教学法:香薷散、止嗽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