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填空题
1.四君子汤由___组成,其功用是___。
2.参苓白术散的组成是___方加____而成。
3.参苓白术散中桔梗的作用是一可____,又可____。
4.补中益气汤的君药是___,其作用是___。
5.玉屏风散由___组成,其功用是____。
6.四物汤的君药是___,其作用是___。
7.当归补血汤中黄芪与当归的比例是___。
8.归脾汤中木香的作用是___。
9.泰山磐石散的组成是由___方减去___,加___而成。
10.六味地黄丸的君药是___其作用是______。
11.左归丸中鹿角胶的作用是___,其意在___。
12.炙甘草汤中用量最大的药物是___,其作用是___。
13.炙甘草汤中桂枝的作用是___。
14.肾气丸中附子、桂枝的作用是______。
15.地黄饮子主治______,其作用是______。
16.一贯煎主治______,方中具有疏肝理气作用的药物是______。
17.泰山磐石散中白术用量最重,其意在______。
二、单选选择题
1.参苓白术散的功用是( )
A.补气健脾,燥湿化痰
B.益气健脾,行气化滞
C.益气健脾,固表止汗
D.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E.益气健脾,升阳举陷
2.补中益气汤中升麻、柴胡的作用是( )
A.升举中气
B.疏散风邪
C.载药上行
D.火郁发之
E.解肌退热
3.下列除哪项外,均为血虚发热的临床表现( )
A.身热
B.口渴
C.喜热饮
D.面红
E.脉洪大有力
4.当归补血汤用黄芪意在( )
A.补中益气
B.益气固表
C.补气生血
D.补气升阳
E.固表止汗
5.大补阴丸的组成 ( )
A.熟地、山药、山茱萸、黄柏、知母
B.熟地、龟版、黄柏、知母
C.熟地、龟角胶、鹿角胶、兔丝子、枸杞子
D.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丹皮、泽泻、黄柏、知母
E.鹿角、龟版、人参、枸杞子
6.炙甘草汤的功用是( )
A.滋阴养血,生津润燥,息风止痉
B.滋阴养血,益气安神
C.滋阴养血,益气温阳,复脉止悸
D.益气温阳,安神定悸
E.益气温阳,养血安神,镇惊止悸
7.百合固金汤组成中包含有的方剂是( )
A.六味地黄丸
B.四君子汤
C.增液汤
D.四物汤
E.小半夏汤
8.百合固金汤中当归的作用是( )
A.养血调经
B.止咳逆上气
C.养血活血
D.养血润肠
E.以上都不是
9.体现了“培土生金”法的方剂是( )
A.参苓白术散
B.补中益气汤
C.六君子汤
D.玉屏风散
E.八珍汤
10.六味地黄丸与肾气丸主治病证中相同的是( )
A.痰饮
B.水肿
C.消渴
D.脚气
E.转胞
11.体现了“少火生气”之义的方剂是( )
A.六味地黄丸
B.右归丸
C.大补阴丸
D.左归丸
E.肾气丸
12.右归丸中用量最大的药物是( )
A.附子
B.肉桂
C.熟地黄
D.鹿角胶
E.枸杞子
13.地黄饮子中薄荷的作用是( )
A.上行开郁
B.疏散风热
C.疏肝解郁
D.清利头目
E.利咽消肿
14.治疗肾虚喑痱的主方是( )
A.龟鹿二仙胶
B.地黄饮子
C.百合固金汤
D.大补阴丸
E.炙甘草汤
15.补肺阿胶汤中体现“火郁发之”之意的药物是( )
A.马兜铃
B.阿胶
C.糯米
D.牛蒡子
E.以上都不是
16.体现了“金水相生”法的方剂是( )
A.六味地黄丸
B.百合固金汤
C.补肺阿胶汤
D.一贯煎
E.大补阴丸
17.“甘温除热”法的代表方剂是( )
A.参苓白术散
B.补中益气汤
C.四君子汤
D.当归补血汤
E.小建中汤
18.具有气津并补作用的方剂是( )
A.生脉散
B.补中益气汤
C.当归补血汤
D.归脾汤
E.四君子汤
19.具有气血双补作用的方剂是( )
A.生脉散
B.补中益气汤
C.归脾汤
D.参苓白术散
E.四君子汤
20.可用于喘咳时久,肺肾虚衰,兼有痰热之证的方剂是( )
A.三拗汤
B.麻杏甘石汤
C.泻白散
D.人参蛤蚧散
E.定喘汤
21.可用于脾气虚统摄无权所致出血证的方剂是( )
A.归脾汤
B.理中丸
C.四君子汤
D.犀角地黄汤
E.补中益气汤
22.具有阴、阳、气、血并补作用的方剂是( )
A.归脾汤
B.肾气丸
C.炙甘草汤
D.八珍汤
E.地黄饮子
三、多项选择题
1.药物组成中包含有四君子汤的方剂是( )
A.补中益气汤
B.参苓白术散
C.八珍汤
D.归脾汤
E.泰山磐石散
2.药物组成中包含有四物汤的方剂是( )
A.归脾汤
B.八珍汤
C.泰山磐石散
D.一贯煎
E.当归四逆汤
3.四君子汤与理中丸共有的药物是( )
A.人参
B.干姜
C.茯苓
D.白术
E.甘草
4.补中益气汤的主治证是( )
A.脾虚夹湿
B.脾胃气虚证
C.脾胃气滞证
D.气虚下陷证
E.气虚发热证
5.气虚发热的临床表现是( )
A.身热
B.自汗
C.渴喜热饮
D.气短乏力
E.舌淡、脉虚大无力
6.玉屏风散与痛泻要方共有的药物是( )
A.黄芪
B.陈皮
C.白术
D.白芍
E.防风
7.生脉散与竹叶石膏汤共有的药物是( )
A.麦冬
B.人参
C.竹叶
D.半夏
E.五味子
8.下列可治疗久咳的方剂是( )
A.三拗汤
B.生脉散
C.参苓白术散
D.止嗽散
E.桑菊饮
9.归脾汤中用于宁心安神的药物是( )
A.人参
B.木香
C.茯神
D.酸枣仁
E.远志
10.归脾汤的配伍特点是( )
A.心脾同治,重点在脾
B.标本兼顾,重在治标
C.补中寓散,补而不滞
D.补泻同施,以补为主
E.气血并补,重用补气,意在生血
11.泰山磐石散中具有安胎作用的药物是( )
A.白术
B.黄芩
C.砂仁
D.续断
E.人参
12.六味地黄丸中被后世称为“三补”的药物是( )
A.茯苓
B.熟地
C.泽泻
D.山药
E.山茱萸
13.下列方剂中熟地、山药、山茱萸同用的是( )
A.六味地黄丸
B.左归丸
C.肾气丸
D.右归丸
E.地黄饮子
14.大补阴丸的配伍特点是( )
A.补泻同施,寓补于泻
B.纯甘壮水,补而无泻
C.滋阴降火,两者兼顾
D.阴阳并补,以补阴为主
E.滋阴培本为主,降火清源为次
15.下列方剂中生地、麦冬同用的是( )
A.清营汤
B.百合固金汤
C.益胃汤
D.一贯煎
E.炙甘草汤
四、简答题
1.四君子汤与参苓白术散均可用于脾胃气虚证,二方有何不同。
2.简述玉屏风散中黄芪、防风的配伍意义。
3.桂枝汤与玉屏风均可用于表虚自汗,二方证有何不同。
4.六味地黄丸既为补肾之剂,为何配伍三泻(泽泻、丹皮、茯苓)?
5.简述一贯煎中川楝子的配伍意义。
6.简述地黄饮子所治喑痱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
五、论述题
1.白虎汤、青蒿鳖甲汤、补中益气汤、当归补血汤均可用于发热证,临床应如何区别使用。
2.试述黄芪在黄芪桂枝五物汤、补中益气汤、玉屏风散、当归补血汤中的配伍意义。
3.麻杏甘石汤、人参蛤蚧散、百合固金汤均可用于咳喘证,临床应如何区别使用。
4.试述六味地黄丸与肾气丸在组成配伍与功能主治方面的异同。
六、分析题
1.某患,女,36岁,近半年来心悸怔忡健忘失眠,体倦食少,月经不调,量多色淡,经期延长,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此系何证?并答出病机、治法、方药及方义分析。
2.分析下列处方的配伍意义,答出方名(或加减),并写出功用、主治病证及临床表现。
熟地20g 生地15g 玄参20g 百合15g 白茅根30g 麦冬15g 桑白皮15g 白芍15g
当归10g 甘草10g 贝母10g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人参、白术、茯苓、甘草 益气健脾
2.四君子汤 山药、莲子、白扁豆、薏苡仁、砂仁、桔梗
3.宣利肺气,通调水道 载药上行,以益肺气
4.黄芪 补中益气,升阳固表
5.黄芪、白术、防风 益气固表止汗
6.熟地 滋阴养血
7.5:1
8.理气醒脾,使补而不滞
9.八珍汤 茯苓、黄芪、续断、黄芩、砂仁、糯米
10.熟地 补肾填精
11.温阳 阳中求阴
12.生地 滋阴养血
13.温心阳,通血脉
14.温阳化气
15.喑痱 滋肾阴,补肾阳,开窍化痰
16.肝肾阴虚,肝气不舒证 川楝子
17.补气健脾安胎
二、单项选择题
1.D 2.A 3.E 4.C 5.B 6.C 7.C 8.B 9.A 10.C
11.E 12.C 13.A 14.B 15.D 16.B 17.B 18.A 19.C
20.D 21.A 22.C
三、多项选择题
1.BC 2.BC 3.ADE 4.BDE 5.ABCDE 6.CE 7.AB 8.BC 9.CDE
10.AE 11.ABCD 12.BDE 13.ABCD 14.CE 15.ABCDE
四、简答题
1.四君子汤以补气为主,为治疗脾胃气虚的基本方,参苓白术散是在四君子汤的基础上,加具有渗湿止泄的山药、白扁豆、莲子等,因而兼有和胃渗湿之功,用于治疗脾虚夹湿证。
2.玉屏风散用治表虚自汗,方中黄芪益气固表止汗,防风走表祛邪,二者相伍,固表而不留邪,祛邪而不伤正,相畏而相使也。
3.桂枝汤证之自汗乃由外感风寒,营卫不和而致,属邪实;玉屏风散之自汗,乃卫气虚弱,腠理不固所致,属正虚。
4.六味地黄丸主治肾阴虚证,肾虚则无以制水;阴虚则相火妄动,故方中以泽泻、茯苓淡渗湿浊;丹皮降相火,是为“三泻”,乃寓泻于补之法。
5.一贯煎主治肝肾阴虚,肝气不舒证。方中佐以少量川楝子,疏肝泄热,理气止痛,以适肝条达之性,该药虽苦寒,但与大队滋阴养血药配伍,则无苦燥伤阴之弊,滋阴亦无滞气之害。
6.地黄饮子所治喑痱乃由下元虚衰,虚阳上浮,痰浊随之上泛,堵塞窍道所致。其症见舌强不能言,足废不能用,口干不欲饮,足冷面赤,脉沉细弱,乃由外感风寒,卫闭营郁而致,属表证,其证可见发热恶寒,无汗而喘,舌淡苔白,脉浮紧。
五、论述题
1.白虎汤主治阳明气分热盛证。以身大热、口大渴、大汗出、脉洪大为其主要表现。
青蒿鳖甲汤主治温病后期邪伏阴分证。以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苔少,脉细数为主证。
补中益气汤主治气虚发热,可见气虚之象,舌淡,脉虚大无力。
当归补血汤主治血虚发热,证类白虎,但此乃虚证,口渴喜热饮,脉大而虚,重按无力。
2.①黄芪桂枝五物汤主治表虚,邪客血脉之血痹证。方中黄芪补气固卫,同桂枝相伍,益气而振奋卫阳,固表而不致留邪。
②补中益气汤主治气虚下陷证。方中黄芪补气升阳固表,得升、柴相助,则升举力大。
③玉屏风散主治表虚自汗。方中黄芪补气固表止汗,同防风相伍,固表而不留邪,祛邪而不伤正。
④当归补血汤主治血虚发热。方中重用黄芪,因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补气生血,同当归相伍,则补气以生血,使阳生阴长。
3.①麻杏甘石汤主治邪热壅肺之喘证。其证以发热,喘急,脉数为证治要点。
②人参蛤蚧散主治肺肾虚衰,痰热内蕴,气逆不降所致,属虚实夹杂证。症见咳嗽痰稠,身体羸瘦,或咳吐脓血。
③百合固金汤主治肺肾阴亏,虚火上炎之咳喘,其证咳嗽带血,潮热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4.六味地黄丸与肾气丸在药物组成上仅差附子、桂枝二味,然其理法主治大不相同。
六味地黄丸是由肾气丸减附子、桂枝以三补配三泻,寓泻于补,体现了“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立法特点,主治肾阴虚证。
肾气丸在滋补肾阴的基础上,少加附子、桂枝,取少火生气之意,体现了“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特点,主治肾阳虚证。
六、分析题
1.病证:心脾气血两虚证。
病机:心脾两虚,气血不足所致。
治法: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方药:归脾汤
黄芪12g 当归9g 龙眼肉12g 人参6g 白术9g 茯神9g 酸枣仁12g 远志6g
木香6g 甘草3g
方义分析:方中黄芪补脾益气,龙眼肉补气养血,共为君药,人参、白术补气,以助黄芪之力,当归养血以助龙眼肉之功,均为臣药。茯神、酸枣仁、远志宁心安神,木香理气醒脾,使诸药补而不滞,共为佐药。炙甘草补气健脾,调和诸药,为使药。
2.本方为百合固金汤加减变化方,方中熟地、生地合用为君,滋补肾阴亦养肺阴,熟地兼能补血,生地兼可凉血;臣以百合、麦冬滋养肺阴并润肺止咳;玄参咸寒,协二地滋肾水,且降虚火。佐以贝母润肺化痰止咳;桑白皮清泻肺热,白茅根凉血止血;配当归、白芍补血和营,以济阴血之伤,当归并能止咳逆上气。使以甘草,调和诸药。
功用:滋肾保肺,止咳化痰。
主治:肺肾阴虚,虚火上炎症。
临床表现:咳嗽气喘,咯血或痰中带血,咽喉干燥,午后潮热,舌红少苔,脉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