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中医中药 > 文章内容

中医基础理论综合测试卷一及答案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09-10-08 18:29浏览:

(一)名词解释
  1.益火补土法?
  2.滋水涵木法?
  3.五行相侮?
  4.五行相乘?
  5.五行制化?
  6.五行相生?
  7.五行相克?
  8.泻南补北法?
  9.佐金平木法?
  10.培土制水法?
  11.抑木扶土法?
  12.金水相生法?
  13.培土生金法?
  14.五行?
  15.阴阳交感
  (二)填空题
  1.中医基础理论的知识板块主要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
  2.秦汉时期,中医理论体系基本形成。该时期的代表性著作主要有四部,后世称“四大经
  典”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秦汉时期,中医理论体系基本形成。该时期代表性著作主要有四部。其中________为中医学的理论奠定了基础,________为后世中药的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
  4.秦汉时期,中医理论体系基本形成,该时期代表性著作主要有四部。其中________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________为中医辨证论治建立了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
  5.创立药物“性味”理论的现存最早的著作是________,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是________。
  6.金元四大家中,________为“攻邪派”的代表,________为“养阴学派”的代表。?
  7.金元四大家中,“寒凉派”的代表人物指________,“补脾派”的代表人物指________。
  8.金元四大家中,后世称刘完素为________派的代表人物,朱震亨为________派的代表人物。
  9.金元四大家中,后世称张从正为________的代表人物,李杲为________的代表人物。?
  10.明清时期形成的温病学派中,________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论治方法,________创立了“三焦辨证”法则。?
  11.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
  12.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和________。?
  13.中医学“证”概念,是________,它包括了________。
  14.所谓辨证,是________。?
  15.中医学的哲学基础,源于中国古代________。?
  16.《内经》根据相克规律而应用于精神疗法中有“悲胜________”,“喜胜________”。
  17.《内经》根据相克规律而应用于精神疗法中有“恐胜________”,“思胜________”。
  18.五行归类中与肾同类的五味、五色是________。?
  19.五行归类中与肺同类的五化、五气是________。?
  20.五行归类中与脾同类的五味、五化是________。?
  (三)单项选择题(从下列各道试题的多个备选答案中,选择1个最佳答案,并将答案的英文字母填入题干后的括号内。错选或多选不得分)
  1.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基础的古典医籍是(    ?
  A.《黄帝内经》
  B.《难经》
  C.《伤寒杂病论》
  D.《神农本草经》
  2.建立了较为系统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古典医籍是(    ?
  A.《黄帝内经》
  B.《难经》
  C.《伤寒杂病论》
  D.《神农本草经》?
  3.金元四大家中,“主火派”代表是(    ?
  A.刘完素
  B.张从正
  C.李东垣
  D.朱震亨?
  4.金元四大家中,“脾胃学派”的代表是(    ?
  A.刘完素
  B.张从正
  C.李东垣
  D.朱震亨?
  5.金元四大家中,“攻邪派”的代表是(    ?
  A.刘完素
  B.张从正
  C.朱震亨
  D.李东垣?
  6.金元四大家中,“养阴派”的代表是(    ?
  A.刘完素
  B.张从正
  C.朱震亨
  D.李东垣?
  7.命门学说的形成年代是(    ?
  A.晋、唐时期
  B.金元时期
  C.明清时期
  D.近代?
  8.温病学说的形成,对发展中医基础理论作出了重大贡献。首创“卫、气、营、血”辨证理论的温病学家是(    ?
  A.吴又可
  B.吴鞠通
  C.叶天土
  D.以上都不是?
  9.温病学说的形成,对发展中医基础理论作出重大贡献。提出“瘟疫”病因为“异气所感”理论的温病学家是(    ?
  A.吴又可
  B.吴鞠通
  C.叶天土
  D.以上都不是?
  10.温病学说的形成,对发展中医基础理论作出重大贡献。首创“三焦辨证”理论的温病学家是(    ?
  A.吴又可
  B.吴鞠通
  C.叶天土
  D.以上都不是?
  11.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概括了(    ?
  A.人体自身的整体性
  B.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C.人体自身的整体性以及人和环境的统一性
  D.以上都不是?
  12.中医学中证的概念,是对(    ?
  A.症状和体征的概括
  B.病因和病位的概括?
  C.病因和病机的概括
  D.以上都不是?
  13.“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是以(    ?
  A.病症为依据
  B.病证为依据
  C.病位为依据
  D.病因为依据?
  14.属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法(    ?
  A.培土生金
  B.金水相生
  C.益火补土
  D.佐金平木?
  15.属于“实则泻其子”的方法是(    ?
  A.肾实泻肺
  B.肝实泻脾
  C.心实泻肝
  D.肝火泻心?
  16.不属于五行生克规律确定的治法是(    ?
  A.培土制水
  B.引火归原
  C.扶土抑木
  D.佐金平木?
  17.属于相侮传变的是(    ?
  A.心病及脾
  B.脾病及肝
  C.肾病及肺
  D.肺病及肾?
  18.下列除何项外,均是说明病理变化。(    ?
  A.母子相及
  B.五行制化
  C.传其所胜
  D.传其所不胜?
  19.“见肝之病,知肝传脾”的病理传变是属于(    ?
  A.木克土
  B.木乘土
  C.土侮木
  D.母子相及?
  20.下列属于母子关系的是(    ?
  A.水和火
  B.土和金
  C.金和木
  D.木和土?
  (四)多项选择题(从下列各道试题的多个备选答案中,选择2个或2个以上的正确答案,并将所选答案的英文字母填入题干后的括号内。错选、少选或多选均不得分)
  1.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法有(    ?
  A.比较
  B.以表知里
  C.类比
  D.谋虑?
  2.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法有(    ?
  A.试探
  B.反证
  C.演绎
  D.决断?
  3.下列哪些属于中医学“证”的范畴(   
  A.恶心呕吐
  B.肝阳上亢
  C.感冒
  D.心脉痹阻
  4.区别于辨病论治,辨证沦治的意义体现在(   
  A.病同治亦同
  B.病不同治亦不同
  C.证同治亦同
  D.证不同治亦不同
  5.神的具体体现可以包括的内容有:(   
  A.言谈
  B.眼神
  C.应答
  D.表情
  6.根据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属金的有(    ?
  A.五气的燥
  B.五色的黑
  C.五味的辛
  D.五方的西?
  7.属于相克规律确定的治法有(    ?
  A.敦土利水
  B.抑木扶土
  C.调理肝脾
  D.佐金平木?
  8.属于相生规律确定的治法有(    ?
  A.益火补土
  B.抑木扶土
  C.佐金平木
  D.滋水涵木?
  9.阳胜则热可出现的病证有(    ?
  A.手足心热
  B.面红目赤
  C.烦躁
  D.脉数?
  10.阴虚则热可出现的病证有(    ?
  A.潮热盗汗
  B.口干舌燥
  C.五心烦热
  D.脉象细数?
  (五)判断改错题(判断正误,正确的后面括号内打√,错误的打×并在错误的地方下面划线并改正)
  1.朱丹溪倡“相火论(    ),后世称他为“寒凉派”(    )。?
  2.一种病只有一个证(    ),一个证可有多个症(    )。?
  3.五脏属阴,六腑属阳(    );心为阴中之阴脏,肺为阴中之阳脏(    )。?
  4.“重阴必阳,重阳必阴”说明了阴阳的消长关系(    );“阳损及阴,阴损及阳”说明了阴阳的互根关系(    )。?
  5.木为水之子(    ),金为木之所胜(    )。?
  (六)简答题(回答应简明扼要,符合题意要求)。
  1.精的施泄有哪几种形式?
  2.五行各自特性的引申义如何??
  3.归纳事物五行属性的根据和方法是什么??
  4.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法有哪些??
  5.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常治法有哪些??
  6.根据五行相生与相克规律确定的治则有各有哪些??
  7.五行相乘、相侮的次序如何??
  8.五行相生与相克的次序如何??
  9.何谓五行胜复?其规律如何?试举例说明之。
  10.《尚书·洪范》是如何概括五行各自特性的??
  11.在调整阴阳中,“补其不足”是如何运用的?
  12.阴阳学说是如何分析和归纳药物性能的??
  13.阴阳学说概括病理变化的最基本类型有哪两个方面?其含义如何??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益火补土法:一是指温心阳以暖脾土的方法;二是指温肾阳以补脾阳的方法。?
  2.滋水涵木法:是指滋肾阴以养肝阴的方法。?
  3.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克制。?
  4.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克制。?
  5.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间递相生化、递相制约,以维持平衡协调的关系。?
  6.五行相生:是指五行之间存在着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7.五行相克:是指五行之间存在着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8.泻南补北法:是指泻心火与补肾水相结合的治法。?
  9.佐金平木法:是指清肃肺气,以制肝木,治疗肝火偏盛,影响肺气清肃之证的方法。?
  10.培土制水法:是指运脾阳或者温肾健脾利水治疗水湿停聚为病的治法。?
  11.抑木扶土法:是指用疏肝与健脾相给合以治疗肝旺脾虚的治法。?
  12.金水相生法:是指通过补肺阴以滋肾阴或滋肾阴以补肺阴的方法。?
  13.培土生金法:是指通过健脾补气以补益肺气的方法。?
  14.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15.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
  (二)填空题
  1.答: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中医养生和诊疗疾病的原则
  2.答:《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3.答:《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
  4.答:《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
  5.答:《神农本草经》;《诸病原候论》。
  6.答:张从正;朱丹溪。?
  7.答:刘完素;李东垣。?
  8.答:“主火派”或“寒冷派”;“养阴学派”。?
  9.答:“攻邪派”;“脾胃学派”。?
  10.答:叶天士;吴鞠通。?
  11.答: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环境的密切联系。?
  12.答: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13.答:疾病在发展过程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以及邪正关系等。
  14.答: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15.答:精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
  16.答:怒;忧。?
  17.答:喜;恐。?
  18.答:咸,黑。?
  19.答:收,燥。?
  20.答:甘,化。?
  (三)单项选择题
  1~5 ACACB  6~10 CCCAB  11~15 CCBDD  16~20 BBBBB
  (四)多项选择题
  1.ABC 2.ABC 3.BD 4.CD 5.ABCD 6.ACD 7.ABCD 8.AD 9.BCD 10.ABCD
  (五)判断改错题
  1.√;×,“寒凉派”改为“养阴派”。?
  2.×;“只有一个”改为“有多个”;√。?
  3.√;ד阴中之阴”改为“阳中之阳”,“阴中之阳”改为“阳中之阴”。?
  4.×,“消长”改为“转化”;×,“互根关系”改为“互根异常”。?
  5.√;ד所胜”改为“所不胜”。?
  (六)简答题
  1.答:精的施泄主要有二种形式:一是分藏于各个脏腑,濡养脏腑,并化气以推动调控各脏腑功能;二是为生殖之精而有度地排泄以繁衍生命。
  2.答:木引申为生长、升发、条达等性质;?火引申为温热、向上、明亮等性质;土引申为生化、承载、受纳等性质;?金引申为沉降、收敛、肃杀等性质;?水引申为寒、润、下行、闭藏等性质。
  3.答:归纳事物的五行属性是以五行的特性为标准。?其体方法主要是取象比类法和推演络绎法。?
  4.答:即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泻南补北法。?
  5.答:即滋水涵木法、益火补土法、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
  6.答: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则是: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或补母、泻子)。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则是:抑强和扶弱。?
  7.答:五行相乘的次序是: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五行相侮的次序是: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8.答: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9.答:五行胜复是指五行中的一行亢盛(即胜气),则引起其所不胜(即复气)的报复性制约,从而使五行之间复归于协调和稳定。五行胜复的规律:“有胜则复”。五行中一行亢盛(包括绝对亢盛或相对亢盛),则按相克次序克制,引起其所不胜(即复气)旺盛,以制约该行的亢盛,使之复归于常。如木行亢盛为例,木旺克土引起土衰,土衰则制水不及而致水盛,水盛克火而使火衰,火衰则制金不及而致金旺,金旺则克木,使木行亢盛得以平复。此处木行偏亢为胜气,而金行旺盛为复气,金行旺盛是对木行亢盛的报复。
  10.答:即“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11.答:在调整阴阳中补其不足,即“虚则补之”,适用于正气不足的虚证,即或阳虚、或阴虚、或阴阳两虚、或阴阳亡失等。“补其不足”的具体运用如下:
  ①对于阴阳偏衰的虚热证和虚寒证,调补方法有两类:一是根据阴阳对立制约的原理来调补,阴虚不足以制阳而致阳相对偏亢的虚热证,治宜滋阴以抑阳,《内经》称为阳病治阴,王冰又称为“壮水之举,以制阳光”;阳虚不足以制阴而致阴相对偏亢的虚寒证,治宜扶阳以抑阴,《内经》称为阴病治阳,王冰又称为“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二是在阴阳对立制约的原理的基础之上,兼用阴阳互根互用的原理来调补,对于虚热证,可在补阴时,适当配以补阳药物的治法,“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又称阳中求阴;对于虚寒证,可在补阳时,适当配以补阴药物的治法,“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又称阴中求阳。
  ②阴阳两虚证,当阴阳并补,但须分清主次。阳损及阴者,当补阳为主,辅以滋阴;阴损及阳者,当滋阴为主,辅以补阳。
  ③阴阳亡失者,当阴阳分固。亡阳者,当回阳以固脱;亡阴者,当益气救阴以固脱。
  12.答:阴阳学说归纳药物性能方面,在四气中,寒凉者属阴,温热者属阳;在五味中,辛、甘、淡者属阳,酸、苦、咸属阴;在升降浮沉中,升浮者属阳,沉降者属阴。?
  13.答:最基本类型是阴阳偏胜和阴阳偏衰。阴阳偏胜是指阴或阳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阴阳偏衰是指阴或阳的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