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华医学网
发布时间:2018-09-03 20:45浏览:
次
“地骨皮有退热除蒸之效”,这是我们所熟知的,前人治疗风毒、肺痨、骨蒸痨热、虚热内扰以及肺火喘嗽等症,方中必用地骨皮。
古方黄芪鳖甲散、秦艽扶羸汤、清骨散、地骨皮饮、泻白散等,无不把地骨皮列为主要药物。
01.地骨皮是枸杞的根皮,甘淡而不腻,淡凉而不寒,滋肾阴而清肝火,走肌表而降肺热,故适用一切阴虚火旺之症。
我有两点体会:
其一、临症应用地骨皮,与清热、养阴之品合理配伍,十分重要。
例如,清肃肺热,须与生石膏、滑石配伍;退骨蒸劳热,应与青蒿、女贞子之类合用;补益正气,方中加入沙参、麦冬、五味子等,疗效尤其显著。
十年前,本市某公司有一女性职员,患重症肺痨,咳嗽痰血,骨蒸潮热,盗汗气怯,身体孑弱。
曾大量用抗痨药、抗菌素未效,遂服中药百合固金汤、紫菀汤等,疗效亦不明显。
我经手治疗后,参其脉症,拟用秦艽扶羸汤、清骨散加减化裁,方中加入女贞子、五味子、青蒿、麦冬等养阴之品,重用地骨皮50g,仅服十余剂,诸症悉减,后又坚持服药半年余,身体逐渐康复,至今宿疾未犯。
其二,用足药量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
我觉得,古今某些医方中,对于地骨皮的用量似乎略嫌不足,这对发挥其药效很有影响。
一般书上的常用量,是在15g至30g之间,我认为地骨皮的基本用量不能少于50g,否则疗效较差。
十年前,遇一女性患者,系痨瘵病,西医诊断肺结核进展期,有活动病灶,长期低热不退,因对抗菌素过敏,故找中医治疗。
该患系中学教师,略知医学常识,因又身体瘦弱,思想负担很重,我参其脉症,拟投秦艽扶贏汤,方中以地骨皮为君,每付剂量为50g,经治3月有余,低热完全消退,体质大见恢复,拍片病变钙化吸收,心情愉快,上班工作。
上述两例,均属阴虚火旺,水不制火,阴阳失调,肺金被刑所致。
方中重用地骨皮,意在滋阴降火,收敛虚浮之阳,俾令阴平阳秘,故收功效。由此看来,在滋阴降火的方药中,地骨皮应是不可缺少之品。
02.近年来,我曾治愈十余例典型肺痨患者,通过对地骨皮的药效观察,遵循“异病同治”的原则,临床中又做了新的尝试。
例如长期低热不退,是病症中的一大难题,病因复杂,病状多乖,治疗中难度较大,特别是某些体征不够典型,仅有长期低热不退的患者,治疗中就更不是轻而易举的了。
那么,按照中医的辨证施治之法,某些长期低热难愈的患者,能否治愈呢?我看还是大有希望的。
我认为,凡是大病初愈或因外感传里化热未愈等,由于气阴两伤,造成低热缠绵者;凡经透视、化验等西医检查没有器质性病变,而午后或夜间必现潮热症状者;病因待查或被称为功能性低热者……,都可以重用地骨皮,用滋阴降火之法进行治疗,效果还是比较理想的。
1974年5月末旬,我经治一张姓中年妇女。
自述患低热已一个多月,早晨和上午身凉无恙,至中午自觉周身不适,骨节酸楚,午后则身疲乏力,五心烦热,夜间盗汗,醒后汗止。午后和夜间体温在37.4~37.6℃之间,次日上午则热自消退。
曾去某医院经透视、化验等全面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疾病。
按中医辨证,此乃属于阴虚火旺之象,拟用秦艽鳖甲散合清骨散加减化裁,重用地骨皮50g,方中加入沙参、生石膏、滑石等养阴、清热、解肌之品,服药十余剂,体温基本恢复正常,继服十余剂,热退身安,诸症悉平。
1975年8月我又治一吴姓女患者,22岁,未婚。
该患者月经期长,经量多,夹有血块,小腹隐隐作痛,每次月经须十余日方净,月经来潮时,颜面潮红,头晕耳鸣,手足灼热,热甚有时须用冷水浸浴,或有心中烦忧之感。每次月经来潮期间,身有微热,体温波动在37.3~37.5℃之间。
此患已有一年多,患者甚为苦恼。此乃阴虚内热,血室被扰所致。我拟用滋阴降火、逐淤生新、凉血止血之品,重用地骨皮50g,治疗三月有余,症状渐减,直至全愈。
近年来,我经治此类疾病,不下百余例,现就记忆所及,举此两例,以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