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曾有一次牙痛的厉害,当时爷爷正好在整理药材,他见我牙痛难忍,就在药柜抽屉里拿出一根细细的根,让我用这个东西煎水漱口,并告诫千万不要把这个漱口的药水吞进肚里。后来牙齿好了之后,问爷爷那次给我的是什么药,搞得那么神秘兮兮的,爷爷说那个药叫“细辛”,我当时还开玩笑说,这个药看来还真够“细心”的。
细辛为马兜铃科细辛属多年生草本,多生长于林下、灌木丛间、山沟、林缘或山阴湿地或山谷溪边、林下、岩石旁等阴湿处。一般在5~7月间连根挖取,除净泥土,及时阴干。在采集细辛的时候,不宜晒干,勿用水洗,否则会使香气降低、叶变黄、根变黑而影响质量,一般放干燥通风处,防止霉烂。
一般来说,细辛味辛性温,归心、肺、肾经;具有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等作用;适用于风寒感冒,头痛,牙痛,鼻塞流涕,鼻鼽,鼻渊,风湿痹痛,痰饮喘咳等症。一般用量为1~3g;散剂每次服0.5~1g;外用适量,可研末吹鼻、塞耳、敷脐。
细辛的作用主要集中在发散风寒、温经止痛、温化寒痰、宣通肺窍四大方面,而在每一个方面都是有它独特的轨迹的。比如在发散风寒方面,主要用于风寒感冒或风寒所致的头痛;如果是在温经止痛方面,一般用于寒邪入络所致的肌肉关节痛;如果是温化寒痰方面,一般用于稀痰壅盛的慢性支气管炎;如果是宣通肺窍方面,一般用于鼻炎、鼻窦炎等症。
由于细辛有小毒,所以自古就有“细辛不过钱”之说,也就是说,细辛的临床用量不宜过大,如果细辛作单味或散末内服的话,一般不过钱,也就是现代的3g,如果是入汤剂的话,应该先煎三十分钟,使其毒性成分黄樟醚的含量大大下降,这样才能避免服用后引起中毒症状。
细辛在使用时,也是需要极其谨慎的。根据十八反的规则,不宜与藜芦同用。在临床上,如果是气虚多汗,血虚头痛,阴虚咳嗽等症则不宜使用细辛。早在《本草经疏》中就有明确记载,“凡病内热及火生炎上,上盛下虚,气虚有汗,血虚头痛,阴虚咳嗽,法皆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