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中药名录 > 文章内容

门冬“两姐妹”,补阴有不同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18-08-05 20:49浏览:

 天冬(天门冬)和麦冬(麦门冬)虽同属补阴药,但却是不同的两种中药。如何区分这“两姐妹”呢?
 
  上:天冬(天门冬)下:麦冬(麦门冬)
 
  天冬和麦冬虽同属补阴药,但却是不同的两种中药。天冬为百合科植物天门冬的根,性寒,味甘、苦,有养阴生津,清肺降火的功效,主治燥咳痰粘、劳咳咯血,热病伤阴,舌干口渴或津亏消渴,肠燥便秘等。麦冬本品为百合科植物麦冬的干燥块根,性味甘、微苦、微寒,有润肺养阴,益胃生津,清心除烦的功效,主治胃阴不足,舌干口渴燥咳痰粘、劳咳咯血,肠燥便秘等症。天冬和麦冬两药功效和主治都大致相同,但天冬比麦冬性寒,在养阴的同时,麦冬侧重于润,天冬则注重于清。两者又是有区别的。
 
  相同点
 
  两者均味甘、苦,性寒,归肺、胃经。既能滋肺阴,润肺燥,清肺热,又可养胃阴,清胃热,生津止渴。对于热邪伤津之肠燥便秘,还可增液润肠以通便。在治疗肺胃燥热时,还常相须为用以增强疗效。但有脾胃虚寒泄泻及外感风寒致嗽者,应忌用此二者。
 
  不同点
 
  天冬苦寒之性较甚,补肺、胃之阴强于麦冬,对咳嗽咯痰不利者,兼能止咳祛痰,还能入肾经以补肾阴、降肾火,可治肾阴亏虚、阴虚火旺之症,近又常以其治疗乳房肿瘤,对乳腺小叶增生疗效较好,唯滋腻性较大,用当注意。麦冬微苦寒,养胃阴与清胃热之力虽弱,但滋腻性较小是其所长,还能入心经以补心阴、清心除烦、安神,可治心阴不足及心火亢盛之症。
 
  滋补清肺——天冬
 
  【性味与归经】甘、苦,寒。归肺、肾经。
 
  【功能与主治】养阴润燥,淸肺生津。用于肺燥干咳,顿咳痰黏,腰膝酸痛,骨蒸潮热,内热消渴,热病津伤,咽干口渴,肠燥便秘。
 
  【用法与用置】6?12g,亦可入丸散剂或熬膏用,还可少量口含润咽喉。
 
  专家提醒:
 
  天冬性寒而滑,凡脾胃衰弱、虚寒泄泻、外感风寒咳嗽者忌服。古时有用天冬时忌食鲤鱼之说,应予以注意。
 
  美味食单
 
  天冬双耳炖母鸡:天冬20克,银耳5克(水发),黑木耳5克(水发),母鸡1只(约500克)。先将母鸡去毛及内脏,天冬、双耳洗净备用,用热水6碗煮母鸡(加生姜5片)沸后改小火炖半小时,加入天冬、银耳、黑木耳再炖15分钟即可食用。本品具有滋阴补肾的作用。适用于热病后体虚乏力等症。
 
  天门冬酒:以天门冬汁液为酒曲,可以制出融合天门冬药性的米酒,叫天门冬酒。天门冬酒据说是“坡仙”苏轼居儋期间的发明。《山居要录》中详细记载了苏东坡的天门冬酒酿法:“醇酒一斗,曲麦一升,好糯米五升,作饭,取天门冬汁浸,先将酒浸曲如常法,候炊饭适寒温,用煎和饮令相入酿之。春夏七日,秋冬十日熟。酒初熟味酸,久停则美香,余酒皆不及。”
 
  养阴益胃——麦冬
 
  【性味与归经】甘、微苦,微寒。归心、肺、胃经。
 
  【功能与主治】养阴生津,润肺清心。用于肺燥干咳,阴虚痨嗽,喉痹咽痛,津伤口渴,内热消渴,心烦失眠,肠燥便秘。
 
  【用法与用量】6?12g,亦可入丸散、熬膏用,干鲜品均可口含润咽喉用。
 
  专家提醒:
 
  外感风寒、痰饮湿浊咳嗽,以及脾胃虚寒泄泻者忌服麦冬。
 
  药用验方
 
  麦冬茶:麦冬30克,乌梅20克,煮水代茶饮。本品具有益胃养阴、生津止渴的作用。适用于糖尿病口渴多饮、烦躁乏力等症。
 
  党参麦冬瘦肉汤
 
  原料:猪瘦肉500克,党参60克,生地黄30克,麦冬30克,红枣10枚。做法:党参、生地黄、麦冬、红枣(去核)洗净。猪瘦肉洗净,切块。把全部用料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武水煮沸后,文火煲1小时,调味供用。增液润燥,养胃生津。适用于热病伤津,口渴、便秘,舌干红,或老人阴液不足诸症,或糖尿病渴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