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中西药品 > 文章内容

抗疟药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0-04-01 06:31浏览:

抗疟药

抗疟药是用于防备或治疗疟疾的药物。

疟疾是由疟原虫引发的一种寄生虫传染病,致病疟原虫主要有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分别引起间日疟、三日疟和恶性疟。

完整的疟原虫的生活史可分为两个阶段:

(1)雌蚊体内进行的有性生殖阶段。

(2)人体内进行的无性生殖。在人体内,不同生长阶段的疟原虫有不同的形态和名称,主要侵害人肝细胞和红细胞。

原发性红细胞外期:病因预防药,乙胺嘧啶。

继发性红细胞外期:控制复发药,伯氨喹。

红细胞内期:疟原虫感染红细胞后,产生的代谢产物和红细胞碎片刺激机体,引起寒战、高热、出汗等疟疾的临床症状。控制症状药,氯喹等。

一、主要用于控制症状的药物

此类药物主要杀灭红细胞内期疟原虫。

氯喹

【体内过程】

氯喹(chloroquine)口服后吸收快而完全。

红细胞内的药物浓度比血浆内浓度高10~20倍,疟原虫入侵的红细胞内药物浓度又比正常红细胞高25倍。

主要分布于肝、脾、肺、肾等组织中,这些组织中药物浓度比血浆高200~700倍,脑组织中浓度为血浆浓度10~30倍。

大部分在肝内代谢,代谢产物去乙基氯喹仍有抗疟作用,少部分以原样经肾排泄。

该药因在组织内贮存,代谢和排泄都较缓慢,故作用长久。

【药理作用】

氯喹能杀灭红细胞内期的间日疟、三日疟,以及敏感的恶性疟原虫,药效强盛,作用迅速,能迅速控制疟疾症状的发作,对恶性疟有根治作用,是控制疟疾症状的首选药物。

普通患者服药1~2天内寒战、发热等症状消退,2~3天后血中疟原虫消失。

药物在体内代谢、排泄缓慢,作用持久,故能推迟良性疟症状的复发。

对红细胞外期无效,不能作病因性预防、良性疟的根治。

机制:

① 抑制DNA的复制和转录,使DNA断裂,抑制疟原虫的繁殖;

② 干扰虫体内环境,使疟原虫分解、利用血红蛋白的能力降低,导致氨基酸缺乏,抑制疟原虫的生长繁殖。

【临床应用】

1.用于控制疟疾的急性发作、根治恶性疟,是临床治疗疟疾的首选药物。

2.治疗肠外阿米巴病。口服后肝中浓度特别高,可用于甲硝唑治疗无效或禁忌的阿米巴肝炎或肝脓肿。

3.免疫抑制作用。大剂量可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病综合征等。由于用量大,易引起毒性反应。

【不良反应】

常用治疗量下,不良反应少,可见轻度的头晕,头痛、胃肠不适、皮疹等,停药后迅速消失。

长期大剂量使用可引起蓄积中毒。本品有致畸作用,孕妇禁用。

奎宁

奎宁(quinine),金鸡纳树皮中提取的生物碱。

曾广泛用于疟疾治疗,但由于不息反应较多,现已不作为首选抗疟药。

作用:

和氯喹的相似,对红细胞内期各种疟原虫有杀灭作用,但作用弱,维持时间短,毒性大。

此外,奎宁对心脏有抑制作用,还有一定退热作用,对妊娠子宫有稍微高兴作用。

应用:用于耐氯喹及耐多药的恶性疟,尤其是脑型恶性疟。

不良反应:

金鸡纳反应:常显现,表现为恶心、呕吐、头痛、耳鸣、视听力减退等,停药后常可恢复。

可引起血压下降、心律失常等。

少数恶性疟病人对奎宁有高敏性,用小剂量奎宁可发生急性溶血,引起高热、寒战、血红蛋白尿(黑尿热)、肾衰竭,可致死。

孕妇禁用。

青蒿素

青蒿素(artemisinin),口服吸收迅速完全,有首过消除,导致血药浓度较低。

广泛分布于各组织中,易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故对脑型疟有效。
体内代谢快,有效血药浓度维持时间短,不利于彻底杀灭疟原虫,故复发率较高。

【作用与用途】

机制:产生自由基,损害疟原虫的生物膜、蛋白质等,使之死亡。

用于控制间日疟、恶性疟的症状,以及耐氯喹虫株的治疗。

用于治疗凶险型恶性疟,如脑型疟和黄疸型疟疾。

复发率较高,与伯氨喹合用可降低复发率。

疟原虫可对青蒿素产生耐药性,合用磺胺多辛、乙胺嘧啶可延缓耐药性发生。

【不良反应】

有胃肠道反应,偶见有四肢麻木感和心动过速。动物实验中发现有骨髓抑制、肝破坏及胚胎毒性作用。

青蒿素化学结构形成蒿甲醚、蒿乙醚、青蒿琥酯等,均用于抗疟疾治疗。

本类药物中还有咯萘啶(malaridine)、甲氟喹(mefloquine)、本芴醇(benflumetol)等。均为控制症状药物,临床不作为首选药物,一般用于对氯喹耐药和多药耐药虫株感染的防治。

二、主要用于病因性预防的药物

乙胺嘧啶

乙胺嘧啶(pyrimethamine),人工合成的非喹啉类抗疟药,目前作为病因性预防的首选药。

【体内过程】

口服吸收慢,但较为完全,4~6h血药浓度达高峰,主要分布于肝、肾、肺、脾,红、白细胞内,排泄缓慢,t l/2约为80~95h。

【作用与用途】

机制:抑制疟原虫的二氢叶酸还原酶,影响疟原虫叶酸代谢过程,阻碍疟原虫的核酸合成,导致疟原虫的生长繁殖受到抑制。

与磺胺类、砜类合用,可在叶酸代谢的两个环节上起阻断作用,增强疗效,减少抗药性的产生。

对原发性红细胞外期疟原虫有抑制作用,是较好的病因性预防药。

对红细胞内期,未成熟的裂殖体也有抑制作用。

含药的血液,被蚊子吸入后,能阻止疟原虫在蚊虫体内进行的增殖,从而起到阻止传播的作用。

半衰期长,作用持久,临床用于疟疾的病因性预防。

【不良反应】

常用剂量基本无毒副反应。

长期大剂量使用,可引起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白细胞减少及胃肠道症状等。出现严峻不良反应时应停药,必要时可给予四氢叶酸治疗。

磺胺类和砜类

两类药皆为二氢蝶酸合酶抑制剂,能抑制红细胞内期疟原虫,常与乙胺嘧啶等合用以增强疗效,主要用于抗氯喹恶性疟的治疗和预防。

三、主要用于控制复发和传播的药物

伯氨喹

【体内过程】

伯氨喹(primaquine),口服吸收快而完全,吸收后分布于肝、肺、脑和心脏等组织,其中肝脏浓度最高。

代谢和排泄均较快,因此有效血药浓度维持时间短,需天天给药。

【作用与用途】

对红细胞外期各型疟原虫的配子体均有较强的杀灭作用。临床作为控制复发和阻止疟疾传播的首选药。

对红细胞内期作用较弱,对恶性疟红细胞内期无效,因此不能控制疟疾症状的发作。

疟原虫对此药很少产生耐药性。

【不良反应】

治疗量可以引起倦怠、头晕、恶心、呕吐、腹痛等,某些病人可出现药热、粒细胞缺乏症,停药后可恢复。

少数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的病人,可发生急性溶血性贫血、高铁血红蛋白症。

有蚕豆病、粒细胞缺乏倾向的病人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