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0-04-01 06:29浏览:
次
氯霉素类抗生素
氯霉素
氯霉素(左旋霉素,氯氨苯酯),从委内瑞拉链丝菌培养液中提得。化学结构简朴,为第一个人工合成的抗生素。
药用氯霉素为其左旋体,右旋体无效。在酸性溶液中较稳定,而在碱性溶液中易被破坏。
【体内过程】
吸收:
口服吸收完全,服药后2h血药浓度达峰值,血浆t1/2平均为2.5h,6~8h后仍可维持有效血药浓度。
肌肉注射琥珀酸钠盐吸收慢,血药浓度低,仅为口服同剂量的50%~70%,但维持时间长。
分布:
广泛分布于各组织和体液中,易通过血脑屏障、血眼屏障和胎盘屏障。
消除:
大部分在肝内与葡萄糖醛酸结合而灭活,少部分在肝肾内转变为无作用的氨基水解产物。原形药及其代谢物迅速经尿排出,肾功能不良患者使用时应减量。
【抗菌作用】
低浓度具有抑菌作用,高浓度具有杀菌作用。
广谱抗生素:对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均有抑制作用。
1.对革兰阴性菌:作用较强,非凡是对伤寒、副伤寒杆菌作用更强,为治疗伤寒的首选药物。对流感杆菌、百日咳杆菌的作用较其他抗生素强。
2.对革兰阳性球菌:作用不及青霉素和四环素。
对立克次体感染,如斑疹伤寒也有效。
厌氧杆菌,如脆弱杆菌、梭形杆菌,梅毒螺旋体、衣原体、肺炎支原体也敏感。
对结核杆菌、多种病毒、真菌、原虫无效。
氯霉素能拮抗青霉素和氨基糖苷类杀菌药的作用。
机制:作用于核糖体的50S亚基,通过与rRNA分子可逆性结合,抑制由rRNA直接介导的转肽酶,使肽链不能延伸,从而抑制蛋白合成。
耐药性:尤以大肠杆菌、痢疾杆菌多见。
机制:①通过基因突变。此过程缓慢,可自行消失。②通过耐药因子的转移。获得耐药因子的细菌能通过氯霉素乙酰基转移酶,使氯霉素乙酰化失效。③通过改变细胞膜通透性,使其不能进入菌体。
【临床应用】
凡有合适的其他抗生素替代者,一般不主张选用氯霉素。严峻感染、药敏试验满足时例外。
仅用于治疗威胁生命的感染,如流感嗜血杆菌脑膜炎、立克次体感染。
【不良反应】
(1)骨髓毒性:氯霉素最突出的不良反应是骨髓抑制,临床表现:
①可逆性各种血细胞减少:其中粒细胞首先下降,与剂量大(血药浓度超过25~35μg/ml)、疗程长有关。一旦发现立刻停药,轻易恢复。
②不可逆的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生率低,但死亡率高,与剂量无关,是特异质反应。多见于儿童和妇女,多有过敏性疾病。机制:可能与氯霉素抑制骨髓造血系统中与细菌相同的70S核糖体有关。应避免滥用,检查血象。
(2)灰婴综合征:氯霉素对早产儿、新生儿轻易引起循环衰竭,表现为呕吐、腹胀、腹泻、皮肤呈灰紫色、体温过低、休克、虚脱、循环衰竭、呼吸不规则等,称灰婴综合征。常在用大剂量(每日lOOmg/kg以上)3~4天后出现。停药后可恢复,也可在数小时内死亡。
机制:可能与患儿肝药酶系统发育尚未完善、肾排泄能力较差,以及抑制细胞线粒体中氧化磷酸化有关。
早产儿、妊娠后期、哺乳期妇女禁用,新生儿如病情需要也要慎用(不得超过25mg/kg)。
(3)治疗性休克:也称治疗矛盾。大剂量应用氯霉素治疗伤寒或菌痢时,在短期内使大量细菌死亡,释放内毒素,产生治疗性休克。为防备其发生,可同时给予大剂量氢化可的松(抗内毒素、抗休克)。
(4)其他反应:
二重感染:长期应用可发生,不像四环素严重。
胃肠道反应常见。
少数患者出现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过敏性反应,偶见过敏性休克。
甲砜霉素
甲砜霉素(甲砜氯霉素),氯霉素中的硝基被取代的衍生物。
口服或注射时,均吸收好,在尿和胆汁中有较高浓度,对胆道感染和泌尿道感染有较好的疗效。血药浓度比氯霉素高而长久,与血清蛋白结合少,吸收后广泛分布于各种体液中,半衰期15h。
抗菌谱与氯霉素相同,低浓度为抑菌剂,高浓度为杀菌剂。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菌、大肠杆菌、肺炎克氏菌的作用,较氯霉素差。
与氯霉素有完全交叉耐药性。
临床用于治疗泌尿道感染、胆道感染、呼吸道感染,伤寒、副伤寒、菌痢、布鲁菌病等轻度感染。
毒性较氯霉素小。不良反应少。
主要有胃肠道反应,偶见皮疹,也可引起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但少见,程度轻。
用药后可产生可逆性红细胞生成抑制,但未见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