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0-03-05 13:15浏览:
次
抗麻风病药物
麻风病是由麻风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
氨苯砜
氨苯砜(DDS),属砜类化合物,为抑制叶酸合成的抗菌药,因其用量少、疗效确切、价格低廉和服用方便,广泛应用于麻风病治疗。
【体内过程】
口服吸收较慢,但完全,4~8h达到血药峰值浓度,t 1/2为28h,抑菌浓度可维持10天左右,体内维持时间较长。
蛋白结合率约在50%。分布于全身各组织,如皮肤、肌肉、肝、肾等。药物在病变皮肤的浓度高于正常皮肤10倍,有利于治疗麻风病。
肝、肾中浓度较高。经肝乙酰化,有肝肠循环。主要经尿排泄,易蓄积,宜周期性间歇给药。
其他砜类化合物,尚有苯丙砜)、醋氨苯砜等,在体内转化成氨苯砜后才能显效。
【抗菌作用】
氨苯砜化学结构、抗菌作用、作用机制与磺胺类药物相似。
麻风杆菌:有较强的直接抑制作用,并能促使细胞内病菌释出而杀灭。
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无抗菌活性。
麻风杆菌彻底清除、病变的彻底治疗,需要较长的时间。在临床症状好转后,结核样麻风一般持续用药1~5年,界限型麻风3~7年,瘤型麻风5~l0年甚至更长。
麻风杆菌对砜类(氨苯砜、醋氨苯砜、苯丙砜)可产生耐药性,采用联合疗法,减少或延缓耐药性的发生,减少复发和飞快消除传染性。
WH0推荐的方案,即氨苯砜每日100mg(口服),利福平600mg、氯法齐明300mg,每日1次,疗程2年,或查菌转阴后,再继续治疗1年。
【临床应用】
治疗各型麻风病。用于防备或治疗艾滋病患者卡氏肺包子虫病感染。
【不良反应】
常见不良反应:胃肠道刺激症状,头痛、失眠、精神症状,停药后即可消失。
毒性反应:贫血,偶可引起急性溶血性贫血,G-6-PDH缺乏者尤易出现。
剂量过大尚可出现剥脱性皮炎、肝损害。
麻风反应:发生麻风症状加剧的反应,表现为发热、全身不适、皮疹、剥脱性皮炎、淋巴结肿大、黄疸或肝损害。原因:机体对菌体破裂后的磷脂类颗粒的免疫反应,是预后良好的印象。一般不必停药,重者可酌情减量,并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沙利度胺(反应停,)进行治疗。
利福平
利福霉素类均有类似的抗麻风作用,以利福寻常用,也是治疗麻风病联合疗法中的必要组成药。
利福平对麻风杆菌,包括对氨苯砜耐药菌株,有快速杀菌作用,用药数日至数周,菌体即破裂呈裂变现象,仍需坚持长期治疗。
单用易产生耐药性。
氯法齐明
氯法齐明(氯苯吩嗪,),为苯乙肼染料。
口服吸收差异较大。吸收程度与微粒粗细、剂型有关。
组织中浓度高于血中浓度,缓慢释放,主要分布于网状内皮细胞、皮肤。排泄极慢,t1/2为70天。
对麻风杆菌有抑制作用,干扰核酸代谢,抑制菌体蛋白合成,作用较氨苯砜缓慢。
作为抗麻风反应治疗药物,抑制麻风结节红斑反应。
不良反应:使皮肤角膜显红棕色至黑色,也使尿、痰、汗液显红色,也可透过胎盘、乳腺,新生儿皮肤染色。
沙利度胺
沙利度胺对麻风病本身无效。
抗麻风反应的首选药:与其他抗麻风病药合用,对麻风分枝杆菌裂解产物所致的结节性红斑、发热等麻风症状加剧,具有预防和缓解作用。
对结核样麻风病的麻风反应效果差。
沙利度胺也是免疫抑制药,作用机制可能与T细胞有关,抑制人单核细胞的TNF-α生成。对癌症治疗也在临床应用。
具有强烈的致畸作用,孕妇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