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中西药品 > 文章内容

抗DNA病毒药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0-03-05 13:13浏览:

抗DNA病毒药

一、抗疱疹病毒药

阿昔洛韦

阿昔洛韦(无环鸟苷,ACV),二核苷类抗病毒药,尤以对疱疹病毒的疗效突出。

【体内过程】

口服吸收不完全,生物利用度仅为15%~30%,血浆蛋白结合率为15%。

易透过生物膜,可分布于全身各组织,包括脑和皮肤。

部分经肝脏代谢,主要以原形从肾脏排出。

【药理作用】

机制:在疱疹病毒感染的细胞内→转化为三磷酸无环鸟苷→对病毒DNA聚合酶产生抑制作用→阻止病毒DNA的复制过程。

对疱疹病毒的选择性较高,具有广谱的抗疱疹病毒活性,对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病毒有很强的抑制作用。

【临床应用】

①局部用药:治疗单纯疱疹性角膜炎,皮肤、黏膜疱疹病毒感染,生殖器疱疹和带状疱疹;

②静注或口服给药: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所致的各种感染、EB病毒感染、艾滋病患者并发水痘、带状疱疹等。

【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小,一般情况下耐受性良好。

肝肾功能不全、脑水肿,哺乳期妇女慎用,孕妇禁用。
伐昔洛韦,阿昔洛韦的前体药,口服后在体内水解为ACV,吸收较ACV好,提高了生物利用度。

喷昔洛韦(pencicloven,PCV),作用及其机制与ACV相似,临床还试用于病毒性肝炎。

泛昔洛韦,PCV的前体药,在肠壁、肝脏经酶作用转化为PCV。

更昔洛韦(ganciclovir,GCV),ACV的同系物,作用相似,但对巨细胞病毒感染作用好,临床用于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

碘苷

碘苷,为人工合成的脱氧尿嘧啶核苷类抗病毒药,为胸腺嘧啶核苷第五位上的甲基被碘取代而成。

【体内过程】

口服或非血管注射时无效。静注给药后,在体内很快被核苷酶代谢为碘尿嘧啶、碘化物。在正常情况下难以进人脑脊液,但在脑膜炎症时,脑脊液中可有较高浓度。

临床仅限局部应用。

【药理作用】

机制:

(1)体内磷酸化→竞争性抑制胸腺嘧啶核苷酸合成酶→阻碍病毒DNA合成。

(2)以假性底物取代胸腺嘧啶核苷酸→进入病毒DNA→导致翻译错误→干扰病毒的复制,降低其感染力。

对于单纯疱疹病毒、牛痘病毒等DNA病毒均有效。对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埃可(ECHO)病毒等RNA型病毒无效。

【临床应用】

局部用于治疗眼部或皮肤疱疹病毒和牛痘病毒感染,对急性上皮性疱疹性角膜炎疗效显著,对疱疹性虹膜炎无效。

【不良反应】

①主要有刺激、疼痛、眼睑过敏、角膜损坏等。局部应用不宜超过3~4天,以免引起接触性皮炎。

②此外还可抑制骨髓,有致畸和致突变作用等,孕妇忌用。

阿糖腺苷

【体内过程】

阿糖腺苷,在体内迅速脱氨形成阿糖次黄嘌呤核苷,可广泛分布于各组织,在肝、肾、脾中的药物浓度较高,脑及脑脊夜中的药物浓度也较高,约为血药浓度的三分之一。

主要以代谢物的形式经肾脏排泄。

【药理作用】

机制:

体内代谢→阿糖次黄嘌呤核苷→胸苷激酶的作用下→转化为三磷酸活性体→抑制病毒DNA的复制。

抑制病毒DNA聚合酶。

本品可以抑制单纯疱疹病毒(HSV)。

【临床应用】

①主要用于HSV脑炎、角膜炎;

②新生儿单纯疱疹、艾滋病患者合并带状疱疹等。

【不良反应】

①常见胃肠道反应;②骨髓抑制作用;③神经方面的反应。

二、抗乙型肝炎病毒

拉米夫定

【体内过程】

拉米夫定,口服吸收良好。食物可使达峰时间延迟,峰浓度下降。但生物利用度不变。

血浆蛋白结合率低,可以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脊液。

主要在肝脏代谢,以代谢物的形式经肾脏排泄。

【药理作用】

机制:

● 胸苷酸激酶→磷酸化→抑制HIV病毒的反转录酶→抑制HIV的复制。

● 抑制乙肝病毒(HBV)DNA多聚酶→抗HBV。

抗病毒作用强而长久,能提高机体的免疫机能。

病毒易产生耐药性,应与齐多夫定合用。

【临床应用】

用于治疗HIV感染、慢性乙型肝炎。

【不良反应】

常见的有头痛、倦怠、恶心、呕吐、腹痛;耳、鼻、喉部疼痛或不适;偶见白细胞减少和贫血。

乙肝疫苗(hepatitisBvaccine)

第一代为血液疫苗,曾对防治乙肝流行发挥了作用,但存在传播艾滋病和肝炎潜在危险,又有成本高、生产周期长的缺点。

第二代为乙肝基因工程疫苗,但接种者约有10%不产生应答反应,另有5%~l0%接种者低应答。

第三代为重组疫苗,能诱导更高的血清阳转率和机体应答反应,l998年用于临床。产后应立刻给婴儿接种乙肝疫苗,学龄前和学龄儿童亦应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