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中西药品 > 文章内容

肌松药临床问题解答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09-08-31 20:04浏览:

Prof.Dr.Crul JF著

陈锡明 杭燕南译

孙大金校

1.作用机制

1.1 肌松药在何处产生肌松作用?

肌松药(或称神经肌肉阻滞剂)在神经肌肉接头处或横纹肌运动终板上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肌松药既与接头后受体结合,也与接头前受体结合。接头后受体负责肌肉纤维的高兴和收缩,因此是肌松药的主要作用部位。接头前受体亦参与运动神经的刺激过程,作用机制尚不清晰。肌松药产生肌松作用与接头前和接头后两种受体的阻滞有关。

多数肌松药也与身体其它部位的胆碱能受体结合,如心脏和植物神经系统,这与肌松药的某些不良反应有关,特殊是早年使用的肌松药。

肌松药属于完全电离的季鞍类化合物,不能通过血脑屏障,对中枢神经无作用。

1.2 肌松药对接头前、后受体的选择性及亲和力的差异有何临床意义?

虽然多数非去极化肌松药对这两类受体的选择性略有差别,一般在临床上的意义不大。肌颤搐反应的抑制主要与接头后受体阻滞有关;而四个成串或强直刺激反应的衰减现象是接头前受体阻滞的结果。小剂量肌松药就可产生接头前受体的阻滞作用。接头后受体的阻滞作用与剂量相关。

1.3 去极化与非去极化肌松药的区别是什么?

根据与接头后胆碱能受体结合产生的作用机制的不同,可将肌松药分为去极化肌松药和非去极化肌松药两大类。去极化肌松药具有乙酰胆碱活性,起肌松作用前首先兴奋运动终板,表现为全身肌肉的成束收缩。成束收缩是术后发生肌肉疼痛,以及用药后血清钾骤升的主要原因。

非去极化肌松药在运动终板处与乙酰胆碱竞争受体,而药物本身无内在兴奋作用,因此不会引起肌肉成束收缩。为此,常将非去极化肌松药称为竞争性肌松药。

1.4去极化与非去极化肌松药在临床上有哪些区别?

当今,仅有一种去极化肌松药即琥珀胆碱还在临床上应用,其它可用的肌松药均属非去极化类肌松药。

琥珀胆碱起效非常迅速,常用于快速气管插管,随后再用非去极化肌松药维持手术中的肌松作用。目前,一般不再使用琥珀胆碱维持手术中的肌松。某些新型非去极化肌松药可用于常规气管插管,正日益受人们的青昧。这样,气管插管和术中肌松使用同一种药,从而避免琥珀胆碱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以及去极化和非去极化肌松药之间可能发生的相互作用,也比较符合药理学的观点和方法。

1.5 为何说非去极化肌松药优于去极化肌松药?

因为非去极化肌松药没有去极化肌松药(琥珀胆碱)的不良反应。琥珀胆碱的不良反应主要有:眼内压升高、颅内压升高、高血钾、恶性高热,以及假性胆碱能酶缺陷时肌松作用延迟等。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国家,如美国主张小儿麻醉时,应避免使用琥珀胆碱。

安全、起效快、作用短的非去极化肌松药正在逐步进行临床应用,琥珀胆碱将逐渐退出病床应用。

1.6 为什么仍在使用琥珀胆碱?

主要是使用上的习惯,以及琥珀胆碱的价格低于非去极化肌松药。然而,我们在比较价格时,不仅要考虑药物本身的费用,还应考虑到处理不良反应的费用问题。与琥珀胆碱相比,非去极化肌松药在使用中,用于处理不良反应的费用是很低的。

1.7 去极化和非去极化肌松药能一起应用吗?

不能。从药理学的观点来看,这两类药物一起作用不是好方法,应当废弃。

然而,临床上在下列情况时仍在应用:

为防备肌肉成束收缩和术后肌痛,常在用琥珀胆碱前先给小剂量的非去极化肌松药,用作“预箭毒化”处理。现已知道,“预箭毒化”后琥珀胆碱的作用减弱,插管条件变差。因此,这种使用方法将失去使用目的。

术中用非去极化肌松药,术毕前有时用琥珀胆碱加深肌松作用(如关腹时肌松欠佳)。这种方法并不合理,此时琥珀胆碱的作用难以预料,可能产生混合性的肌松状态。
1。8 什么是双相(11相)阻滞?

长时间、大剂量使用琥珀胆碱后,神经肌肉阻滞的性质可从去极化转变为非去极,称“双相”阻滞、“混合性”阻滞或II相阻滞。II相阻滞的作用时间一般短于非去极化肌松药的作用时间,有时却难以预料,需要长时间的机械通气。

1.9 血浆胆碱酯酶缺陷病人使用琥珀胆碱会发生什么情况?

琥珀胆碱由血浆胆碱酯酶催化分解。血浆胆碱酯酶缺陷病人使用琥珀胆碱后肌松作用延长,可持续数小时,导致术后肌无力时间延长。若此时给予抗胆碱酯酶药,只能加深阻滞程度。

1.10 短小手术使用琥珀胆碱后,发生阻滞时间延长时,应如何处理?

当发生上述情况时,可改用中等时效的非去极化肌松药如罗库溴铵(爱可松)、维库溴铵(万可松)或阿曲库铵以维持术中肌松作用,但应注重琥珀胆碱能增强维库溴铵(万可松)的肌松作用,其增效作用至少持续至给琥珀胆碱后30分钟。因此,维库溴铵(万可松)用量需响应减少(约40%左右)。罗库溴铵(爱可松)和阿曲库铵的肌松作用不受先用琥珀胆碱的影响,用量不必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