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肿瘤疾病 > 文章内容

乳腺癌预防科普宣教 如何早期发现乳腺癌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20-07-31 08:13浏览:

乳腺癌是我国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持续上升,死亡率尚未改善。《乳腺癌预防科普宣教专家共识(2018版)》内容包括乳腺癌防治的基本概况、癌前阶段的防治策略、乳腺癌早期发现策略等。本共识将对我国乳腺癌预防领域的规范化科普宣教提供依据。

早期发现乳腺癌

1.筛查

实现乳腺癌早期发现的主要措施是筛查,是针对无症状人群的一种人群防癌措施,而针对有症状人群的医学检查称作诊断。筛查分为机会性筛查和群体筛查。机会性筛查是妇女个体主动或自愿到医疗机构进行相关检查;群体筛查(普查)是社区或单位有组织地为适龄妇女提供乳腺检查。筛查的目的是早期发现乳腺癌,各国根据不同的国情,有各自不同的乳腺癌筛查推荐方案。

2.自查

现有循证医学证据显示乳腺自我检查不能提高乳腺癌早期检出率和降低死亡率。但由于可提高女性的防癌意识、可望在相对早期阶段发现肿瘤,故仍鼓励医务工作者向女性传授每月1次乳腺自我检查的方法,建议绝经前妇女应选择月经来潮后7~14d进行自我检查,重点注意乳房近期是否有肿块性改变。

自查方法及要领:

(1)一看(对镜自照):面对镜子,两手叉腰,然后再将双臂高举过头,观察乳房的外观、形状及对称性。重点注意是否存在可能由乳腺癌导致的变化:一侧乳房不对称隆起样改变、乳头或皮肤凹陷、皮肤橘皮样变、乳头乳晕湿疹样变或覆盖鳞屑、乳头溢液、皮肤红肿等。

(2)二触(触摸乳房):平卧,淋浴时可站立,四指或三指(可不用小拇指)并拢,用指端掌面轻轻滑动按压检查乳房各部位是否有肿块或其他变化。按顺时针或其他顺序全面检查乳晕区、乳房及腋窝,检查乳头和疑似包块时用大拇指和食指指端轻轻挤捏。重点注意是否存在可疑包块、乳头溢液等。

3.乳腺癌早期诊断规范化流程

出现症状或筛查发现病变应及时到乳腺专科就诊。临床上这些患者大多是需要治疗或仅需观察的良性病变,一部分是乳腺癌,这一阶段发现的乳腺癌很多仍在早期。

(1)病史与查体:病史采集包括症状和家族史等危险因素调查,乳腺癌的主要症状是乳腺肿块(大多为无痛性、呈逐渐增大趋势),乳腺癌的阳性体征包括:触及质实或偏硬、边界欠清活动差肿块,如发现皮肤橘皮样征、乳头凹陷、腋窝或锁骨上下淋巴结肿大,大多是中晚期乳腺癌的表现。简明全面的病史问诊和查体,医生可对病变的性质做出大致的判断,从而合理选择进一步的影像学检查或活检。

(2)初诊患者的影像学检查:获得循证医学证据支持并被各指南推荐的乳腺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彩超、钼靶、MRI等,兼具筛查和诊断作用。彩超具有准确率好、价廉、能进行定位活检、无辐射等优点,逐渐增多的研究显示彩超可能更适合中国人筛查,但存在检查报告的同质化不足等缺点。钼靶作为筛查手段已被大量研究证实能降低乳腺癌死亡率,有轻度辐射,对致密型乳腺效果欠佳。MRI诊断准确率高但价格昂贵,一般作为彩超或钼靶发现有疑问时的后续检查选择。

(3)活检与病理学检查:乳腺肿瘤的最终诊断是活检取得的组织病理检查,临床查体和影像学检查有恶性倾向或BI-RADS分级≥4级,是需要活检的明确指征。活检的方式包括穿刺活检和开放式活检,均为微创,无证据表明活检会导致肿瘤扩散。

共识专家组建议

预防宣教时可用通俗语言简明扼要地介绍上述乳腺癌防治的基本概况,重点告知筛查与早诊早治的重要性,尽量避免患者因素的就诊延误。

可告知公众根据已知的乳腺癌高危因素进行初步的自我评估,具有高危因素的个体可到乳腺专科咨询,对个人患乳腺癌的风险进行综合评价,并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方案。

应告知和鼓励公众对可矫正的乳腺癌高危因素进行主动性的干预。

药物或手术预防作为一种选项可以进行告知,拟接受药物或手术预防干预的高危妇女需到有资质的乳腺专科咨询评估,由于我国尚无针对中国人的风险评估模型和相关预防效果与安全的数据,上述预防措施需慎重。

应鼓励健康适龄妇女积极参加普查和机会性筛查,筛查方针推荐参照《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17年版)》筛查章节,要点如下:一般人群妇女筛查从40岁开始接受每1~2年1次的筛查,以X线检查为主,致密型乳腺联合彩超检查;高危人群(明显乳腺癌遗传倾向、乳腺不典型增生或小叶原位癌、胸壁放疗史)筛查可早于40岁,筛查间隔时间0.5~1年,可考虑MRI等影像手段。

应向公众介绍乳腺癌的临床表现,以便通过自查早期发现。

可向公众简要告知影像学检查方法的特点,检查方法的选择应由乳腺专科医生经评估后决定。

经评估需要活检时,应向公众阐明乳腺活检的必要性和微创精准的特点,打消疑虑,减少因心理惧怕等因素导致的诊治延误。

可简要地向公众介绍乳腺癌规范化治疗的现状与进展,目的是让公众对规范化治疗程序有初步了解,打消治疗恐惧,减少误诊误治,树立抗击乳腺癌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