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口腔疾病 > 文章内容

婴幼儿化脓性淋巴结炎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23-06-30 09:30浏览:

多因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麻疹、猩红热、颜面皮肤疖肿、口腔黏膜损伤及乳牙病引起相应部位的淋巴结发炎。常见为下颌下淋巴结炎,其次为颈深上淋巴结炎。 
急性浆液期局部可外敷中药如黄金散、六合丹或理疗,促进炎症吸收消散。全身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或口服中药金头蜈蚣煎剂,每天2条,水煎,分3次服用。化脓期应加强全身支持疗法及抗感染,必要时静脉给药和小量输血。当脓肿形成、穿刺抽出脓液后,应及时切开引流、排除脓液,减轻中毒症状。 

婴幼儿化脓性淋巴结炎 的检查:

 

 

1、血象: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分类对淋巴结肿大的原因判断有一定参考价值,淋巴结肿大伴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常见于细菌感染,但有些革兰阴性杆菌感染者白细胞总数亦可不高,但中性粒细胞常增多,淋巴结肿大伴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而淋巴细胞增多者常考虑病毒感染,但由EB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第二周时白细胞常有升高,且在三周内常可发现异常淋巴细胞(1O%-20%或更多),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提示寄生虫感染或嗜酸性粒细胞肉芽肿,淋巴结肿大伴有外周血幼稚细胞者多为白血病或癌肿,恶性组织细胞病(恶组)时,除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外常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
2、骨髓检查:骨髓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查对白血病,浆细胞瘤,恶性组织细胞病,高雪病,尼曼一匹克的诊断有决定性意义,必要时应做骨髓病理学检查,对于转移性癌肿虽难以识别原发部位,但对识别转移性癌细胞有决定性意义。
3、血清学检查:疑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时可做嗜异性凝集试验,效价在1:80以上有临床价值,>1:200可诊断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对疑有钩端螺旋体病者可做凝集溶解试验,超过1:400效价为阳性,对疑有性传播疾病者可做HlV抗体,梅毒血清学检查,对疑有SLE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反应性淋巴结肿大时,应做相应血清学检查。
4、淋巴结穿刺针吸涂片检查:淋巴结肿大较明显且位置表浅者可用较粗注射针头进行淋巴结穿刺,用较大负压抽吸少量内容物涂片检查,此法简便易行。
5、淋巴结病理学检查:淋巴结肿大较明显且病因不明者,若无手术禁忌,一般需常规做淋巴结活体组织病理学检查,同时可做淋巴结印片,对其病变细胞做形态学检查,比病理切片所见更清晰。
影像检查
1、淋巴管造影:深部淋巴结如盆腔、腹膜后、腹主动脉旁淋巴结不易触及,淋巴管造影是了解其是否肿大的一种特殊检查方法,在淋巴管炎时常显示淋巴结增多,增大,边缘光滑,恶性淋巴瘤时则表现为增大的淋巴结内部结构被破坏呈泡沫状,淋巴结转移癌的淋巴结边缘不规则呈虫蚀状,常有内部结构充盈缺损或淋巴管阻塞。
2、放射性核素扫描:注射到皮下或组织间隙内的放射性胶体物质被吞噬细胞吞噬后进人毛细淋巴管,引流至相应淋巴结,可用Y照相机或扫描机获得淋巴结和淋巴通道的影像,如注射至足1-2趾间,一定时间后可使腹股沟,骼外,骼总,腹主动脉旁淋巴结等显像,对于判断深部淋巴结肿大及明确肿大性质有重要价值,如一处或多处淋巴结影像明显增大,放射性增高,多为淋巴瘤瘤体,如一处或多处淋巴结影像缺失或放射性明显减低或明显延迟,常提示淋巴结内有转移瘤存在。
3、其他 X线检查、CT检查、B型超声、纤维内镜等检查、可协助明确原发病灶的部位及性质。 
应与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又名川崎病相鉴别。后者也多发生在4岁以下婴幼儿,病因不明,为急性非化脓性颈部淋巴结炎。患儿同时还有球结膜充血,唇鲜红、草莓舌,口咽黏膜充血,黏膜皮肤移行部可发生水疱、痂皮、疹子及膜样脱屑,指趾端出现红斑。全身方面可出现腹痛、腹泻、呕吐、咳嗽、流涕、蛋白尿等,还有心律不齐,严重者有冠状动脉损害,可造成心力衰竭而猝死。 
患者平时应注意劳动保护,避免外伤,若有皮肤损伤则应及时处理,防止感染蔓延。若患有扁桃体炎、龋齿、手指感染、足癣、疖痈等也应及时抗菌消炎或做适宜的治疗以控制感染。平日应注意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饮食宜清淡,营养宜均衡,忌食辛辣刺激食品。 
如婴幼儿化脓性淋巴结炎继续扩散到局部淋巴结,或化脓性病灶经淋巴管蔓延到所属区域的淋巴结,就可引起急性淋巴结炎。如上肢、乳腺、胸壁、背部和脐以上腹壁的感染引起腋部淋巴结炎;下肢、脐以下腹壁、会阴和臀部的感染,可以发生腹股沟部淋巴结炎;头、面、口腔、颈部和肩部感染,引起颌下及颈部的淋巴结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