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口腔疾病 > 文章内容

什么是干槽症?得了干槽症怎么办?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19-12-22 20:07浏览:

“干槽症”一词为Crawford于1896年首先提出,在以后一年内迅速被世界广泛采用。当时他遇到一例下颌阻生智齿拨除后疼痛严重并向耳颞部放散的患者,检查时发现拨牙窝干燥、空虚,无渗出物,经内科医生给予止痛剂治疗无效。见拔牙窝内仍无渗出物,故命名为“干槽症”。也有人管它叫“牙槽炎”、“牙槽窝坏死”、拔牙后骨髓炎综合征等。干槽症的病因尚不明确,目前多认为创伤及感染是主要原因。
 
一:感染
 
迄今为止,多数学者认为干槽症并非单一病原菌造成的,而是一种混合感染,厌氧菌(一类在无氧条件下比在有氧环境中生长好的细菌,它能引起人体口腔感染、阑尾炎,或创伤后伤口感染等。)起重要作用。感染造成的干槽症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即引起血凝块的纤维蛋白溶解。如果是感染造成干槽症,可全身或局部使用抗菌药物,可预防及治疗干槽症。
 
二:拔牙创伤
 
复杂拔牙,创伤大,时间长,发生干槽症的几率也较高。创伤使骨组织易发生继发感染;创伤使骨壁的血管栓塞,导致牙槽窝内血凝块形成障碍;创伤产生的组胺影响伤口愈合;创伤骨组织使组织活化剂释放,导致纤维蛋白溶解,确切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三:吸烟
 
吸烟者相比不吸烟者患干槽症的几率高5倍。拔牙后24小时内,吸烟发生干槽症的比率高达40%,冠周炎患牙较未发生冠周炎的干槽症发生率高。
 
四:解剖因素
 
此学说认为下颌磨牙去有较厚的密质骨,致使该部位的血液供应不良。下颌智牙拔除后,骨腔大,血凝块不易附着。下颌牙拔除后,食物及唾液易进入拔牙创而引发感染。这个理论也解释了为什么下颌智齿拔除后,干槽症的发生率高于其他部位。根据这个观点预防干槽症,可采用牙医缝合时缩小拔牙创口,以及拔牙窝内填放药剂,以此来预防。
 
治疗原则:通过彻底清创及隔离外界对牙槽窝的刺激,以达到迅速止痛,缓解患者痛苦,促进愈合的目的。
 
腐败型干槽症
 
阻滞麻醉下,用3%过氧化氢溶液棉球反复擦拭去除腐败坏死物质,直至牙槽窝清洁、干净无臭味(不要用刮匙过度搔刮牙槽骨壁),用生理盐水冲洗牙槽窝后将碘仿纱条(含丁香油和2%丁卡因)依次叠列严密填满牙槽窝,为避免纱条松脱可缝合两侧牙龈,7-10d后去除碘仿纱条。如10d内出现较为明显的疼痛,可在局麻下更换碘仿纱条。
 
非腐败型干槽症
 
干槽症早期,局部搔刮干净后,待血块充盈拔牙创口区域后,直接使用纱球重新咬合止血即可;创面放置碘仿+少量的丁香油调和剂,具有安抚、消炎、镇痛及防腐作用,促进肉芽组织生长。
 
用温热的生理盐水冲洗牙槽窝,将牙槽窝内的异物冲洗干净后用棉球蘸干牙槽窝,填入蘸取少量丁香油的可吸收明胶海绵(也可使用蘸有丁香油的碘仿纱条,因碘仿纱条不可吸收,需1周后取出)或治疗干槽症的可吸收膏剂即可。填入时要将适量大小的材料轻柔置入牙槽窝,勿加压充填。如治疗期间患者出现明显疼痛可再次重复上述方法。现国外已有多种市售成品的可吸收膏剂专用于干槽症的处理,它们虽由不同的药物成分和载体材料组成,但均包含氨苯丁酯(麻醉)、丁香油酚(止痛)、碘剂(抗菌)等基本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