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口腔疾病 > 文章内容

治疗牙周病?那你得了解一下龈下刮治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19-12-22 19:56浏览:

牙周病 ,是最常见的口腔疾病之一,也是导致牙齿丧失的一个主要原因。但患者并非所有这些组织都同时患病,视局部炎症的轻重及范围,实际上牙周病可分为龈炎和牙周炎二大类。
 
牙周病是一个多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疾病,其致病的始动因子是附着在牙齿颈部的菌斑和牙石。菌斑是一层生物膜,在其基础上唾液中的钙、磷等无机物矿化形成了牙石。牙周致病菌借助菌斑和牙石牢固的附着在牙面上,细菌及其生长代谢产生的有毒物质首先引起牙龈感染,继而引起牙槽骨的破坏,使得牙齿埋于牙槽骨内的部分越来越少,最终使得牙齿松动甚至脱落。这是牙周病最直接的危害。
 
然而,由于我国民众大多对牙周病缺乏正确的认识,或错误地认为牙周病无法医治而放弃治疗,或贻误了治疗时机,以致最终不得不拔除患牙或患牙自行脱落,更严重者由牙周炎引起或加重了全身的系统性疾病,造成了极大的健康损害。因此,做好牙周病的早期预防、诊断和治疗,定期进行牙周病的复查复治,是有效减少牙周病的发生,降低其对口腔健康和全身健康危害的重要措施。
 
牙周炎的主要致病因素即为附着在牙根表面形成的牙石和菌斑。龈下刮治术是用比较精细的龈下刮治器刮除位于牙周袋内根面上的牙石和菌斑。
 
龈上洁治就是我们俗称的“洗牙”,主要目的是清洁位于牙龈上部位的菌斑和牙石。由于刷牙不能清除牙石,因此目前常用超声方法去除龈上牙石。龈下刮治的主要目的则是去除位于牙龈下部位的菌斑和牙石。这一部分牙石隐藏于牙龈下,肉眼不可见到,是牙周病患者容易忽视的治疗方法。但是由于这部分牙石位于牙周袋内,是引起牙周病并使症状加重最主要的致病因素,因此,龈下结石的去除及部分受细菌感染的根面牙体组织的去除对牙周病的治疗具有极重要的意义。龈下结石较龈上结石更加坚硬,不易去除。目前常采用的方法是用专用器械由医生进行手工刮治。龈下结石的刮治需要由有经验的医生进行操作,对技术的要求较高。
 
目前龈下刮治方法有什么缺点
 
目前牙周病的龈下刮治方法包括手工刮治、超声刮治和激光刮治。这些方法虽然有效,但仍存在明显弱点。
 
关键一点是这些方法在实施时,操作者均处于盲视状态,对牙石的感知和定位完全依赖于术者的经验和手感,极易造成龈下结石的遗漏或是根面牙体组织的过度清除。
 
已有研究表明,残留牙石百分比与牙周袋深度呈现正相关。在4-6mm深的牙周袋,手工刮治后无牙石残留的根面面积只占43%;而在大于6mm深的牙周袋,这一数据仅为32%。
 
此外,一部分患者在治疗后由于根面牙体组织的过度去除产生疼痛敏感,甚至无法耐受。
 
这些情况不仅极大影响了治疗效果,也给患者造成了较大痛苦。
 
什么是牙周内窥镜下的龈下刮治
 
由于目前常用的龈下刮治方法存在明显的弱点,因此,临床上需要一种更有效的方法能够在最小化创伤的情况下依然能达到更彻底的龈下牙石菌斑的清除和根面平整。牙周内窥镜技术应此而生。牙周内窥镜包括冷光源镜头、纤维光导线、图像传输系统和屏幕显示系统四部分结构,是目前牙周医学最先进的辅助设备之一。其工作原理是以冷光源照射组织表面,经图像传感器转换为电信号,再转化为数字信息,经处理后将图像即时呈现在显示屏上。
 
牙周内窥镜创造了一种间接可视状态。借助其帮助,医生在操作时可即时观察到牙龈下结石的情况,因而能准确定位龈下结石,包括根分叉处结石的位置,配合超声的应用,可将龈下结石彻底清除,并同时去除根面感染牙体组织,进行根面平整术。
 
同时,在进行根面感染牙体组织清除时,避免了使用手工锐利刮治器易造成牙骨质过度去除的情况,不易造成术后的冷热敏感,利于牙周组织的愈合。牙周内窥镜下的龈下刮治可替代大部分牙周翻瓣术的治疗,避免了牙周手术可能造成的病人恐惧、术后出血感染等并发症,极大减少了病人的痛苦。医生操作时,病人也可清楚地看到其龈下结石的情况,便于医患的沟通及提高病人对自身疾病的认识,有利于提高病人对于治疗的依从性。
 
牙周内窥镜下的龈下刮治在局麻下进行,病人无疼痛等不适。术后的反应较轻,牙龈无明显的肿胀、出血和疼痛。术后需服用三天抗生素即可。
 
牙周病治疗需要反复多次,自我口腔保健和维护期治疗至关重要,并需贯穿终生,否则牙周疾病容易复发,并导致前期治疗的疗效丧失。
 
因患者个体差异,每人的治疗方案和疗效不尽相同,遵守医嘱将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