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口腔疾病 > 文章内容

浅谈“儿童分泌性中耳炎”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18-10-19 09:28浏览:

 如果你发现自己的小孩近期听力下降,或者说感觉小孩他的反应慢了很多,或者近期看电视时电视的声音被小孩放的很大,或者有些儿童会说自己耳朵里有声音,那么最好去医院检查下,因为很有可能你的小孩得了“分泌性中耳炎”。
 
那么,什么是分泌性中耳炎呢?
 
简单的讲,分泌性中耳炎其实就是某种原因引起的“中耳积水“”。由于中耳积水,分泌性中耳炎的儿童如同身处于游泳池中的水下,听力自然受到很大的影响。
 
什么原因会导致“中耳积水“”呢?
 
主要还是咽鼓管功能障碍引起的,咽鼓管是链接中耳与鼻咽部的通道。如果说中耳是房子,那么咽鼓管就是这个房子的下水管道,下水管道堵塞了,那么房子里的水排不出去,就会引起“积水”。
 
那么,有哪些原因可以引起儿童咽鼓管功能障碍或者堵塞呢?
 
我们说,咽鼓管有两头,一头在中耳,一头在鼻咽部。鼻咽部其实就在鼻腔的后方。打个比方,如果鼻腔、鼻咽部是一楼,那么中耳就是在二楼,他们之间的下水管道就是咽鼓管。所以鼻咽部、鼻腔的问题会影响咽鼓管功能,引发中耳炎。对于儿童来讲,引起慢性分泌性中耳炎主要在于腺样体肥大和慢性鼻炎鼻窦炎。
 
什么是腺样体肥大?
 
腺样体也称咽扁桃体,是鼻咽部的淋巴组织。儿童腺样体肥大通常会引起儿童睡眠打鼾、长期张口呼吸,而腺样体肥大可以压迫咽鼓管,引起咽鼓管堵塞,从而导致分泌性中耳炎。
 
慢性鼻炎、鼻窦炎同样会引起分泌性中耳炎。
 
鼻腔、鼻窦的慢性炎症会引起下鼻甲的肿大从而压迫咽鼓管,或许鼻炎、鼻窦炎引起的脓鼻涕倒流堵塞咽鼓管,引发分泌性中耳炎。
 
当然,引起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原因众多,以上仅列举其中比较常见的。
 
那么,分泌性中耳炎怎么治疗呢?
 
分泌性中耳炎是一种可能自愈的疾病。什么是自愈,也就是说有可能不用治疗也能痊愈。所以在发病的3月内,基本采用保守治疗的方法。如果病程超过3月,可以考虑手术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
 
保守治疗的方法:
 
1、抗生素:急性期可根据严重程度选用合适的抗生素。对于慢性分泌性中耳炎,一般是不需要抗生素治疗的,当然若合并鼻窦炎,可适当应用抗生素治疗。
 
2、治疗鼻炎、鼻窦炎:保持鼻腔及咽鼓管通畅,可应用鼻喷激素(如内舒拿、雷诺考特等)、促纤毛运动药物(沐舒坦、吉诺通等)配合鼻腔冲洗进行治疗。
 
3、孟鲁司特等抗白三烯类药物,既可以抗过敏,也可以缩小腺样体,治疗腺样体肥大。
 
手术治疗:
 
1、鼓膜置管术:其原理实际上是在鼓膜上开个窗户,并且放置硅胶管从而达到引流中耳积液的目的。置管手术是目前比较常用的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手术方法。患儿术后置管通常需要放置约半年到1年的时间。
 
2、腺样体切除术:适用于腺样体肥大的分泌性中耳炎患儿,通常采用腺样体切除联合鼓膜置管术进行治疗。
 
3、咽鼓管球囊扩张术:适用于分泌性中耳炎,置管手术术后仍反复复发的患儿。其原理在于用球囊扩张咽鼓管,改善咽鼓管开放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