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是因机体空间定向和平衡功能失调所产生的自我感觉,是一种运动性错觉。“真性眩晕”有明显的自身或他物旋转感或倾倒感,呈阵发性,伴有眼震、平衡失调(指物偏斜、站立不稳或倾倒)和植物神经症状(面色苍白、恶心、出汗、血压脉搏改变等);“假性眩晕”(昏晕)为自身或外物的晃动不稳感,常较持续,但也可为阵发性,伴发症状较轻或不显,外物纷杂时症状加重。“动”的感觉是其和“头昏”的鉴别标志。
周围性眩晕(耳性眩晕)指内耳前庭至前庭神经颅外段之间的病变所引起的眩晕。
(1)梅尼埃病:以发作性眩晕伴耳鸣、听力减退及眼球震颤为主要特点,严重时可伴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和出汗,发作多短暂,很少超过2周。具有复发性特点。
(2)迷路炎:多由于中耳炎并发,症状同上,检查发现鼓膜穿孔,有助于诊断。
(3)内耳药物中毒:常由链霉素、庆大霉素及其同类药物中毒性损害所致。多为渐进性眩晕伴耳鸣、听力减退,常先有口周及四肢发麻等。水杨酸制剂、奎宁、某些镇静安眠药(氯丙嗪、哌替啶等)亦可引起眩晕。
(4)前庭神经元炎:多在发热或上呼吸道感染后突然出现眩晕,伴恶心、呕吐,一般无耳鸣及听力减退。持续时间较长,可达6周,痊愈后很少复发。
(5)位置性眩晕:病人头部处在一定位置时出现眩晕和眼球震颤,多数不伴耳呜及听力减退。可见于迷路和中枢病变。
(6)晕动病:见于晕船、晕车等,常伴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冷汗等。
自我按摩对预防眩晕复发及减轻症状有较好作用。
1、预备式:坐在椅子上,腰微挺直,双脚放在地上与肩同宽,双目平视或微闭,呼吸调匀,心情放松,静坐1~2分钟。
2、揉按攒竹穴、太阳穴:将双手中指及拇指指尖分别放在同侧的攒竹穴和太阳穴上,适当用力揉按0.5~1分钟。
功效:解热镇痛。
3、摩揉百会穴:将右手掌心放在百会穴上,适当用力按揉0.5~1分钟。
功效:镇静除烦。
4、按揉听宫穴:将双手食指指尖放在同侧听宫穴上,适当用力揉按0.5~1分钟。
功效:开窍醒脑。
5、揉按风池穴:将拇指指腹放在同侧风池穴上,其余四指放在头部两侧,适当用力揉按0.5~1分钟。
功效:开窍镇痛。
6、梳推头两侧:双手呈爪形状,分别放在同侧的眉毛上部,适当用力沿头部的两侧梳推至头后部的风池穴处,连续做5~10遍。
功效:镇静除烦。
7、掐揉曲池穴:将一手拇指指尖放在另一手肘部曲池穴处,适当用力由轻渐重掐揉0.5~1分钟,双穴交替进行。
功效、镇静安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