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7-11-28 14:17浏览:
次
导读:据官方报道,2012年全国慢性病确诊人数已达2.6亿,业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随着本世纪以来疾病谱变化和医学模式转变,慢性病营养干预治疗成为社会上、下共识。依据国内外有关文献,探讨慢性病营养干预的若干基本路径。
一、抗氧化、维持体内氧化平衡是基础核心
1. 氧化应激、损伤是多种慢性病的共同病理基础
研究证实,现代生活的外源和内源因素,使人体常处于氧化应激状态中,而体内过多的自由基可产生氧化损伤,包括DNA损伤、蛋白分子变性、脂质过氧化等,进而导致细胞功能紊乱或障碍,引发功能性疾病,直至器质性变化而最终造成多种慢性病,如: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糖尿病、肝病、肾病和癌变等。另外,人体组织老化过程也是自由基累积损伤、线粒体功能障碍过程,是慢性退行性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氧化应激和损伤是“百病之源”、是多种慢性病发生的根本原因和共同病理基础。
2、抗氧化,就是抑制氧化应激损伤,维持体内氧化平衡,
氧化和自由基是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须的。自由基对人体是把“双刃剑”,在体内能量产生、免疫反应,杀灭病毒和病菌等需要自由基参与,体内的氧化防御系统调节氧化平衡、防止损害健康细胞和组织。在内外源因素所致氧化应激条件下,如:病毒病菌侵入、衰老等,产生的超量自由基则需要支持体内抗氧化,维护抗氧化防御系统。
慢性病需要内源和外源抗氧化“双重”支持,维持体内抗氧化平衡是慢病康复的基础。抗氧化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内源性抗氧化物主要是: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酶GPx、抗氧化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外源性抗氧化剂常见有各种植物化学素如:多酚类、类黄酮、花色素苷、类胡萝卜素…等,它们能阻断和清除氧自由基,或通过支持内源性抗氧化系统,保护细胞和组织等。
3、选择不同抗氧化剂应对不同慢性病
动脉粥样硬化与抗氧化: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因,补充抗氧化剂重点在于防止血管内皮氧化损伤,支持内皮细胞功能和软化血管,一般选用维生素C和类黄酮等较适宜;
糖尿病与抗氧化:糖尿病患者处于高氧化应激水平,存在细胞膜、神经和大小血管损伤因素,因此,早期患者硫辛酸抗氧化是首选;当然,糖尿病末期并发症时,除了基础防控,还需要针对性采取综合抗氧化如肌肽、维生素C(配类黄酮)和辅酶等。
线粒体与抗氧化:线粒体是细胞“能量站”,也是机体自由基主要来源之一。一般选用辅酶Q10、硫辛酸和吡咯喹啉醌PQQ等抗氧化剂,可以抑制损伤、保护其正常功能。
肝损伤与抗氧化:肝是生物转化中心和最大的解毒器官,肝超负荷可产生大量自由基而损伤肝细胞,造成多种肝病如脂肪肝等,补充谷胱甘肽、N乙酰半胱氨酸和水飞蓟素等,可抑制肝氧化损伤,改善肝功能。
二、慢性低度炎症是许多慢性病的共同病理特征
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细胞应激、功能障碍可触发慢性低度炎症(Low-level Inflammation),现代中医称之为微炎症,这是导致器官功能障碍和退行性疾病的一个主要因素。线粒体长期超负荷运转(如劳累),可产生大量自由基而破坏细胞结构,并启动促炎基因信号,引发细胞凋亡或DNA突变、细胞分裂失控(肿瘤)等。应激诱导的炎症,一旦被触发,可以持续几年、甚至几十年而难于被发现,它对机体具有极大的破坏力,故被称为“无声杀手”。
1. 心血管疾病与慢性炎症:炎症是动脉粥样硬化(低密度脂蛋白过氧化刺激炎性反应)的组成部分。炎性细胞因子循环导致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多种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脏衰竭、脑中风等等。
2. 癌症与慢性炎症: 研究人员已经建立了慢性低度炎症和多种癌症之间关系,包括淋巴瘤,前列腺癌,卵巢癌,胰腺癌,结肠直肠癌和肺癌等。其中炎症可能有助于癌变,包括改变基因表达,DNA突变,促进肿瘤血管生成、癌症转移等。
3. 糖尿病、慢性肾病和妇科病等与慢性炎症:促炎性细胞因子在血管中循环和渗透组织,降低胰岛素敏感性使血糖值异常最终导致糖尿病;循环中的细胞因子、糖基化蛋白、同型半胱氨酸等促炎因子潴留于肾脏导致肾损伤和慢性肾炎;此外,高循环炎性细胞因子与类风湿关节炎、炎性肠病IBD、胰腺炎等相关;研究还发现,抑郁症患者体内C-反应蛋白和白介素IL-6比健康人高出许多,说明抑郁症与慢性低度炎症存在关系。许多妇科病如多囊卵巢综合症、慢性盆腔炎和子宫内膜炎等均与慢性低度炎症有关。
抗炎或调节炎症平衡食疗营养主要有:必需脂肪酸ω-3如鱼油等,、ω-6如月见草油、琉璃苣油等和共轭亚油酸CLA和维生素D、脱氢表雄酮DHEA,及植物类如:姜黄素、乳香、猫爪草、槲皮素…等等。
三、线粒体功能障碍是慢性衰老性疾病的关键因素之一
线粒体是糖类、脂肪和氨基酸等物质最终氧化释能的场所,是机体细胞“能量站”,在能量代谢、自由基产生、衰老和细胞凋亡中作用不可或缺。线粒体膜氧化损伤、DNA突变等均可导致功能障碍,引发阿尔兹海默病,帕金森氏症,心衰、老年性耳聋、糖尿病、肾病和肿瘤等多种慢性病。
1、线粒体障碍与脑神经退化病:研究表明,线粒体功能障碍与阿尔兹海默病(老年痴呆)、帕金森氏症(震颤麻痹症)相关。线粒体功能异常导致神经细胞能量代谢障碍、神经毒性增加和凋亡,加快神经衰老性退化、神经元功能散失或死亡。临床试验已证实,维持线粒体功能,可以延缓脑神经退化和衰老。
2、线粒体功能与心肌病:因心脏泵血需要,心肌细胞所含线粒体密度最大以产生心肌活动所需的能量。因此,改善和维持线粒体功能对于维持心脏活动必不可少。
因此,线粒体障碍既是疾病病因,也是慢性病的早期征兆,尽早实施营养干预意义重大。改善线粒体功能营养有:辅酶Q10(泛醌、泛醇),脱氢酶NADH,吡咯喹啉醌PQQ、硫辛酸等。
参考资料:略。本文参考文献大部分源自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作者:李金平,本文系作者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注意: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是为了取代医生或专业人士的意见和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