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口腔疾病 > 文章内容

综合防控体系助百姓远离慢病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7-11-28 14:18浏览:

“十二五”期间,本市积极落实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慢性病防治策略,逐步形成了以疾控专业机构为龙头、医疗机构为主体、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分工明确、分级管理、“三位一体”的慢性病防治服务体系。与此同时,本市还积极推进健康促进理念和方法,将慢性病病人和弱势人群作为重点服务对象,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专业防治机构为居民无偿提供服务方式,组织实施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做到重心下沉、关口前移,尽最大努力让老百姓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不得大病。


  加强慢性病综合防控体系建设


  夯实工作基础


  强化管理体系,坚持政府主导。为强化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全社会参与机制,经市政府批准,本市成立了由分管市任组长,市委宣传部、市卫生计生委等38个委办局和各区县政府分管负责同志任成员的市重点疾病预防控制和免疫规划工作领导小组。2011年成立了由分管市长任主任,16个相关委办局分管领导任成员的市健康促进委员会,统筹推动本市慢性病防治、控制吸烟、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公共卫生工作。


  完善监测体系,提供科学依据。本市自1984年起在全国率先建立死因监测系统和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重要慢性病发病登记系统。至2011年,已形成涵盖全市各级疾控机构,460家医疗机构的覆盖全人群全死因和发病监测体系,使本市慢性病监测工作始终处于全国领先地位。通过31年的监测,积累了丰富而又宝贵的数据,对于掌握本市慢性病流行趋势与特征、开展综合防治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为政府制定相关卫生政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加强服务体系,提升能力水平。近年来,本市以深化医改为契机,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形成“15分钟健康圈”,构建家庭责任医生团队,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有10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49家乡镇卫生院、599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和2586家村卫生室,建立家庭责任医生团队2275个。


  发挥示范效应,以点带面拓展。2006年,本市在全国率先开展了以街道为单位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治示范社区(针对社区人群健康问题开展社区诊断、开展健康讲座等健康教育与促进活动、建立高危人群管理小组等),至 2011年,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已扩展到全市。在此基础上,本市积极推进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建立辖区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机制、开展社区诊断、死因监测、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高危人群干预等)。2011年西青区成为首批国家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2012年南开区建成第二批国家级示范区。截至2014年底,滨海新区、和平、河北、东丽、津南、北辰区均已先后建成市级示范区,并将于今年申报国家级示范区。


  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当好健康守门人


  本市率先在全国开展由政府购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为居民无偿提供的18项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2007年在市内六区启动, 2008年实现城乡覆盖,2009年起,连续5年列入“天津市20项民心工程”。2015年本市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为40元,共执行项目18类80项。其中涉及慢性病患者服务包括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老年人健康管理、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中医药健康管理、妇女儿童健康促进、大肠癌筛查、脑卒中患者健康管理8类32项。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家庭责任医生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与基本医疗服务有机结合,通过日常门诊、健康体检、建立健康档案等途径,加大高血压、糖尿病筛查和发现力度,准确掌握患病情况,提高知晓率,及时将发现的患者纳入健康管理。强化对居民的全面健康管理,提高居民健康水平。截至目前,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881万份,建档率72%;社区管理高血压患者90万人,管理糖尿病患者29万人,管理脑卒中患者6万人,年度开展健康随访500万人次。


  以重大公共卫生项目为载体


  实现重点突破


  组织实施大肠癌筛查项目,创天津品牌。2012年,本市以3年为1个周期,对40至74岁常住居民开展大肠癌筛查。截至2014年底,共完成215万名居民的问卷调查和便潜血检查,3.3万名高危人群的肠镜检查。通过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有效缓解了患者病情发展,切实起到了保障群众身体健康的目的,获得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和肯定。


  做实健康教育巡讲,提升居民健康素养。2014年,本市组织实施了健康教育巡讲活动。遴选出400余名专家,组建了天津市健康教育专家讲师团。全年共举办讲座200场,健康大讲堂10期,关爱市民健康志愿服务主题活动10次,成功打造“健康大讲堂”品牌,深受天津百姓欢迎。


  依法加强控制吸烟,有效控制危险因素。为有效控制烟草烟雾危害,保障公众健康,提升城市文明,本市于2012年5月31日实施《天津市控制吸烟条例》,并取得一定成效,本市居民在公共场所的二手烟暴露水平显著下降,公众对公共场所禁烟支持率、对吸烟及二手烟导致的健康危害认知等均逐年升高,在2014年国家卫计委组织的创建全国无烟医疗卫生计生系统第三方暗访中,本市医疗卫生系统取得全国第一的优异成绩。


  以妇女儿童为重点人群,做好监测干预。深入推进妇女儿童健康促进计划,将妇科常见病、儿童慢性病危险因素等影响妇女和儿童健康的慢性疾病检查纳入政府惠民项目免费开展。截至2014年底,完成妇科病及乳腺癌、宫颈癌“两癌”检查251.9万余人次,6万名6岁儿童健康检查。自2012年实施7-9岁适龄儿童窝沟封闭预防龋齿项目,截至2014年底,完成63万余人次儿童口腔健康检查,15万余名窝沟封闭。


  深化四大措施完善服务体系


  推进慢性病防控


  一是进一步推动服务体系完善。今后本市将继续秉承“健康寓于万策”理念,坚持依法行政,加强顶层设计。一方面,不断强化各级政府和各部门履行慢性病防控工作职责意识,研究推广多部门共同参与合作的慢性病综合防控项目。同时,进一步加强疾控机构和专病防治机构建设,推进医疗机构履行公共卫生职责,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形成外部联动、内部整合,共同推进本市慢性病防控工作的良好局面。


  二是进一步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逐步调整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增加经费投入。加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对基层慢性病健康管理的技术培训和专业指导,加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完善家庭责任医生团队绩效考核方式,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积极性和满意度。以第三方购买形式开展家庭医生助理和延伸服务,提高慢性病管理整体水平和服务效果。


  三是做实做好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广泛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加大全民健康生活方式理念的宣传力度。继续实施40-74岁居民大肠癌筛查工作,加强对高危人群的随访。做好7-9岁儿童窝沟封闭预防龋齿项目,加强区县级口腔病防治机构能力建设。加强本市脑卒中筛查基地医院能力建设,探索居民自我筛查脑卒中工作模式,完善本市脑卒中防治网络。


  四是加大健康教育的广度深度。倡导“健康教育先行”理念,以健康巡讲为重要抓手,打造规范的健康教育宣传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宣传活动,广泛开展健康知识普及,提升群众自我保健意识和健康素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