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口腔疾病 > 文章内容

淋巴癌知识(2)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0-02-26 19:48浏览:

眼眶恶性淋巴瘤的诊断和治疗

眼眶恶性淋巴瘤的诊断和治疗。
【 诊 断 】
1.多见于中、老年人,25岁以下少见。
2.急性或慢性发病。
3.常有眼球突出。突出快慢依恶性程度而异。恶性程度较低者,多在发病后半年左右突出。恶性程度较高者,可在数周内发生。
4.常有眼眶肿块。原发瘤的肿块多位于眶前段,转移瘤的多位于眶后段。
5.结膜或眼睑可同时受累,表现为结膜下边界清晰的橙红色肿物,眼睑肿胀,伴或不伴水肿。
6.可有眼球运动障碍,泪腺肿大,结膜增厚,视力下降,视乳头水肿和视网膜受压条纹。
7.如伴有全身淋巴瘤,则可有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或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痛、呕吐、四肢感觉或运动障碍。
8.影象检查示眼眶内有形不规则的浸润性肿物,与炎性假瘤、转移癌等难以区别。
9.注重与反应性淋巴细胞增生,非典型性淋巴细胞增生及炎性假瘤相鉴别。

【 治 疗 】
1.采用化疗、放疗及手术等综合疗法。
2.粘膜相关型淋巴瘤以手术切除为主,辅以适合的化疗或放疗。
3.非粘膜相关型淋巴瘤在确诊后,主要用化疗和放疗。
4.对全身病变作化疗或放疗。


恶性淋巴瘤要做哪些检查

恶性淋巴瘤要做哪些检查?
(一)血象
淋巴瘤的血象变化多为非特异性,临床差异很大。
1.霍奇金病血象变化发生较早,常有轻或中度贫血。10%属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偶伴有抗入球蛋白试验阳性的溶血性贫血。白细胞多正常,少数轻度或明显增多,伴中性粒细胞增多。约1/5病例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晚期淋立刻 细胞减少。
2.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白细胞数多正常,伴有相对或绝对性淋巴细胞增多。进展期可见淋巴细胞减少及细胞免疫反应降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或血小板减少均很罕见。约20%弥慢性原淋巴细胞型淋巴瘤晚期可转化至白血病期,此时血象酷似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极个别患者化疗后也可发生髓性白血病。
3.当骨髓被广泛浸润或发生脾机能亢进时,可有全血细胞减少症。二、骨髓象大多为非特异性,对诊断意义不大。淋巴瘤累及骨髓者很少经骨髓液涂片细包形态学检查而发现,如作骨髓活检,则阳性率可提高9%~22%。在霍奇金病骨髓象中,如能找到里斯氏细胞,对诊断有帮助。里斯氏细胞可分为两大类:一类称为诊断性里斯氏细胞,另一类是里斯氏细胞的变种,后者又可分为三型:①腔隙型里斯氏细胞,常在细节硬化型中出现;②多倍性里-斯氏细胞,常见于淋巴细胞耗竭型;③多形性里斯氏细胞,也多见于淋巴细胞耗竭型。诊断性里斯氏细胞的大小不一(20~60um)形极不规则,胞质嗜双色性;核形状不规则,如相互联欢结呈镜影状最为典型;核染质呈网状,粗细不均,核仁可达核的1/3。当非霍奇金淋巴瘤转化至白血病期,骨髓象呈现典型白血病象。
(二) 其他实验检查
1.放射、放射性素检查 当疑有绷膈、肺门淋巴结及肺部淋巴瘤时,可作胸后前位及侧位X线摄片。前上纵膈及肺门淋巴结的明显肿大常提醒淋巴瘤,但也要除外结核或真菌感染。对可疑部位则作断层摄片以进一步证明。疑有腹膜后淋巴结肿大者,可作下肢淋巴造影:淋巴瘤表现为淋巴结肿大伴造影剂泡沫样分布或(和)斑点状凝结,中央充盈缺损以及淋巴管堵塞等征象。淋巴造影的准确率可达890%左右,尤其是主动脉旁淋巴结病变,但第2腰椎以上淋巴强常不能显示。更不能显示肠系膜、肝门、脾门淋巴结及肝脏有无侵犯。肺实质病变、碘对敏史或临床已肯定为III或IV期,尤其膈下已有肿块者,均为淋巴造影的禁忌证。CT还能发现脏器病变,如肝、脾病变呈大小不等的密度减低区,肾、膀胱病变为大小不等的肿块,使脏器移位。骨骼疼痛或有明显按压痛部位可作X线摄片。血清碱性磷酶及血钙增高,尤其当血象抑制时,更应疑及骨骼部位的累及,特殊是胞腰、椎、骨盆、长骨近端等处。
放射性核素67镓扫描对检测组织细胞型淋巴瘤尤为敏捷,对纵隔病变有高度敏感性(80%~95%),腹膜后淋巴结为10%~60%。
2.B超声波检查 能发现直径﹥2㎝的淋巴结,但无法明确肿大的原因。B超能办助发现肝脾肿大及肝脾中明显的肿瘤结节,但无法证实弥漫性浸润。
3.细胞形态学检查 如有全血细胞减少,血清碱性磷酸酶增高或骨骼病变时,可作骨髓涂片及活检检查以寻觅里-斯氏细胞或淋巴瘤细胞。但是里-斯氏细胞也可见于各种恶性肿瘤如乳腺癌、肺癌,甚至非恶性疾病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因此当缺乏霍奇金病组织学证据时,单独找到里-斯氏细胞,并不具有特征性。此外在胸水、腹水中也可找瘤细胞,但机会不多。


大肠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表现及症状

大肠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表现及症状:
纤维结肠镜检查是诊断本病的主要方法,内镜下可以察看恶性淋巴瘤主要表现为弥漫型、息肉型及溃疡型等基本形态。
1.弥漫型 以浸润为特征,肠壁弥漫性增厚变硬,可见病变肠段失去正常光泽,肠腔狭窄,蠕动消失,注气后仍不能扩展肠腔。粘膜面可见增厚似脑回状的皱褶,也可呈弥漫性结节状改变,表面糜烂或浅表溃疡,类似于浸润癌,但累及范围广。
2.息肉型 肿块呈宽基、表面猾溜或呈结节状息肉样肿块,易误诊为良性息肉或息肉样癌。瘤体大的表面可出现溃疡及出血,并可引起肠腔狭窄。也可呈现多发性大小几乎相等的半球息肉,类似良性淋巴样息肉病。表面光滑,色白。但局部往往因浸润增厚,结肠袋半月襞消失,局部僵硬,蠕动消失。
3.溃疡型 恶性淋巴瘤可呈现恶性溃疡特点,但部分患者也可表现为良性溃疡改变:溃疡平整表浅,表面白苔,周堤平坦等。此外,尚有一种肠外肿块型,因由内向肠腔外生长肿块引起,可压迫肠腔使其狭窄,但粘膜面正常。


乳腺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表现及症状

乳腺恶性淋巴瘤临床上一类是乳腺恶性淋巴瘤属全身性病变的一部分;另一类是尚仅局限于乳腺的恶性淋巴瘤。临床通常是指后者。
乳腺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表现与乳腺癌或乳腺纤维腺瘤很难鉴别,常需组织学检查确诊。在临床上发现生长迅速的乳腺肿块,边界较清,质地较韧,活动而伴有肿块表面皮肤青紫色改变时,应考虑本病的可能。当怀疑本病时应具体检查全身浅表淋巴结及纵隔和腹腔淋巴结、肝、脾有无肿大,以排除全身性恶性淋巴瘤。
诊断乳腺恶性淋巴瘤有以下几项标准:
1)病理检查材料必须严格符合技术要求;
2)乳腺内淋巴瘤必须与乳腺组织紧密相连;
3)在乳腺肿瘤发生以前无其他部位恶性淋巴瘤存在;
4)乳腺恶性淋巴瘤是临床唯一或最初的原发改变。
对于乳腺恶性淋巴瘤宜采用手术、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其治疗成败的要害在于及时正确的诊断。一经确诊,则宜即先行化疗,然后对局限于单侧乳腺者,可采用单纯乳腺切除术,术后及时化疗和/或放疗。对同侧腋淋巴结肿大者,宜同时行腋淋巴结清扫。双例或已有远处转移转移时,以全身化疗为主,辅以放疗或/和手术治疗。
普通认为,乳腺恶性淋巴瘤病程长、病变局限于单侧乳腺、接受综合治疗者预后较好;双侧乳腺均有病变或同时有(或转移性)淋巴结病变者预后不良。本病的组织学类型与预后关系密切,结节型较弥漫型预后好,分化好的小细胞型较分化差的大细胞型预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