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7-03-19 10:28浏览:
次
时下,又到了柳绿花红的旅游好季节,集生态观光、休闲度假、狩猎垂钓于一体的森林旅游项目,越发受到人们的青睐。市疾病防备控制中央专家提醒您:计划游览原始森林的朋友,一定要提高防病意识,特殊要小心莫被蜱叮咬一旦被蜱叮咬而染上森林脑炎和莱姆病,将会对生命构成很大的威胁。
蜱俗称草爬子,是许多脊椎动物体表的暂时性寄生虫。草爬子虫体呈椭圆形,未吸血时像虱子般大小,吸饱血后胀大如赤豆。森林脑炎和莱姆病的盛行有严格的季节性,每年5月上旬开始显现病人,6月达到高峰,7-8月逐渐下降。每年春季,草爬子在大小兴安岭森林频繁活动,叮咬哺乳动物,并传播森林脑炎、莱姆病等。一旦它爬到人身上,经过2—3小时后,它会挑选柔软松弛的部位,如腋肘窝、腰部、会阴部等处开始吸血,人感染后呈隐性,发病者约为感染者的1%。
森林脑炎病毒也叫蜱传脑炎病毒,是一种毒力极强的嗜神经病毒,主要侵犯人的中枢神经系统,病死率和致残率相称高。临床上以突发高热、脑膜刺激症、头痛呕吐、感觉过敏、意识障碍及颈和肢体瘫痪为特征,20-30岁青壮年患者居多。森脑病毒在自然界循环于蜱和野生动物中,而作为传播媒介的蜱,借居于多种脊椎动物体表的暂时性寄生虫,大多分布在森林、草原或兽穴、鸟巢及家畜棚圈处。当蜱吸吮受到感染的灰鼠、野鼠和刺猬等啮齿动物的血液后,病毒就会在蜱的体内繁殖,当人们被带有病毒的蜱叮咬后,往往被感染而患病,重者在数小时内即因昏迷、抽搐、延髓麻痹而死亡。
莱姆病是由伯氏疏螺旋体引起,由蜱为传播媒介的人畜共患自然疫源性疾病。感染莱姆病后,早期出现的局部感染表现是:病人被蜱叮咬部位的皮肤出现游走性红斑,有灼热感和瘙痒。还可出现流感样症状,如:发热、乏力、不适、头痛、颈强直、肌肉、关节疼痛等,少数人出现:恶心、呕吐、背痛等。进入播散性感染期,由于病原体通过血液或淋巴液播散至机体内其他许多部位,从而出现多种系统症状。如:脑膜炎、面神经炎、神经根炎、四周神经炎、房室传导阻滞、心包炎神经系统和等心血管系统疾患。到了晚期,最常见的表现是-关节炎,多发生于大关节,如:膝关节;二是慢性萎缩性皮炎,发病通常为渐进性的,以肿胀、成蓝色到青紫色的皮肤破坏为特征,最后皮肤变硬萎缩,造成关节残疾。由于莱姆病有慢性化倾向,故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不仅可使病人早期症状,(如:游走性红斑)出现的时间缩短,更重要的是能防止或减轻并发症的发生及变为慢性。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在美国康涅狄格州的莱姆镇发现第一例病人,莱姆病因此而得名。
专家提示防森林脑炎和莱姆病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 进入森林、灌木丛、草地的旅行者和搞事副业的人,要应 穿 长 袖 、 长 裤 衣 服,扎紧袖口、领口和裤脚等处;皮肤暴露部位要涂擦效果确切的驱蚊霜。宜快步走而不作停留,尽量不在山区草地上躺卧。在林区或山区游玩了2~4小时后,要全面检查衣服和体表,发现有蜱应及时去掉。
★ 若发现蜱的尖嘴、头已刺入人体,也不要慌,不要硬往外拔,因为蜱口器有倒刺,宜轻轻摇动使其自然脱落或用手捏住,轻轻摇动,然后垂直拔出。或用烟头烫其尾部,猛然拔出。叮咬伤口处应用碘酒和酒精消毒,如蜱肢体部分残留也可到当地医院治疗。
★ 蜱还轻易钻到人、兽的耳朵孔里,碰到这种情况,民间的土方法,滴进耳朵孔里一点儿香油,它便会自己爬出来或死亡自行掉出。
★ 旅游归来要立刻洗澡、换衣服。
★ 一旦被蜱侵袭并出现临床症状,须随即到医院进行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