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口腔疾病 > 文章内容

女性三期慎用药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7-03-19 11:37浏览:

   女人是一朵花,她需要呵护才会盛开,需要关爱才会漂亮。为了让自己更优美,让下一代更健康,在经期、孕期、哺乳期应该慎用药物。

  “三八”女性健康专版

  今天是女性的节日。女性承担着生儿育女的重担,在健康方面需要关注的地方也要多些,由于女性的生理特点,在女性的几个特别时期用药须谨慎,有些疾病尤其偏爱女性。在今天这个非凡的日子,我们专门编辑了一组针对女性健康的文章,希望能对广大女性朋友有所帮助,愿她们永远健康、美丽!

  ■经期

  用药不慎会引起月经过多或月经紊乱

  女性月经期用药,可能会影响人体的出血与凝血机制。对女性月经有影响的药物有很多种,因此,经期必须慎用药物。

  活血化淤的中药:此类药物不仅有抗凝、抗栓的作用,还能扩张血管、加速血液流动,因此会造成月经量过多。如红花油、跌打万花油、三七伤药片、川芎素片、复方丹参片等。芳香通窍类药物如麝香痔疮膏(栓)、麝香关节止痛膏、五味麝香丸等也不宜使用,因为这些药物会影响经期出血与凝血机制,妨碍子宫内膜的生理性修复。

  抗凝血药:抗凝血药可引起月经过多,甚至大出血,经期应避免使用,如香豆素、肝素、溶栓剂等。此外,一些解热镇痛药及抗血小板凝结药,如阿司匹林、双嘧达莫,以及扩张血管的钙离子拮抗剂如心痛定等,也有可能诱发经期大出血,最好避开经期使用,或换其他安全的药物。

  止血药:止血药如安络血、维生素K等,能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促使毛细血管收缩,使用后会引起经血不畅。此外,还应慎用具有较强止血作用的中药或中成药。

  减肥药:减肥药中多含有抑制食欲的成分,假如在经期应用,可能导致月经紊乱、多尿或排尿困难,或出现心慌、焦急等,更有甚者会出现闭经。

  泻药:泻药如硫酸镁、硫酸钠下泻作用较剧,可引起反射性盆腔充血,故经期应该禁用;其他肠胃动力药,也应该慎用或忌用。

  性激素类药物:女性的性激素合成及代谢平衡与月经周期密切有关,因此,不可在经期使用性激素类药物,以免造成月经紊乱。如雄激素能导致月经减少、停经、周期不规律等,黄体酮(孕激素)能导致乳房胀痛或阴道不规则出血。

  阴道局部用药:治疗阴道炎症的洗液、栓剂、泡腾片等应暂停使用。因为在月经期间,子宫黏膜充血,宫颈口松弛,加上阴道里有积血,非常适于细菌生长繁殖,若此时进行阴道局部用药,稍有不慎就会导致细菌逆行侵犯子宫腔及子宫内膜。

  甲状腺素制剂:甲状腺素制剂可能会造成月经紊乱,经期应禁止服用。

  其他药物:用茶碱治疗哮喘、使用苯妥英钠治疗癫痫病,或者使用抗生素中的红霉素、解热镇痛药安替比林等时,由于月经期出血使得部分药物的代谢和清除加快,女性在月经期使用这些药物时,疗效便会减弱,不能良好控制病情,因此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酌情调整药物剂量。

  ■孕期

  用药不慎会影响胎儿正常发育

  女性怀孕期间生病吃药往往面临两难境地,吃药担心对胎儿生长发育有不良影响,不吃药担心母体内的病毒和细菌对胎儿造成危害。有的想多吃些药赶快把病治好,有的干脆不吃药扛着,乱用药与不敢用药是孕期用药不可取的两种极端现象。只要掌握好用药原则,可以把药物对胎儿的影响降到最低。

  美国食品药品治理局依据对胎儿的影响程度把药物分为五级:

  A级:在设对照组的药物研究中,在妊娠首3个月的妇女未见到药物对胎儿产生危害的迹象(并且没有在其后6个月具有危害的证据)。该类药物对胎儿的影响甚微。常见药物:维生素C、维生素D、维生素E、氯化钾等。需要特殊提醒的是,这一类药物也并非进入了“保险柜”,如上所述,不遵照医嘱、自行加大剂量等不规范用药仍旧是十分危险的!


B级:在动物繁殖研究中(并未进行孕妇的对照研究),未见到药物对胎儿的不良影响。或在动物繁殖研究中发现药物有副作用,但这些副作用并未在设对照的、妊娠首3个月的妇女中得到证明。常见药物:阿莫西林、氨苄西林、头孢类抗生素、红霉素、阿奇霉素、甲硝唑、克霉唑、阿昔洛韦、胰岛素、法莫替丁、布洛芬。这类药物可以应用,但海内资料一般认为,甲硝唑孕妇不宜应用。最近英国也发现,甲硝唑可能会使孕妇发生早产的危险增加一倍。

  C级:动物研究证实药物对胎儿有危害性(致畸或胚胎死亡等),或尚无设对照的妊娠妇女研究,或尚未对妊娠妇女及动物进行研究。本类药物只有确定了对孕妇的益处大于对胎儿的危害之后,方可使用。常见药物:阿司匹林、氢化可的松、庆大霉素、硝苯地平、茶碱、制霉菌素、氧氟沙星、诺氟沙星等等。

  D级:有明确证据显示,药物对人类胎儿有危害性,应禁用。但尽管如此,孕妇用药后绝对有益(例如用该药物来拯救孕妇的生命,或治疗用其他较安全的药物无效的严峻疾病)时,也应考虑应用。常见药物:白消安、放射碘、卡马西平、劳拉西泮、西拉普利等。

  X级:对动物和人类的药物研究或人类用药的经验表明,药物对胎儿有危害。而且孕妇应用这类药物无益,因此禁用于妊娠或可能怀孕的患者。常见药物:利巴韦林(常用的抗病毒药物)、艾司唑仑、氟伐他汀、洛伐他汀、紫杉醇等。

  下面几条是对准妈妈的特别提醒:

  维生素也不可乱用

  许多孕妇早期妊娠反应较强烈,恶心呕吐不能进食,医生往往答应服用少量维生素B6以止吐。而有些孕妇以为维生素B6是维生素,是人体所需物质,没有坏处,就较多较长时间服用。其实长期过多服用维生素B6,可致使胎儿对它产生依靠性。胎儿出生后,维生素B6的来源不如母体里充分,结果就容易出现高兴,哭闹不安,易受惊、眼珠颤抖,甚至惊厥。这种惊厥的发生,是由于小儿离开母体后相对缺乏维生素B6,而导致体内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性物质含量降低的缘故。有这些症状的小儿,在1~6个月时还会出现体重不增,如诊治不及时,将会留下智力低下的后遗症。

  此外,孕妇长期大量服用维生素C会导致流产。大量服用维生素A可能导致婴儿骨骼畸形、泌尿生殖系统缺损以及硬腭豁裂;服用维生素E过多会使胎儿大脑发育异常;过多的维生素D则会导致胎儿的大动脉和牙齿发育出现问题。服用过多的叶酸也会对身体产生不良的影响,如可能会影响体内锌的代谢而造成锌缺乏,致使胎儿发育迟缓;会掩盖维生素B12缺乏的早期表现,而导致严重的神经系统损伤等。

  外用药也应慎重

  不少准妈妈知道孕期不可乱吃药,但外用药总不会有太大影响。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有关资料表明,妇女在妊娠期对外用药也应慎用,因为一些外用药能透皮被吸收进血液,引起胎儿中毒,造成胎儿神经系统器官的损害,如抗生素外用软膏、抗病毒外用药、皮质激素类药、风油精等。

  该用药时必须用

  孕期应注重避免滥用药物,但如遇有危及孕妇生命安全的急危情况,必须用药时,应以抢救孕妇生命为主,待急危情况过去,应迅速减量或停药。那种怕影响胎儿拒绝用药的观点也是错误的,如果孕妇生命有危险,胎儿还谈何安全。所以,在孕妇用药的问题上,应分清矛盾的主次,全面兼顾。

  ■哺乳期

  用药不慎会影响宝宝健康成长

  对哺乳期妇女的用药问题,不但要考虑药物是否影响乳汁分泌,还必须考虑药物对宝宝的影响。许多药物可随母亲乳汁排出而进入婴儿体内。尽管有的药物在乳汁中的浓度很低,但由于宝宝体稚身嫩,药物对宝宝常会引起异常反应。哺乳期的妈妈对下面几种药要提高警惕。

  抗微生物药物:青霉素在乳汁中的浓度虽仅为血液浓度的1/4,但微小剂量的青霉素也可引起过敏反应和耐药菌株的产生。乳母内服红霉素,特别是通过静脉滴注时,它在乳汁中的浓度要比在血液中的浓度高4~5倍。红霉素可引起呕吐、腹泻、腹痛等消化道反应及偶发皮疹,如婴儿吸吮了含大量红霉素的乳汁,可能导致严重的肝功能损害。常规剂量的氯霉素,乳汁中的浓度约为血液中的50%,可影响乳儿的造血系统功能。乳母口服常规剂量的四环素,乳汁中的浓度约为血清浓度的70%,可使乳儿牙齿黄染,骨骼发育受影响。氨基糖苷类如庆大霉素、链霉素在乳汁中浓度较高,会使婴儿听力受损,应禁用。乳母肌注常规剂量卡那霉素时,可导致乳儿中毒。卡那霉素是耳毒性抗生素,对听神经和肾脏有毒性损害,易致婴儿耳鸣、听力减退和蛋白尿等,给新生儿哺乳的母亲尤当禁用。
抗癌药物:患了恶性肿瘤的哺乳期妇女应停止哺乳,因抗癌药物会随乳汁进入宝宝体内,引起骨髓抑制,出现白细胞下降。

  抗甲状腺药物:硫氧嘧啶在乳汁中的浓度为血中3~12倍,而且硫氧嘧啶对乳儿的正常发育危害极大。由于新生乳儿解毒排泄系统发育不完善,其危害更严重。甲基硫氧嘧啶也会抑制宝宝的甲状腺功能,应禁用。

  激素:皮质激素、黄体激素均应禁用,因可由母及子而使宝宝出现黄疸。

  抗凝药:需用抗凝血药时,不能使用肝素,可用双香豆素代替,以免引起新生儿凝血机制障碍。

  水杨酸类药物:若在哺乳期间服用,宝宝会出现嗜睡、皮疹,或使婴儿出现黄疸。故应慎用。

  镇定药:如苯巴比妥、阿米妥,长期用药时一旦停药,宝宝会出现停药反应,表现为不安定、过多啼哭、抖动等。安定也可通过乳汁使宝宝嗜睡,故哺乳期妇女应慎用。溴化物类镇静药物(如三溴合剂)能够通过血浆进入乳汁,若哺乳期服用此药,婴儿可出现嗜睡状态,有的婴儿还会出现皮疹。

  口服避孕药:药物会使母乳分泌减少,并影响母乳成分,使母乳中蛋白质、脂肪、钙质减少。因含大量性激素,可引起小儿性早熟。故哺乳期不宜服用避孕药。

  退乳药物:中药炒麦芽、花椒、芒硝等,西药左旋多巴、麦角新碱、雌激素、维生素B6、阿托品类和利尿药物,这些药物能使哺乳的母亲退乳,故母亲在哺乳期中不可轻易服用。哺乳期缓泻药应禁用。因为迄今为止还没发现服药后既不被吸收又能改变大便性状的理想药物,常用缓泻药可转移到乳汁使婴儿腹泻。

  其他:抗癫痫药可使婴儿发育迟缓;痢特灵可使婴儿溶血;阿托品可使婴儿颜面潮红、啼哭不止;抗过敏药苯海拉明、异丙嗪可使婴儿昏睡。

  ■文/常怡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