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健康资讯 > 文章内容

世界哮喘日:普及吸入治疗,推动哮喘全病程规范化管理

作者:新华网发布时间:2025-05-06 19:10浏览:

新华网北京5月6日电(吴起龙)今天是第27个世界哮喘日,今年的主题聚焦“让吸入治疗惠及所有哮喘患者”,呼吁社会各界重视吸入治疗在哮喘管理中的关键作用,推动吸入药物的规范使用和普及。

近日,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哮喘学组副组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张旻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吸入治疗是哮喘管理的基石,其直接作用于气道的给药方式,能以较小剂量实现高效抗炎,降低全身副作用,是实现长期控喘的有效手段。

为助力患者更好地规范控炎、有效控喘,由游泳世界冠军傅园慧参与、《公益时报》支持的“自信呼吸不拖炎”公益行动上线,通过朗朗上口的口诀,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治疗观念,坚持“足量、足疗程、全病程”的吸入抗炎治疗,远离哮喘反复发作。

与此同时,面对重度哮喘患者日常管理中的挑战与未被满足的治疗需求,呼吸领域多位专家呼吁应加快创新生物制剂的临床可及,为患者带来更多治疗选择,以改善长期预后,提升生活质量。

超四千万患者受困于哮喘,控制现状亟待改善

目前,哮喘已成为我国第二大呼吸道疾病,20岁及以上人群患病率达4.2%,约有4570万名哮喘患者,并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当前哮喘的控制率并不理想,数据显示,约5成以上的哮喘患者病情控制不佳,尤其是重度哮喘病情经常反复发作。

据了解,哮喘典型症状包括反复发作的喘息、咳嗽、气促或胸闷,常在夜间和清晨加重,且发作具有随机性;急性发作时,患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气道痉挛,甚至可在短时间内危及生命。

同时,临床上还存在一些隐匿性哮喘,如“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的主要症状为持续性咳嗽。由于没有典型的喘息等症状,临床上易误诊为支气管炎或反复上呼吸道感染,从而延误诊断。

“哮喘症状具有高度异质性,除了典型的喘息、气促外,胸闷、长期咳嗽等不典型表现也不容忽视。”张旻说,部分患者以胸闷为主要症状,甚至被误诊为心脏病或心理疾病,延误治疗长达数年。例如,曾有一名16岁少年因胸闷被误诊为精神疾病,体重骤降至50余斤,最终确诊为哮喘,通过规范治疗后才得以恢复健康。

事实上,哮喘频繁发作不仅影响患者身体健康,更会造成对生活质量的长期影响。尤其是儿童患者,哮喘反复发作除带来病痛压力外,还可能干扰学习、运动和睡眠,严重时甚至影响身高、体重等生长发育指标。

张旻提醒,哮喘若长期未得到控制,轻中度哮喘还可能演变为重度哮喘,增加致残和死亡的风险,进而导致气道重塑,产生长期的气流受限(PAO),甚至发展为肺功能不可逆的损害,甚至演变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她表示,许多慢阻肺患者追溯病史时,往往发现早年有未被诊断的哮喘症状;哮喘的慢性炎症若未及时干预,会逐渐导致气道结构改变,最终发展为不可逆的气流受限。

坚持足量、足疗程、全病程抗炎治疗,实现自由呼吸

哮喘本质上是慢性气道炎症,其中嗜酸性粒细胞(EOS)是驱动这类炎症反应的关键效应细胞。研究数据显示,气道内EOS水平越高,哮喘的控制难度越大。因此,降低EOS水平、控制气道炎症,已成为哮喘治疗的主要目标之一。

张旻进一步解释,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与长效β₂受体激动剂(LABA)的联合应用,能有效抑制EOS介导的炎症反应,并缓解气道高反应性,是哮喘抗炎治疗中的黄金组合。

“ICS通过抑制炎症因子的产生来减轻气道炎症,LABA则通过激活特定的受体舒张支气管平滑肌;两者联合使用能够协同增效,尤其适用于中重度哮喘患者的长期治疗,现已被全球指南广泛推荐。”她说。

值得注意的是,哮喘的气道炎症往往在症状出现前就已加重,即便临床症状消失,炎症仍会持续存在,为下一次发作埋下隐患。

张旻提醒,哮喘的治疗不仅要关注急性症状的缓解,更要在无症状时期持续控制气道炎症,坚持“足量、足疗程、全病程”的抗炎治疗是实现长期控制、防止反复发作的关键。

“吸入治疗的优势在于直接作用于气道,起效快且全身不良反应少。”她介绍说,通过局部给药,吸入治疗的药物剂量仅为口服制剂的1/10至1/20,可显著降低全身副作用风险。

提高创新生物制剂可及性,助力重度哮喘“临床治愈”

据张旻介绍,尽管大多数哮喘患者在长期规范使用吸入性激素治疗后能实现良好控制,但我国仍有约300万重度嗜酸粒细胞性哮喘患者,且重度哮喘被误诊和未充分治疗的情况仍经常出现。

“由于频繁的急性发作、肺功能严重受限以及生活质量的下降,患者面临沉重的疾病负担。不仅如此,这类患者死亡风险也更高,相关住院风险是持续性哮喘患者的2倍。”张旻说,重度哮喘患者的医疗费用约占所有哮喘患者医疗总成本的50%,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

她表示,创新生物制剂的应用为重度哮喘治疗提供了全新选择。这些生物制剂能精准靶向哮喘发病过程中关键的炎症效应细胞,高效抑制相关炎症因子,减少重度哮喘急性发作、改善肺功能、降低激素用量。

近期公布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24年版)》首次提出哮喘可“临床治愈”理念,这意味着未来重度哮喘患者有望通过规范化管理,实现症状稳定、维持正常活动水平,并显著降低急性发作、持续性气流受限、药物不良反应及哮喘相关死亡的风险。

作为参与新版指南制定的专家,张旻解释道,“临床治愈”的标准包括一年无急性发作、无需口服激素、肺功能基本正常。这一目标的实现依赖于生物制剂等创新疗法的应用。

“新版哮喘治疗指南的更新令人振奋,不仅让哮喘的治疗目标更加明确,坚定了我们对于实现哮喘‘可控、可治、可愈’的信心,也让更多重度哮喘患者燃起了重返健康生活的希望。”她说,希望国内学者能有更多提升诊治能力的研究,同时希望更多创新生物制剂能够纳入国家医保目录,从而在临床端实现普惠和可及,为重度哮喘患者带来获益,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专家呼吁:治哮喘需规范诊疗与创新疗法并重

在采访中,张旻进一步强调了规范化诊疗的重要性。她表示,哮喘的诊断率不足30%,部分基层医院因设备限制,仍存在漏诊、误诊现象。新版指南推荐通过肺功能检测、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等手段提高诊断率,必要时可采用诊断性治疗。

针对吸入治疗装置的选择,张旻介绍说,干粉吸入器(DPI)无需手口协调,适合大多数患者;压力定量吸入器(pMDI)需注意手口同步;软雾吸入器(SMI)则适用于吸气流速较低的患者。“患者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装置,并定期评估使用方法。”她补充。

对于儿童患者,她特别提醒,家长对ICS的顾虑可能源于对激素副作用的误解。研究表明,规范使用低剂量ICS不仅不会影响儿童生长发育,还能减少急性发作时全身激素的使用。比如,ICS加长效β2受体激动剂(如福莫特罗),对儿童减少哮喘急性发作的作用显著。

“通过规范治疗、创新疗法与公众教育的结合,我们有望让更多哮喘患者实现‘临床治愈’,重获自由呼吸。”张旻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