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西药学 > 文章内容

氯霉素类抗生素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18-03-22 16:00浏览:

氯霉素

  氯霉素(左旋霉素,氯氨苯酯),从委内瑞拉链丝菌培养液中提得。化学结构简单,为第一个人工合成的抗生素。

  药用氯霉素为其左旋体,右旋体无效。在酸性溶液中较稳定,而在碱性溶液中易被破坏。

  【体内过程】

  吸收:

  口服吸收完全,服药后2h血药浓度达峰值,血浆t1/2平均为2.5h,6~8h后仍可维持有效血药浓度。

  肌肉注射琥珀酸钠盐吸收慢,血药浓度低,仅为口服同剂量的50%~70%,但维持时间长。

  分布:

  广泛分布于各组织和体液中,易通过血脑屏障、血眼屏障和胎盘屏障。

  消除:

  大部分在肝内与葡萄糖醛酸结合而灭活,少部分在肝肾内转变为无作用的氨基水解产物。原形药及其代谢物迅速经尿排出,肾功能不良患者使用时应减量。

  【抗菌作用】

  低浓度具有抑菌作用,高浓度具有杀菌作用。

  广谱抗生素:对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均有抑制作用。

  1.对革兰阴性菌:作用较强,特别是对伤寒、副伤寒杆菌作用更强,为治疗伤寒的首选药物。对流感杆菌、百日咳杆菌的作用较其他抗生素强。

  2.对革兰阳性球菌:作用不及青霉素和四环素。

  对立克次体感染,如斑疹伤寒也有效。

  厌氧杆菌,如脆弱杆菌、梭形杆菌,梅毒螺旋体、衣原体、肺炎支原体也敏感。

  对结核杆菌、多种病毒、真菌、原虫无效。

  氯霉素能拮抗青霉素和氨基糖苷类杀菌药的作用。

  机制:作用于核糖体的50S亚基,通过与rRNA分子可逆性结合,抑制由rRNA直接介导的转肽酶,使肽链不能延伸,从而抑制蛋白合成。

  耐药性:尤以大肠杆菌、痢疾杆菌多见。

  机制:①通过基因突变。此过程缓慢,可自行消失。②通过耐药因子的转移。获得耐药因子的细菌能通过氯霉素乙酰基转移酶,使氯霉素乙酰化失效。③通过改变细胞膜通透性,使其不能进入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