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名称】利福平胶丸 【英文名称】 【成份】利福平。化学名称:3-[[(4-甲基-1-哌嗪基)亚氨基]甲基]- 利福霉素。 【性状】本品为胶丸,内容物为红色油状混悬液。 【作用类别】 【药理毒理】利福平为利福霉素类半合成广谱抗菌药,对多种病原微生 物均有抗菌活性。该药对结核分枝杆菌和部分非结核分枝杆菌(包括麻 风分枝杆菌等)在宿主细胞内外均有明显的杀菌作用。利福平对需氧革 兰阳性菌具良好抗菌作用,包括葡萄球菌产酶株及甲氧西林耐药株、肺 炎链球菌、其他链球菌属、肠球菌属、李斯特菌属、炭疽杆菌、产气荚 膜杆菌、白喉杆菌、厌氧球菌等。对需氧革兰阴性菌如脑膜炎奈瑟球菌 、流感嗜血杆菌、淋病奈瑟球菌亦具高度抗菌活性。利福平对军团菌属 作用亦良好,对沙眼衣原体、性病淋巴肉芽肿及鹦鹉热等病原体均具抑 制作用。细菌对利福霉素类抗生素有交叉耐药。利福平与依赖DNA的RNA 多聚酶的β亚单位牢固结合,抑制细菌RNA的合成,防止该酶与DNA连接 ,从而阻断RNA转录过程,使DNA和蛋白的合成停止。 【药代动力学】利福平口服吸收良好,服药后1.5~4小时血药浓度达峰值 。成人一次口服600mg后血药峰浓度(Cmax)为7~9mg/L,6个月至5岁小 儿一次口服10mg/kg,血药峰浓度(Cmax)为11mg/L。本品在大部分组织 和体液中分布良好,包括脑脊液,当脑膜有炎症时脑脊液内药物浓度增 加;在唾液中亦可达有效治疗浓度;本品可通过胎盘表观分布容积(Vd )为1.6L/kg。蛋白结合率为80%~91%。进食后服药可使药物的吸收减少 30%,该药的血消除半衰期(t1/2β)为3~5小时,多次给药后有所缩短 ,为2~3小时,本品在肝脏中可被自身诱导微粒体氧化酶的作用而迅速去 乙酰化,成为具有抗菌活性的代谢物去乙酰利福平,水解后形成无活性 的代谢物由尿排出。本品主要经胆和肠道排泄,可进入肠肝循环,但其 去乙酰活性代谢物则无肠肝循环。60%~65%的给药量经粪便排出,6%~15% 的药物以原形、15%为活性代谢经尿排出,7%则以无活性的3-甲酰衍生物 排出,亦可经乳汁排出。肾功能减退的患者中七品无积聚;由于自身诱 导肝微粒体氧化酶的作用在服用利福平的6~10天后其排泄率增加;用高 剂量后由于胆道排泄达到饱和,本品的排泄可能延缓。利福平不能经血 液透析或腹膜透析清除。 【适应症】本品用于各种结核病的初治与复治,包括结核性脑膜炎的治 疗。并能减少结核杆菌耐药性的产生。 【用法和用量】口服。一次3~6粒,一日1~2次或遵医嘱。 【不良反应】1.口服本品后可出现厌食、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腹 泻等肠道反应,发生率1.7%~4.0%,但均能耐受。2.肝毒性为本品的主要 不良反应,发生率约1%。在疗程最初数周内,少数患者可出现血清氨基 转移酶升高、肝肿大和黄疸,大多为无症状的血清氨基转移酶一过性升 高,在疗程中可自行恢复,老年人、酗酒者、营养不良、原有肝病或其 他因素造成肝功能异常者较易发生。3.大剂量间歇疗法后偶可出现“流 感样症候群”表现为畏寒、寒战、发热、不适、呼吸困难,头昏、嗜睡 及肌肉疼痛等,发生频率与剂量大小及间歇时间有明显关系。偶可发生 急性溶血或肾衰竭,目前认为其产生机制属过敏反应。4.少数病例有大 小便、唾液、痰液、泪液等可呈橘红色反应、偶见白细胞减少、凝血酶 原时间缩短、头痛、眩晕、视力障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