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继发于胆管结石和胆道蛔虫症,但胆管狭窄和胆管肿瘤等病变有时亦可继发此症,上述疾病造成胆管阻塞,胆汁郁积,以及继发细菌感染,致病菌几乎都来自肠道,经乏特壶腹或经胆肠吻合口的通道逆行进入胆道,细菌亦可通过血行或淋巴通道进入胆道,致病菌主要为大肠杆菌,克雷白菌,粪链球菌和某些厌氧菌。
西医治疗本病主要采用手术疗法。当代临床实践已初步摸索出一套以中医为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提高了治愈率,降低了手术率,并在控制炎症、排出结石方面取得较好的疗效。
本病在中医学中属“胁痛”、“腹痛”、“黄疸”、“胆胀”、“癖黄”、“结胸发黄”等范畴。一般急性期多载于“结胸发黄”、“黄疸”、“癖黄”等门类;慢性期多见于“胁痛”、“腹痛”等门类中。
本病的中医辨证可依据胆石病的静止期与发作期分别进行辨证论治。胆结石的静止期可分为气郁与肝阴不足二型辨证。胆石病发作期临床辨证分型主要根据病邪热化程度来加以区分,一般可划分为蕴热、湿热、热毒三个不同阶段。
1.菌血症部分病人可出现高热、寒战的菌血症征象。
2.黄疸其发生率约占80%。黄疸出现与否及黄疸的程度,取决于胆道梗阻的部位和梗阻持续的时间。
3.腹膜炎有炎性渗出的患者,可出现右下腹膜炎征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