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科普 > 文章内容

脑棘球蚴病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23-02-28 08:13浏览:

1.原发型 棘球蚴逐渐增大,造成颅内占位效应,并对脑室系统压迫和梗阻,以至颅内压增高。由于包虫囊肿扩张性生长,刺激大脑皮质,引起癫痫发作,囊肿较大的出现头痛、恶心、呕吐,视力减退和视盘水肿等。依囊肿所在部位产生局灶性症状如偏瘫、失语、偏身感觉障碍等。主要的临床特点是颅内压增高和癫痫发作。
2.继发型 症状比较复杂,一般分原发棘球蚴破入心内期,潜伏静止期,和颅压增高期。继发棘球蚴破入心内,由于大量棘球蚴的内容物突然进入血流,可出现虚脱,呼吸急迫,心血管功能障碍以及过敏性反应等症状。由于棘球蚴不断长大,且系多个,分布广泛,所以该型临床特点与脑转移瘤相似。
多见于牧区,病人有与狗、羊密切接触史,临床症状以慢性颅内压增高和癫痫为特征。血象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皮内试验阳性率80%~95%,但可有假阳性。补体结合试验及间接血凝试验阳性及脑血管造影的特征性表现有助于诊断,CT或MRI检查是确诊脑棘球蚴病的最好方法。

 

 

 

1.颅内肿瘤 脑棘球蚴病所致的颅内压增高和定位症状与颅内肿瘤相似,故常误诊为颅内肿瘤而手术,故对来自流行区有颅内压增高的病人,应提高警惕,须作详细而全面的体检,特别应注意有否伴发肝脏或肺脏包虫。必要时做包虫卡松尼皮内试验和各种免疫学检查。CT及MRI检查可以确定诊断。
2.颅内蛛网膜囊肿 蛛网膜囊肿一般认为是胚胎期蛛网膜发育不良所致,在儿童和青壮年中发病率高,常好发于脑池相关部位,如侧裂池等,CT和MRI检查表现为边界光滑的低密度、低信号囊性病变,密度或信号与脑脊液相同,无钙化,囊内长T1长T2,无强化。
3.脑部其他寄生虫病
(1)脑猪囊尾蚴病:一般具有共同的临床症状如颅内压增高、癫痫发作和定位性体征等。但本病可伴发皮下结节,切取标本进行切片镜检便明确诊断。粪便检查到节片、虫卵,亦可作为诊断的佐证。脑CT及MRI检查对绝大部分囊虫能做出准确的诊断。但对于囊泡型脑囊虫,尤其是巨大的单发囊泡型囊虫,因其CT及MRI的表现与脑包虫基本一致,容易误诊为脑包虫。但囊泡型脑囊虫有时可见合并有其他类型囊虫影像。脑包虫囊肿较囊虫囊肿形状更圆,几成正圆形。术中可见脑包虫囊壁呈乳白色、粉皮样,厚约2mm左右,脑囊虫囊泡壁菲薄、透明。
(2)脑肺吸虫病:大都伴有肺及其他部位的病变。通常腹部症状出现最早,肺部症状次之。而肺部的症状持续时间较长,常受到病人及医师的重视。从铁锈色痰中可找到虫卵和夏克雷登结晶,结合肺部X线片,块状典型肺吸虫改变,不难鉴别。
(3)脑血吸虫病:晚期病人表现为血吸虫性肉芽肿,及其反应性广泛性脑水肿。颅内压明显增高,常伴有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等定位体征,有类似脑棘球蚴病之处。病人一般来自流行区,有涉水历史,肝及肠道受累较著。粪便沉淀和孵化可查到虫卵和毛蚴。乙状结肠镜检查可见结肠黏膜浅表溃疡、息肉、瘢痕等病变。取活组织,查到虫卵阳性率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