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急诊医学 > 文章内容

维生素K4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18-09-09 17:14浏览:

 一 概述
维生素K4(Vitamin K4),别称醋酸甲萘氢醌。维生素K是肝脏合成凝血因子Ⅱ、Ⅶ、Ⅸ和Ⅹ所必需的物质,维生素K缺乏可引起这些凝血因子合成障碍,临床可见出血倾向及凝血酶原时间延长,通常称这些因子为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维生素K促使因子Ⅱ、Ⅶ、Ⅸ和Ⅹ合成的确切机制尚未阐明。天然的维生素K有K1、K2,为脂溶性,其吸收有赖于胆汁的正常分泌。人工合成的维生素K有K3、K4,前者为亚硫酸氢钠甲萘醌,后者为乙酰甲萘醌,为水溶性,其吸收不需要胆汁的存在。人工合成的维生素K3和维生素K4为水溶性,吸收后主要暂时储存在肝脏中,其他组织含量极少。也难通过胎盘进入胎儿或进入乳汁中。
二 适应证
1.用于维生素K缺乏症及低凝血酶原血症。
2.用于新生儿出血症。
3.偶用于胆石症或胆道蛔虫症引起的胆绞痛。
4.大剂量用于杀鼠药“二苯茚酮钠”的中毒解救。
三 临床应用
口服:2~4毫克/次,3次/日。用于阻塞性黄疸术前治疗,10~20毫克/日,连用一周。
四 不良反应
1.静脉给药偶可出现过敏样反应,如皮疹、荨麻疹、面部潮红、注射部位疼痛或肿胀等。
2.本药有引起肝毒性危险。新生儿或早产儿由于肝酶系统不成熟且排泄功能不良,使用本药剂量过大易出现高胆红素血症、胆红素脑病、溶血性贫血。
五 注意事项
下列情况应用时应注意:①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者,补给维生素 K时应特别谨慎;②肝功能损害时,维生素K的疗效不明显,凝血酶原时间极少恢复正常,如盲目使用大量维生素K治疗,反而加重肝脏损害;③肝素引起的出血倾向及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用维生素K治疗无效。
对肝素引起的出血无效。用药期间应定期测定凝血酶原时间以调整维生素K的用量及给药次数。当患者因维生素K依赖因子缺乏而发生严重出血时,维生素K来不及在短时间即生效,可先静脉输注凝血酶原复合物、血浆或新鲜血。肠道吸收不良患者,以采用注射途径给药为宜。
六 用药禁忌
严重肝脏疾患或肝功不全者禁用。
七 药物相互作用
口服抗凝剂如双香豆素类可干扰维生素K的代谢。两药同用,作用相互抵消。水杨酸类、磺胺类、奎尼丁等也均可影响维生素K的效应。
说明:上述内容仅作为介绍,药物使用必须经正规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