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皮肤性病 > 文章内容

血清病性荨麻疹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23-09-11 07:21浏览:

血清病性荨麻疹

 

(一)发病原因:
目前临床上引起血清病的血清制剂主要有破伤风抗毒素、白喉抗毒素、各种蛇毒抗毒素以及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TG)等;引起血清病的药物主要为青霉素、链霉素、磺胺类、水杨酸盐、保太松、苯妥英钠,以及右旋糖酐等巨分子药物。
约有1%~3%受血者,在输血后发生全身荨麻疹,目前认为是由于免疫复合物形成所致,引起血管及平滑肌改变,也可间接通过过敏毒素导致肥大细胞释放介质。
约有15%~20%多次受血者的血中存在有抗IgA的IgG抗体,可与供血者血中的IgA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而引起荨麻疹和血管性水肿。
有的无抗体发现,如输入丙种球蛋白后也可发生荨麻疹。原因是因输入丙种球蛋白后,使血液中免疫球蛋白G浓度增高,互相凝聚、固定补体所致。
(二)发病机制
是一种典型的Ⅲ型变态反应。机体对进入体内的异种血清各抗原成分或作为半抗原的某些药物与体内蛋白结合形成的抗原性复合蛋白,均可产生抗体。当形成的抗体量略少于体内尚未消失的抗原时,可形成沉积于血管壁上的免疫复合物,继而激活补体系统,生成血管活性物质、嗜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等,造成局部充血与水肿。
血清病性荨麻疹西医治疗
有皮疹可用苯海拉明,每日2~3次,每次口服25~50mg,并同时每日应用10%葡萄糖酸钙10~20ml静脉注射。
0.1%肾上腺素每次0.1~0.3ml皮下注射,对血管神经性水肿,气争喘息或严重荨麻疹甚为有效,必要时可每隔半小时重复一次。
发热或关节痛者可用水杨酸制剂。
累及神经系、肾脏或其它内脏的重症患者,应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 
实验室检查对本病的帮助不大,通常可有白细胞总数中等度升高,但嗜酸粒细胞增多少见。血清总补体与C3均可下降,有时血内并可找到免疫复合物,这些虽可帮助本病诊断,但特异性不强。 
血清病性荨麻疹预防
严重掌握药品和血清免疫制品的使用指征,尽量少采取静脉给药的途径。如必须应用异种血清制品时,应先仔细询问有无过敏病史及既往血清应用史,然后必须作皮肤敏感试验,方法如下:
①先以未稀释的血清一滴,置于前臂屈侧,再以消毒针尖在血清滴内作划良数条(以不出血为度)
;②观察半小时如无反应,再以1∶10稀释的血清0.1ml作皮内试验;
③再观察20分钟,注射处未出现直径超过1cm的红斑或硬结者,或周围亦无伪足样丘疹者属阳性,此时方可把血清注入肌内。
若皮肤试验为阳性,则应尽量不用,必须应用血清者,可依下法脱敏:
①先口服抗组胺药物25~50mg;
②半小时后以稀释20倍的血清0.1ml皮下注射;
③待20分钟后再以稀释10倍的血清0.1ml皮下注射;
④20分钟后如仍无反应,,则以不稀释的血清0.1ml皮下注射;
⑤再观察15分钟,确认无反应后即依次每15分钟皮下注射0.2ml、0.5ml0、1.0ml和2.0ml,最后以剩余量皮下或肌肉注射。 
少有多发性神经炎、肾小球炎或/和心肌炎等严重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