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皮肤性病 > 文章内容

麦地那龙线虫感染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23-08-29 08:34浏览:

本病尚无特效疗法。惟一可靠方法就是从体内摘出虫体。用适量冷水置于暴露在伤口外的虫体上,雌虫随即伸出生产幼虫,此时可用小棒卷出约5cm长的虫体。每天一次,约经3周即可将全虫取出。化疗药物可用灭滴灵和噻苯达唑。若整个虫体深入到皮肤内或深部脓肿内,那就要通过外科手术才能取出。
阿苯达唑15~20mg/(kg·次),2次/d,服2天或3天,或甲硝唑(metronidazole)400 mg/次,3次/d,服10~20天,可迅速缓解症状,并减轻局部炎症与水肿,促进虫体自行排出或较易摘除。
包括抗过敏、止痛、抗感染及破伤风抗毒素对症治疗。局部应用抗生素和氢化考的松(必要时加用全身性抗生素)可防止继发感染和减少局部炎症反应,也能加快成虫的排出和拉出。
皮肤检查:用少许水置于伤口上,取少量伤口表面的液体至载玻片上,在低倍境下检查运动活跃的幼虫;检查雌虫,若雌虫自伤口伸出即为最可靠的确诊依据;深部脓肿可经穿刺吸脓,镜检幼虫。
X线检查:发现已死的钙化虫体。
虫体抗原皮内试验及荧光抗体检查,有辅助诊断意义。
血象:血内嗜酸性粒细胞增高
关节积液检查:查见幼虫。

本病潜伏期为 8~12个月。感染期幼虫在人体内移行过程中,很少引起病变。成熟雌虫移行至皮下并释放大量代谢产物,可引起全身的变态反应,表现皮疹、腹泻、恶心、头晕、哮喘等。
局部水泡破溃形成溃疡后变态反应减退。若继发感染,可致脓肿、蜂窝组织炎或慢性溃疡等。
本病诊断主要靠病史、临床症状及典型的皮肤损害。从皮肤溃疡处的渗出液或脓汁中检出幼虫或在皮下组织中检获成虫,均可确诊。传统可靠的疗法为用小棒将虫体卷出,亦可进行手术取出。服用硝咪唑、噻苯哒唑、甲苯哒唑后虫体可自行排出或易于摘除。对一般过敏性症状可给予抗组胺药。 2.5%氢化可的松软膏涂敷新发生的水泡上,可使虫体易被拉出。改善供水条件、不饮用生水以及杀灭剑水蚤等措施,均有益于本病的预防。
预防本病应从改良卫生习惯做起,患者接触过的水要杀虫处理,避免污染水源。不饮用生水或不干净的水。避免饮水感染的简便方法是通过煮沸或加氯消毒来杀死水中的剑水蚤。或是用奶酪包布(一种粗布)过滤饮用水。
药物预防可选乙胺嗪每天5mg/kg连服3d,每月用药一个疗程。
常见的并发症有继发细菌感染、滑膜炎、附睾炎、无菌性关节炎。
关节强直和患肢萎缩可影响劳力。
亦可引起眼部、心脏及泌尿生殖系统的病变。
若虫体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可引起截瘫。

 

 

 断时要与皮下寄生的裂头蚴、细菌感染、盘尾丝虫病、罗阿丝虫病等有关的浅溃疡或蜂窝织炎。
裂头蚴学名为曼氏叠绦虫裂头蚴,其成虫寄生在猫、狗肠道中,虫卵随粪便排出,并在水中孵出幼虫,幼虫被健水藻吃后,便继续发育成原尾蚴,原尾蚴寄生在青蛙、蛇等野生动物体内。
罗阿罗阿丝虫简称罗阿丝虫,引起罗阿丝虫病,亦称为游走性肿块或卡拉巴丝虫性肿块。成虫寄生在人体的皮下组织,常周期性地在眼结膜下爬动。主要临床为反复发作的皮肤肿胀,称为“卡拉巴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