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皮肤性病 > 文章内容

马拉色菌病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23-08-29 08:09浏览:

马拉色菌病

 

(一)发病原因
马拉色菌属(Pityrosporum)也称为糠秕孢子菌属,真菌学分类为有丝孢菌,属于担子菌门担孢目-担孢科。该属分为7个菌种。
1.糠秕马拉色菌(M.furfur) 为属标准株,可分为两种新模式:卵圆形和正圆形;孢子形态变化较大,可长出菌丝。
2.合轴马拉色菌(M.sympodialis) 为皮肤上最常见的一种,常与其他种同时存在,由于细胞很小,很难观察到出芽,主要特征为能分解七叶苷。
3.球形马拉色菌(M.globosa) 常存在于花斑癣和脂溢性皮炎中,菌落生长缓慢且表面有深在皱褶;细胞为球形,有许多芽管,特别见于患者的原代培养。
4.限制马拉色菌(M.restricta) 因其特征有限(包括过氧化氢酶活性)而得名,常从头皮及面部上获得,并常与其他种共同存在。
5.厚皮马拉色菌(M.pachydermatis) 是唯一的非嗜脂性马拉色菌,主要存在于动物和人类皮肤,可引起系统感染。
6.史洛邦马拉色菌(M.sloofiae) 可存在于动物和人身上,主要特征为在cremophor EI上不能生长且不能分解七叶苷;致病性尚不清楚。
7.蛎壳马拉色菌(M.obtusa) 非常少见,具有β-葡萄糖苷酶。
马拉色菌大多菌体含脂酶,以镶嵌形式存在于富含葡聚糖的细胞壁和(或)细胞膜系统,脂酶将脂质分解为脂肪酸,以自身代谢提供必需的营养源,故主要寄生于人体皮脂腺丰富部位如胸、背、头、面和颈等部,是一种条件致病菌。
(二)发病机制
马拉色菌大多菌体含脂酶,以镶嵌形式存在于富含葡聚糖的细胞壁和(或)细胞膜系统,脂酶将脂质分解为脂肪酸,以自身代谢提供必需的营养源,故主要寄生于人体皮脂腺丰富部位如胸、背、头、面和颈等部,是一种条件致病菌。高危人群有心肺疾病的新生儿、严重胃肠道疾病患者、免疫低下的儿童及成人。
(一)治疗
浅部感染可用复方雷琐辛酊、水氯酊、2%酮康唑洗剂、咪康唑霜、1%联苯苄唑酊或霜剂、1%特比萘芬霜或凝胶外洗或涂搽。
中医治疗:系统性感染轻者停脂肪乳即可痊愈。重者可选用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伊曲康唑和氟康唑。口服特比萘芬治疗本病无效。花斑癣中医用雄黄解毒散30g加入百部酒120g摇匀外擦,或土槿皮10g、丁香10g加于50%~70%酒精100ml中浸1周后外擦。
(二)预后
经过缓慢。次年又发。
真菌学检查。
组织病理:浅表感染皮肤角质层浅部和中部可见孢子,圆形、卵圆或弧形。GMS、PAS或甲苯胺蓝染色可更清楚。真皮内可有淋巴细胞浸润。毛囊炎取毛囊性丘疹检查,PAS染色在扩大的毛囊腔内有圆形或卵圆形的孢子和芽生孢子,呈深玫瑰红色,聚集成堆,毛囊上部及附近真皮血管周围有炎细胞浸润。
对于浅表和毛囊性感染患者讲究卫生,勤沐浴更衣,防止过度出汗,被褥应经常曝晒。避免在身体上涂用油脂性物质,避免穿紧身和不透气的内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