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华医学网
发布时间:2023-08-09 07:22浏览:
次
(一)发病原因
甲真菌病仍以皮肤癣菌最常见,约为77.6%,以红色毛癣菌为主(85%),其次为须癣毛癣菌(12%)、絮状表皮癣菌(2%~3%)。其分解的角蛋白,产生侵袭性酶并入侵和破坏正常组织,导致原发性甲感染。继发性甲感染发生于其他因素损害甲后,多由无分解角蛋白能力的酵母菌和真菌引起。酵母菌中,以念珠菌属为主约占20%左右,其他真菌主要有青霉属和曲霉属,还有白地霉、帚霉属及毛霉属、柱顶孢霉等。有人提出,该病是一种角蛋白变异有关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部分人群有此遗传素质。
(二)发病机制
甲真菌病仍以皮肤癣菌最常见,约为77.6%,以红色毛癣菌为主(85%),其次为须癣毛癣菌(12%)、絮状表皮癣菌(2%~3%)。其分解的角蛋白,产生侵袭性酶并入侵和破坏正常组织,导致原发性甲感染。真菌开始侵犯远端侧缘甲下角质层,再侵犯甲板底面,逐渐导致甲板变色变质,失去正常光滑外观,甲板下堆积甲床角质层的碎屑,使得甲板与甲床分离脱落(图1),或被患者剪掉,使整个甲板缺失(图2),遗留下角化过度的甲床。一些真菌可产生不同色素如短帚霉产棕色、球拟壳蠕孢产黑色等。有人提出,该病是一种角蛋白变异有关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部分人群有此遗传素质
在病原菌趾部可查到真菌或为须癣毛癣菌、头孢霉、曲霉和镰孢。
组织病理学:角质增厚,疏松,角质细胞呈网篮状排列,并有不同程度的破坏。可见裂隙、空腔。甲板内如见细长规则菌丝或关节菌丝,提示为皮肤癣菌,其菌丝多横行生长,少数斜行或纵行生长,有的沿腔壁生长。常位于甲板的外层或内层。当甲板严重受损时,甲板全层均可见密集排列的菌丝和孢子;如检出圆形或椭圆形的小细胞,聚集成团,可见芽生孢子、假菌丝及厚壁孢子,提示为酵母菌。
在病原菌趾部可查到真菌或为须癣毛癣菌、头孢霉、曲霉和镰孢。
组织病理学:角质增厚,疏松,角质细胞呈网篮状排列,并有不同程度的破坏。可见裂隙、空腔。甲板内如见细长规则菌丝或关节菌丝,提示为皮肤癣菌,其菌丝多横行生长,少数斜行或纵行生长,有的沿腔壁生长。常位于甲板的外层或内层。当甲板严重受损时,甲板全层均可见密集排列的菌丝和孢子;如检出圆形或椭圆形的小细胞,聚集成团,可见芽生孢子、假菌丝及厚壁孢子,提示为酵母菌。
人群预防:预防甲癣在于去除自身传染源,即根治体癣、股癣、手癣和足癣。这是预防甲癣最积极的预防措施。因此,甲癣的人群预防可参见光皮癣。
1.一级预防
(1)要注意个人卫生,养成勤洗手、洗脚、修剪指(趾)甲的良好卫生习惯。足汗较多的人应穿较透气的鞋子,并可搽足粉,以保持足部干燥,或穿防霉鞋、袜。
(2)已患有体股癣或手足癣者应积极治疗,直到完全痊愈,避免交叉感染。
(3)不要养成搓足、抠脚的习惯,尤其对患有足癣的患者更应如此。
(4)对患有手足癣者,为防止指(趾)甲癣的感染,可在指(趾)甲上涂搽30%冰醋酸溶液,每周2~3次。
2.二级预防 甲癣的治疗应与并发的手足癣同时治疗,并需长期耐心地治疗。甲癣活动真菌藏于甲后端深处,一般外搽的药物抵达不到患处,故难于治愈。若将其上面的保持层(坏甲)除去,尔后再外用抗真菌药物,则药物易到达患处。
(1)一般每天可用快刀片将病甲变脆部分削、刮除,不让其出血或致痛为止,然后外搽30%冰醋酸溶液或5%碘酊,直到稍有痛感,说明药已到达底层,每月用药1~2次,连续数月,直到病甲除尽,正常新生甲完全长出为止。
(2)亦可用10%冰醋溶液浸泡,每天数次,但效果可能稍慢一些。
(3)拔甲疗法①用30%~40%尿素硬膏贴在病甲上,每4~5天更换一次,病甲可以逐渐软化,甲板与甲床分离,使易于拔除。若不成功,可重复用药。②用水杨酸乳酸软膏代替尿素硬膏。③局麻下手术拔甲,必要时可用凡士林纱布包扎伤口,1周后先涂3%水杨酸软膏,以后逐渐增高浓度,最后用复方苯甲酸软膏和碘酊交替外搽,直至新甲长出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