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呼吸疾病 > 文章内容

秋燥病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23-08-16 08:05浏览:

病变部位不同,治疗法则各异

吴氏曰:“治以苦温,内经治燥之正法也。”他根据秋燥之邪伤阴耗液的特点和病变部位的不同,具体提出了:“温病伤人身之阴,故喜辛凉、甘寒、甘咸以救其阴”的治疗法则。

1.辛凉法:《温病条辨》曰:“前三焦篇所序之燥气,皆言化热伤津之证,治以辛甘微凉。”
即指以辛凉清润之品疏解肺卫之燥热,用以治疗燥证初起。其“辛甘微凉”法的理论依据源于《内经》“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曹炳章在论述桑杏汤时说:“用药全系辛凉滑润,可悟立方之法。”因为病情轻浅,病位在上焦,且属燥邪为患,故不可辛温升阳而助其燥气,又不可过用寒凉遏其肺气,因而吴氏治疗大都选用质地轻浮,具有发散作用,且无伤津耗液、清凉润燥的药物,如桑叶、杏仁、薄荷、芦根等品。心肺同居上焦,心血的运行靠肺气的推动。又肺属金,金能
克木,故吴氏将燥与血结的症瘕和肺病及肝的疝瘕、胸腹胁肋病也列入上焦篇中。

2.甘寒法:即用味甘性寒的药物生津养液用以治疗肺胃之阴不足或燥热虽解而肺胃之阴未复之中焦燥证的一种治疗方法。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故燥邪传入中焦,以胃液大量被劫之症为主,而与其他温病不同,吴氏治疗常用汁液丰富之品,如沙参、梨汁、牛乳等。他指出:“此皆甘寒救阴法也。”但中焦燥症宜慎用苦寒,或苦温。正如吴氏所言:“温病燥热,欲解燥者,先滋其干,不可纯用苦寒,服之反燥甚。”

3.甘咸法:咸性类水,其性下坠。吴氏治下焦燥病所选用咸性药物大都为爬行蠕动之物,如龟板、鳖甲、龙牡等,能入下焦搜风逐邪。且此类方剂中以“酸甘咸”药物居多。酸甘化阴,可补肾阴之亏损。因此甘咸法适用于温病久羁,劫烁真阴,邪少虚多的下焦燥证。肾主五液而恶燥。历经了上、中二焦的病变过程和治疗方面的诸种因素,秋燥病邪深入下焦必然穷及肾脏,劫烁肾中阴液,临床以肝肾阴亏,水不涵木,肝风内动的干咳或久咳不愈、痉厥、昼凉夜热等症为主。故吴氏说:“在下焦无非热邪深入,消灼津液,涸尽而死。”可见甘咸法对下焦燥病是适用的。其药物的剂量也较上、中二焦为重,体现了“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的原则。

既有治疗原则,又有灵活变通
吴氏对秋燥的治疗,有的提出具体方剂,有因病势不定或变化不同,只提出治疗原则,示人以灵活变通。如《上焦秋燥》五条指燥邪传入中焦,既可以见到胸腹胁肋痛,也可能见到呕吐和泄泻,故只提出“苦辛甘温以和之”的大法,未局限方剂。又如第六条:“阳明燥症里实而坚,未从热化下之以苦温,已从热化下之以苦寒。”指出了同为燥与屎结之便秘症,因有寒化与热化的区别;治法也有苦温泻下和苦寒泻下的不同。可见吴氏的治疗思想是符合辨证法的。

根据病情不同,因人因症施治
吴氏治秋燥不仅视病情变化进行辨治,而且根据患者体质的强弱、年龄各异施以不同的方法。
如治疗下焦燥病、燥与血搏之癥症时,吴氏指出老年人“八脉空虚,不与血搏。不可与化癥回春丹”,而用温养与温燥兼顾的“复享丹”治疗。其“不与血搏”一句即说明了应当以是否与血相搏,有无形实之证作为辨证要点。有形实者用化癥回春丹,无形实者用复享丹。吴氏还善于运用不同的剂型
治疗燥症,如,同是燥邪深入下焦,水不涵木之昼凉夜热、咳嗽、痉厥症,因病有缓急不同,运用剂型也不一样,病情较急的用汤剂,如复脉汤、大定风珠汤;病情较缓,恢复不易的可迭用煎熬为丸剂的“专翕大生膏”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