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呼吸疾病 > 文章内容

老年人肺结核病(老年肺结核病)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0-04-24 11:35浏览:

【病因】

  (一)发病原因

  老年人感染率与发病率有上升趋势,有关因素考虑:

  1.内源性复燃 老年人在青少年期感染了结核菌,由于当时机体抗病能力强,未引起发病,到老年期由于免疫力下降,使潜伏体力的结核菌繁殖生长而发病,多数由此发病。

  2.病变迁延 老年人青壮年时期患结核病未能治疗,病变迁延到老年期。

  3.复发 青壮年期患结核病,经治疗病变稳定,未被杀灭的结核菌处于暂时休眠状态,到老年期,由于随年龄增长,免疫功能降低,加之老年人常患有多种疾病或营养不良,机体免疫功能更趋降低,或有些老年人在治疗其他疾病的过程中应用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也使免疫功能降低,引起休眠状态下的结核菌重新繁殖生长,导致结核病的复发。

  4.老年期抗病能力低下,反复多次结核菌侵入而发病。

  (二)发病机制

  1.免疫学及发病机制

  (1)Koch现象:用结核菌注入未受过感染的豚鼠,10~14天后出现注射局部肿结,并逐渐形成溃疡,肺门淋巴肿大,终因结核菌周身播散而死亡。但对3~6周受染、结素反应转阳的豚鼠,注射同等量结核菌,2~3天后局部呈现激烈反应,迅速形成浅表溃疡,以后较快趋于愈合,无淋巴结肿大和周身播散,动物亦无死亡。此即所谓Koch现象。再感染后剧烈的局部病灶反应,表示机体的变态反应性,而病灶趋于局限,不出现播散,当属获得免疫力的证据。这种初感染和再感染不同反应的所谓Koch现象,一直被用来解释人的原发性结核和继发结核的不同机制。

  (2)抗结核免疫力:要是T淋巴细胞介导的巨噬细胞免疫反应,当含结核菌的微小飞沫核进入肺泡后,最初入侵的结核菌如在巨噬细胞内得以繁殖生长,其抗原经由溶酶的处理或因巨噬细胞死亡而释出,呈递给辅助性T淋巴细胞,使之致敏,并增殖形成单克隆细胞系。当再次受抗原攻击时,淋巴细胞便产生多种淋巴因子,包括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趋化因子(CF)、巨噬细胞激活因子特别是干扰素-r(IF-r)、白细胞介素-1(IL-1,旧称淋巴细胞刺激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和-β(TNF-α和TNF-β)以及过去所提及的移动抑制因子(MIF)、有丝分裂因子(MF)、淋巴细胞转移因子(LTF)等,从而导致单核细胞趋化、留驻局部、激活、分裂繁殖以及未致敏淋巴细胞直接转化为致敏淋巴细胞。

  被激活的巨噬细胞代谢增加,吞噬、消化、分泌和抗原处理力均明显增强,并产生大量反应性氧代谢产物、各种氧化和消化酶类以及其他杀菌素,赋予其有效杀灭结核杆菌的特殊免疫力,此种免疫力在淋巴细胞是特异性的,而对于作为效应细胞的巨噬细胞则是非特异性的,它一经激活,除结核菌外,对其他一些细胞内寄生物和某些肿瘤细胞亦具作用。获得的特异性抗结核免疫力使机体在感染结核菌后病变趋于局限。相反,倘若免疫力不足或入侵菌量大、毒力强,特别是伴随变态反应时,则导致临床发病和病变的扩散。

  (3)迟发性变态反应是感染结核菌后机体对细菌及其主物的一种超常免疫反应,亦由T细胞介导,以巨噬细胞作为效应细胞,属于迟发性变态反应类型。在一定条件下如局部聚集的抗原量较低时,迟发性变态反应可以有效预防外源性结核菌再感染和局部器官扑灭血源播散性结核菌,因为外源性结核菌的吸入和内源性血行播散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局部其结核菌量总是很有限的。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此变态反应对机体是有害的。由于迟发性变态反应的直接作用及间接作用引起细胞坏死和干酪化,造成组织损伤。一旦空洞形成,结核菌大量繁殖,导致播散。

  随着单克隆抗体技术的研究进展,对肺结核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其功能的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研究资料表明肺结核患者确实存在T淋巴细胞亚群的改变,T3、T4降低,T8升高,T4/T8比值降低构成了肺结核T淋巴细胞亚群的特征。其机制认识尚不清楚。对结核患者白细胞介素-2(IL-2)和白细胞介素-2受体(IL-2R)表达的研究认为IL-2水平下降,IL-2R表达降低。

  2.病理

  (1)基本病变:

  ①渗出型病变:此型病变常是菌量多、变态反应强的反映,表现组织水肿,随之有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和纤维蛋白渗出,可有少量类上皮细胞和多核巨细胞,抗酸染色可以发现结核菌。其演变过程取决于免疫力和机体变态反应之间的相互平衡。反应导致病变坏死,继则液化;若免疫力强,病变以完全吸收或成为增生型病变。

  ②增生型病变:病灶内菌量少而致敏淋巴细胞数量多时,则形成结核的特征性病变结核结节。其中央是巨噬细胞衍生而来的郎汉巨细胞、胞体大,胞核多达5~50个,呈环形或马蹄形排列于胞核边缘,有时可集中于胞体两极或中央;周围由巨噬细胞转化来的类上皮细胞成层排列包绕,在它的外围还有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散在分布和覆盖。单个结节直径约0.1mm,可以互相融合形成融合型结节。结核肉芽是一种弥漫性增殖型病变,多见于空洞壁、窦道及其周围和干酪坏死灶周围,由类上皮细胞和新生毛细血管构成,其中散布有郎汉巨细胞、淋巴细胞和少量中性粒细胞。增生型病变中结核菌极少,巨噬细胞处于激活状态,反映了免疫力占据主导地位。

  ③干酪样坏死:为病变恶化的表现,先为组织混浊肿胀,继而细胞质脂肪变性,细胞核碎裂、溶解,直到完全坏死。外观坏死组织呈黄色,似乳酪般半固体或固体密度。坏死区域周围逐渐为肉芽组织增生,最后成为纤维包裹的纤维干酪病灶。坏死病灶可以多年不变,其中结核菌很少。但是如果局部抗原浓度骤增,出现剧烈变态反应,干酪坏死灶液化,经支气管排出即形成空洞,其内壁含有大量代谢活跃、生长旺盛的细胞外结核菌,成为支气管播散的来源。

  (2)病理演变:

  ①好转、痊愈:

  A.消散吸收:在渗出型病变肺组织结构大体保持完整,血供丰富,当机体免疫力提高特别是经有效化疗,病变可以完全吸收而不遗痕迹。轻微干酪坏死或增生型病变也可以经治疗吸收、缩小,仅遗留细小的纤维瘢痕。

  B.纤维化:随着病灶炎性成分吸收,结节性病灶中的成纤维细胞和嗜银纤维增生,产生胶原纤维,形成纤维化。类上皮细胞亦可转化为成纤维细胞,间接参与纤维化过程。纤维化多数自病灶周围开始,偶尔亦出现于病灶中心。最终成为非特异性条索状或星状瘢痕。

  C.钙化和骨化:被局限化的干酪病灶逐渐脱水、干燥、钙质沉着于内,形成钙化灶。纤维化和钙化都是机体免疫力增强、病变静止和愈合的反映,但有时多种病变并存,部分纤维化或钙化,而另一部分仍然活动甚至进展。即使完全钙化的病灶并不一定完全达到生物学痊愈,其中静止的残留菌仍有重新活动的可能性。在儿童结核钙化灶可以进一步骨化。

  D.空洞的转归:空洞内结核菌的消灭和病灶和吸收使空洞壁变薄并逐渐缩小,最后由于纤维组织的向心性收缩,空洞完全闭合,仅见星状瘢痕。在有效化疗作用下,有些空洞不能完全关闭,但结核的特异性病变均已消失,支气管上皮细胞向洞壁内伸展,成为净化空洞,亦是空洞愈合的良好形式。有时空洞引流支气管阻塞,空洞内坏死物浓缩,空气吸收,周围逐渐为纤维组织包绕,形成纤维干酪性病灶或结核球,病灶缩小并相对稳定。但一旦支气管再通,空洞复现,病灶重新活动。

  ②恶化进展:

  A.干酪样坏死和液化:已如前述。

  B.扩散:包括局部蔓延,支气管、淋巴管和血行播散,以及淋巴结-支气管、淋巴-血行播散。多见于严重免疫抑制和结核性空洞久治不愈的患者。儿童原发肺结核经淋巴管向引流淋巴结扩散,肺门淋巴结可以破溃形成淋巴结-支气管瘘,引起支气管播散;肺门淋巴结可引流入胸导管,进入上腔静脉而引起淋巴-血行播散;干酪灶直接侵蚀邻近肺动脉或其分支导致血行播散。在成人支气管播散主要来源于干酪性坏死空洞;偶见血行播散主要来源于干酪性坏死空洞;偶见血行播散,往往由于其他部位,如泌尿生殖道或骨关节结核灶破溃侵及体静脉系统而引起。

  C.重新活动:钙化或其他形式的非活动性病灶中潜伏的静止期结核菌,可以因为机体免疫力严重损害或肺部破坏病变(如化脓性炎症)而使其崩解破溃,引起病变复燃。但在坚持规则化疗用药和完成规定疗程者,这种情况已很少见。

  ③化疗对病理形态的影响:化疗对结核病病理学的一个突出影响是净化空洞的出现,为化疗前时代所未见。化疗后胸膜下大疱形成,据认为亦可能是净化空洞的一种特殊形态。与未化疗病例相比,化疗病例结核性支气管炎显著减少。对于结核病的基本病变,化疗无疑促进渗出型病变吸收消散;增生型病变可有多种改变,类上皮细胞和郎汉巨细胞出现核浓缩、深解、胞质肿胀变性,最后变成不规则粗网状而破坏,病灶吸收,亦可以引起结节中细胞排列形式的改变,淋巴细胞转向结节中央,类上皮细胞位于周围,或者完全为淋巴细胞所取代,有的则转变为非特异性肉芽肿组织,进而纤维化和透明性变。干酪性病灶化疗后体积缩小,新鲜小片干酪性病灶可以形成非特异性纤维瘢痕而完全治愈。不同化疗药物对病理形态的影响不尽相同,异烟肼能促进干酪灶溶解和清除,易形成净化空洞;链霉素使类上皮细胞和巨细胞萎缩、变形以至消失,抑制纤维化形成。

【症状】

  1.发病过程和临床类型

  (1)原发型肺结核:老年病人极度少见,为初次感染即发病的肺结核,又称初染结核。典型病变包括肺部原发灶、引流淋巴管和肺门或纵隔淋巴结的结核性炎症,三者联合称为原发复合征,有时X线上仅显示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肿大,也称支气管淋巴结结核。

  (2)血行播散型肺结核:大多伴随于原发型肺结核,儿童较多见。在成人,原发感染后隐潜性病灶中的结核菌进入血行,偶尔由于肺或其他脏器继发性活动性结核病灶侵蚀邻近淋巴血道而引起。由肺静脉入侵经体循环则引起全身播散性结核病;经肺动脉、支气管动脉及体静脉系统入侵者主要引起肺部粟粒性结核;极个别情况下肺部病灶中的结核菌破入一侧肺动脉或其分支,引起一侧或一部分肺区的粟粒性结核。本型肺结核发生于免疫力极度低下者,诱因包括药物和疾病引起的免疫抑制、麻疹、百日咳、糖尿病、分娩等。以一次性或短期内大量细菌入侵引起的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常伴有结核性脑膜炎或其他脏器结核。当少量结核菌间歇性多次入侵血道或机体免疫力相对较好时,则形成亚急性或慢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病变局限于肺或其一部分,临床上比较少见。

  (3)继发型肺结核:由于初染后体内潜伏病灶中的结核菌重新活动和释放而发病,极少数可以是外源性重复感染。本型是成人肺结核的最常见类型,但成人肺结核并不限于此型。常呈慢性重复感染或呈慢性起病及经过,但也有呈急性起病和临床过程者,称为慢性结核似不十分确切。而浸润性肺结核的名称仅是着眼于病理X线形态,亦非本型结核病的准确表达。根据发病学称为继发型或原发后肺结核则是合乎逻辑的。继发肺结核可以发生在原发感染后的任何年龄,以成人多见。其诱因除全身免疫力降低外,肺局部因素使静止的纤维包裹性病灶或钙化灶破溃亦可诱发。但临床上绝大多数继发型肺结核并无明确诱因可寻。由于免疫和变态反应的相互重叠以及治疗措施的影响,继发型肺结核在病理和X线形态上又有渗出型浸润性肺结核、增生型肺结核、纤维干酪性肺结核、干酪性肺炎、空肺结核等区分。但继发型肺结核在形态上极少是单一性的,常是多种形态并存,而仅以某一种为主,随着强力高效化疗的推行,其中不少区分已很少临床意义。继发型肺结核好发于两肺上叶尖后段和下叶背段,肺门淋巴结很少肿大,病灶趋于局限,但易有干酪样坏死和空洞形成,排菌较多,不同于大多数原发型肺结核不治自愈、很少排菌的特点,在流行病学上更具重要性。

  2.症状和体征 肺结核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虽然不同类型和病变性质、范围可以是重要决定因素,但机体反应性和肺功能储备能力亦有重要影响,例如有的病例X线上病变范围颇广,组织破坏甚重,而临床症状较轻。

  (1)全身症状:发热为肺结核最常见的全身性毒性症状,多为长期低热,每于午后或傍晚开始,次晨降至正常,可伴倦怠、乏力、夜间盗汗。有的患者表现为体温不稳定,于轻微活动后体温略见升高,虽经休息半小时仍难平伏;当病灶急剧进展扩散时则出现高热,虽稽留热型或弛张热型,可以有畏寒,但很少寒战,出汗一般也不多。肺结核高热患者尽管可能由于未能及时确诊治疗而持续不见改善,但全身状况相对良好,有别于其他感染如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患者的极度衰弱和萎颓表现。其他全身症状有食欲减退、体重减轻、易激惹、心悸、面颊潮红等轻度毒性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表现。

  (2)呼吸系统症状

  ①咳嗽咳痰:浸润性病灶咳嗽轻微,干咳或仅有少量黏液痰。有空洞时痰量增加,若伴继发感染,则痰呈脓性。合并支气管结核时出现刺激性呛咳,伴局限性哮鸣音或喘鸣。

  ②咯血:1/3~1/2病人在不同病期有咯血。破坏性病灶固然易于咯血,而愈合性病变纤维化和钙化病亦可直接或间接(继发支气管扩张)引起咯血。结核病灶的炎症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常表现痰血;病变损伤小血管则血量增加;若空洞壁的肺动脉瘤破裂则引起大咯血;广泛病变累及支气管动脉亦易导致大咯血。咯血的临床症状和严重性除与咯血量有关外,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气道清除能力和全身状态。凡合并慢性气道疾患、心肺功能损害、年迈、咳嗽反射抑制、全身衰竭等使气道清除机制受损的状态均容易导致窒息。咯血易于引起结核播散,特别是中大量咯血时,咯血后持续高热常是有力提示。

  ③胸痛:部位不定的隐痛常是神经反射作用引起。固定性针刺样痛、随呼吸和咳嗽加重而患侧卧位症状减轻,常是胸膜受累的缘故。膈胸膜受刺激,疼痛可放射至肩部或上腹部。

  ④气急:重度毒血症状和高热可引起呼吸频率增速。但真正的气急仅见于广泛肺组织破坏、胸膜增厚或合并肺气肿、肺心病时。

  (3)体征:取决于病变性质、部位、范围或程度。病灶以渗出为主或呈干酪性肺炎且病变范围较广时,出现实变体征,叩诊浊音,听诊闻及支气管呼吸音和细湿啰音。继发型肺结核好发于上叶尖后段,故肩胛间区闻及细湿啰音有极大提示诊断价值。空洞性病变位置浅表而引流支气管通畅时有支气管呼吸音或伴湿啰音;巨大空洞性肺结核的体征有胸廓塌陷、气管和纵隔移位、叩诊音浊、听诊呼吸音降低或有湿啰音以及肺气肿体征。粟粒性肺结核很少肺部体征,偶可并发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则见严重呼吸困难和发绀。支气管结核有局限性哮鸣音,尤于呼气末或咳嗽时易闻及。

  3.老年人肺结核表现多不典型,无症状者高达26%,与青壮年患者比较有以下特点:

  (1)老年肺结核男多于女,男性为女性的4~8倍。

  (2)症状不典型,由于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所以结核病中毒症状不明显。起病隐袭,全身症状表现为主,呼吸道症状轻微,如常表现为贫血,消瘦,食欲减退,嗜睡等,发热、盗汗症状出现几率显著低于中青年患者。少数患者则以神志不清,大小便失禁为首发症状,或以低蛋白血症,低钠低钾血症表现为主。极易误诊。

  (3)慢性纤维空洞型和血行播散型肺结核患病人数明显增多。

  (4)病变范围广泛,空洞型者多。有报道老年肺结核X线表现中,空洞者占53%。

  (5)排菌病人多。

  (6)病程长,难治、复治病例多,老年人肺结核多由青年期患病迁延而来,或青年时期已治疗,老年时由于免疫功能低下而引起复发,病程长,治疗难度大。

  (7)并发症与合并症多,老年人肺结核86.6%有并存病,主要为糖尿病、肺心病、冠心病、高血压病等。

  尽管肺结核的主要诊断手段为X线检查,但必须结合病史和临床表现,痰细菌学检查以及一些必要的特殊检查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坚持以病原学诊断及病理学诊断为主才能得出正确的诊断。如高度怀疑肺结核,但又未获得确切依据的可行抗结核药物试验治疗以明确诊断。

【饮食保健】

 

【护理】

 

【治疗】

  1.一级预防

  (1)建立防治系统:建立和健全各级结防机构,负责组织和实施治、管、查的系统和全面管理,按本地区疫情和流行病学特点,制定防治规划,并开展教育,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培训治防业务技术人员,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和支持结核病防治规划和实施。

  (2)早期发现和彻底治疗已发现的病人:病例发现主要依靠因症就诊,从中及时发现和诊断出结核病人避免漏诊和误诊。必须做到“查出必治,治必彻底”。必须彻底治疗病人特别是传染性患者,大幅度降低传染源密度,才能有效降低感染率和减少发病。

  2.二级预防 早期发现结核病患者和对其进行及时治疗,防止带菌和转慢。

  (1)早期发现:加强卫生宣传,普及有关结核病防治知识,使群众做好自我检查和互相监督,一旦发现可疑者,立即到医院检查,这对患者本人和整个社会都是有的益,是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的有效手段。

  (2)早期治疗:肺结核的治疗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抗结核药的合理使用,以杀灭和抑制细菌,使病灶愈合;外科手术切除破坏性病变,防治病变播散或造成传染;对症治疗。

  3.三级预防 本期预防建立在二级预防基础之上,及时的治疗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肺结核的并发症为:①大面积双肺结核功能大面积受损,导致支气管扩张易继发肺部感染,二者均可导致功能进一步受损乃至呼吸衰竭。②长期反复发作导致的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进一步影响其肺心功能。③大面积胸膜粘连是结核性胸膜炎治疗不当所致,可引起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乃至肺心病与呼吸衰竭。因此,在肺结核治愈防止复发是三级预防的关键,这便要求临床医师在治疗时严格按照早期、规律、适量、联合、全程地使用敏感药物的原则,对待病人,并加强督导,使肺结核患者的病损程序减少到最低,防止复发所带来的严重不良后果。 并发症多因诊治不及时或不适当所致,应尽可能使肺结核患者的病损程序减少,在阻止病变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保存现有肺心功能,充分发挥其潜在的代偿能力,使患者达到功能康复。

  对因肺结核而病残者,社会上加以爱护与指导,首先对继续排菌者进行适当隔离并督导用药,争取在强化治疗过程中控制痰菌。在此基础上,要向社会及家庭进行宣传,争取社会和家庭各方面的关怀和帮助,加强患者功能锻炼与营养支持都是长期而繁杂的工作,需要家庭成员的大力参与支持。心理康复是肺结核患者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医务工作者有责任把肺结核的病原体、发病机制、传播途径、治疗预期目的和当前治疗效果如实地向患者进行交代,以消除患者某些不必要的心理顾虑,要向其讲明适当的隔离措施的目的及时限,并讲明肺结核是一种可以基本控制的传染性疾病,建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这对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及早康复都是有益的。

【检查】

  1.痰结核菌检查 为确诊肺结核最特异性方法。厚涂片抗酸染色镜检快速简便,阳性率高,假阳性少,为目前普遍推荐。痰抗酸杆菌阳性提供初步诊断。据估计痰涂阳性其结核菌最低浓度为10个/ml,50%~80%肺结核患者痰涂阳性。结核菌培养可以与其他抗酸杆菌得以鉴别,除非已经化疗者偶可出现涂片检查阳性培养检查阴性,在未治疗的肺结核培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于涂片检查。培养菌株进一步作药敏测定,可为治疗特别是复治提供重要参考。涂阳(涂片检查阳性)病例化疗7~10天内对实验室结核菌生长极少影响,而仅有极少量排菌的涂阴(涂片检查阴性)病例化疗迅速影响培养结果,故必须在化疗开始前留取标本。在无痰和不会咳痰的低年儿童清晨抽取胃液检查结核菌,必要时仍是一种值得采用的方法。在成人应用雾化导痰或经气管穿刺吸引采样,亦是可供选择的采样方法。结核菌培养的最大缺点是生长缓慢,需要4~6周才见菌落,若连续作药敏检测则需3~4月之久,而且还存在阳性率尚欠理想和难于标准化等问题。由于结核菌DNA合成所需酶的结构异常,长期来关于快速培养的研究均无突破。目前应用Bactec460TB系统解决了结核菌快速检测的难题。这采用含放射性14C棕榈酸为底物的7H12分枝杆菌培养基,当检测标本接种于该培养基后,若有分枝杆菌存在,则其代谢产物与底物作用生成14CO2后者送入电离室,并自动显示测定结果。加入NAP(P-nitro-acetylamino-β-hydroxypropiophenone)药物便可与非典型分枝杆菌相鉴别。此系统亦可进行抗结核药物的敏感性测定。多数应用表明,Bactec系统用于分枝杆菌的检测平均9天、结核菌鉴别5天、药敏试验6天即能完成,便检测时间显著缩短,与常规方法符合率极高。其缺点是设备及试剂昂贵,而且可能低估耐药性。老年人结核误诊率高,病变范围较广,易形成空洞,故痰查结核菌阳性率较高,可高达85.9%。

  2.结素试验 结素是结核菌的代谢产物,主要成分为结核蛋白,从液体培养基生长的人型结核菌滤液制备而成。旧结素(OT)抗原不纯,可引起非特异性反应。纯蛋白衍生物(PPD)优于OT,以硫酸作沉淀制成的PPD-S经WHO定为哺乳类国际标准结素,而WHO委托丹麦生产的定名为PPF-RT-32(加Tween80稳定剂)的结素为国际上所广泛采用。但是PPD抗原仍然比较复杂。结素试验常用皮内注射法。以0.1ml结素释液于左前臂内侧皮内注射,使局部成皮后,48~72h观察和记录结果。不同结素制剂0.1ml的相应效价和含量见表1。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一般均以5TU为标准剂量。结果判断以72h局部肿结直径大小为依据:≤4mm阴性(-),5~9mm弱阳性反应(+),10~19mm中度阳性反应(++),≥20mm或虽然不超过此直径但不水疱,坏死,为强阳性反应(+++)。短期重复试验可引起复强效应,故临床应用直接采用标准剂量,不主张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重复试验。老年人由于免疫功能低下,结核菌素试验阳性率低且≥70岁者更低仅10%左右。

  3.血清学诊断 发展无创性新诊断技术一直是临床和流行病学的迫切需要。ELISA检测血清抗结核IgG抗体的免疫学技术有不少研究,但体液免疫在结核病的意义尚不清楚,结核菌抗原复杂,抗体种属特异性不易确定,仍有待制备出特异性抗原的单克隆抗体,才能提高ELISA免疫学技术在结核病诊断上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基因诊断是检测结核菌DNA遗传基因,不同于传统的针对表现型的诊断技术。现有技术有各种核酸探针,染色体核酸转印指纹技术和聚合酶链反应(PCR)等。这些技术具有敏感性和特异性高、快速、不依赖培养、便于检出低活力菌等特点。但目前仍处于研究阶段,距实用推广尚须克服不少障碍。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和技术的迅速发展,预期它将为结核病的诊断开辟新途径。

  4.多数老年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的血沉加快,血行播散型肺结核患者可有肝功能异常、贫血、白细胞减少等,还可偶见类白血病反应,但缺乏特异性诊断意义。

  1.胸部X线检查 X线检查是诊断肺结核的主要手段。对了解病变部位、范围、性质及其演变和选择治疗具有参考意义,典型X线改变有诊断价值。原发型肺结核的特征性征象为肺内原发灶、淋巴管炎和肿大的肺门或纵隔淋巴结组成的哑铃状病灶。肺内原发灶可见于肺野区后部位,但以上叶下部或下叶上部近胸膜处居多。早期呈渗出性絮状模糊阴影,干酪性变时则密度增深,但常伴明显的病灶周围炎,使边缘极为模糊,严重者可出现急性空洞。病变范围不定,大者占据数个肺段或整个肺叶。淋巴管炎为一条或数条自病灶伸向肺门的条索状阴影,边缘常较模糊。肿大淋巴结多见于同侧肺门或纵隔,偶尔波及对侧,其边缘或光整(“结节型”) 或模糊(“炎症型”),多数淋巴结肿大时呈分叶状或波浪状边缘。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在X线胸片上表现为散布于两肺野、分布较均匀、密度和大小相近的粟粒状阴影。这种微小结节透视检查通常不能发现,病程早期(3~4周前)摄片有时也难以分辨,常因此而延误诊断。必须摄取高质量胸片,或加摄侧位片使两肺细小粟粒互相重叠以便于病灶显示。亚急性和慢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粟粒大小和密度不一,多趋于增生型,范围较局限,一般位于两上肺。继发型肺结核的X线表现复杂多变,或支絮片状,或斑点(片)结节状,干酪性病变密度偏高而不均匀,常有透亮区或空洞形成。肺结核空洞又有“无壁”空洞(急性空洞)、厚壁空洞、薄壁空洞、张力性空洞、慢性纤维空洞等不同形态。一般说肺结核空洞洞壁比较光整,液平少风或仅有浅液平。病期稍长则同时出现纤维化或钙化灶。慢性继发型肺结核的特征性X线征象是多形态病灶的混合存在,好发于上叶尖后段或下叶尖段,具有诊断意义。但是X线诊断肺结核并非特异性,而且受读片者水平和经验,以及肺结核X线表现多变等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当病变位于非好发部位或分布不典型而又缺乏特征性形态时,定性诊断十分困难。

  2.胸部CT 对于X线胸片检查无异常发现或表现不典型的病例,应行胸部CT检查,可以现微小或隐蔽性病变,了解病变范围及组成。

【鉴别】

  不同类型肺结核的X线表现各异,需要鉴别的疾病也不同。

  1.原发型肺结核 X线特征表现为纵隔和肺门淋巴结肿大,需要与淋巴瘤,主要包括淋巴肉瘤、霍奇金病和淋巴性白血病、胸内结节病、中心型支气管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癌和各类纵隔肿瘤鉴别。

  2.血行播散型肺结核 重度毒血症状而早期X线特征显示不清楚时当与伤寒、败血症相鉴别。肺部粟粒病变须与细支气管肺泡癌、肺淋巴管癌、肺部转移癌、含铁血黄素沉着症、各类肺泡炎等进行鉴别。

  3.浸润型肺结核与各类细菌性和非细菌性肺炎易于混淆。肺结核空洞须与肺脓肿、癌性空洞等加以区别。肺结核薄壁空洞须与肺囊肿和囊性支气管扩张相鉴别。肺部结核球应与肺癌、肺部良性肿瘤、肺部转移癌、肺部炎性假瘤、包虫病、动静脉瘘等加以鉴别。

  4.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 主要X线表现为肺纤维化,不规则的空洞,局部肺体积缩小,气管纵隔移位等。须与慢性肺脓肿、肺不张、明显的胸膜肥厚和放射性肺炎等作鉴别。

  5.特殊人群和不典型肺结核 某些特殊人群患肺结核可在症状、体征和胸部X线表现及临床病程等方面与一般肺结核患者有不同特点,称为“不典型肺结核”易延误诊断。

  (1)无反应性结核:亦称暴发性结核性败血症。为一种严重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结核病,见于极度免疫功能低下患者。首先出现持续高热、骨髓抑制或呈类白血病反应。肝、脾、淋巴结、肺、肾、骨髓严重干酪性坏死病变、含有大量MTB,而X线表现往往很不明显,出现时间明显延长或长时间表现为无典型的粟粒样病变改变,呈均质性片絮状阴影,常位于非结核病好发部位。

  (2)结核性关节风湿症与结节性红斑等变态反应性表现:多见于年轻女性,多发四肢大关节疼痛或炎症。四肢伸侧面及踝关节附近反复出现结节红斑及环形红斑、春季好发,抗结核治疗有效。

  (3)艾滋病合并肺结核时可表现为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中下肺野浸润病变多,并缺乏空洞等特征,类似原发肺结核表现,且有合并胸膜炎与肺外结核多见、PPD试验阴性等特点。

  (4)糖尿病、矽肺合并结核时X线特点以渗出干酪为主,呈大片状,巨块状,易形成空洞,病变进展迅速,治疗效果差。尽早有效控制糖尿病同时予以抗结核化疗。否则,抗结核治疗难以奏效。

  (5)肺结核合并肺癌:两者常合并存在,有报道肺结核纤维瘢痕组织可致癌变,肺结核合并肺癌可发生在结核邻近部位或肺部不相关部位。X线胸片出现新病灶,特别是孤立结节灶、肺不张、肺门增大、胸腔积液等征象应考虑合并肺癌的可能,作相应检查及早确诊。手术治疗为首选方案。抗癌化疗为姑息性治疗手段,放疗可促使结核恶化不宜采用。

  (6)肺结核与妊娠分娩:肺结核患者伴妊娠,化疗药物选用应避免对胎儿的影响,INH,EMB,PZA对母亲与胎儿是安全的。RFP对动物有致畸作用,但在人类未被证实,故妊娠3个月内禁用,妊娠3个月后慎用。SM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禁用,以防止发生先天性耳聋。氟喹诺酮类药物对胎儿软骨发育有影响,ETH也有致畸作用,均不宜采用。药物在乳汁中浓度很低,产后可进行母乳喂养。肺结核患者妊娠后在化疗控制下不是人工流产的禁忌证。

【并发症】

  并发肺气肿、肺心病、大咯血,偶可并发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