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09-08-19 20:08浏览:
次
肺大疱一般继发于细小支气管的炎性病变,如肺炎、肺气肿和肺结核,临床上最常与肺气肿并存。肺大疱继发于肺炎或肺脓肿者多见于婴幼儿,有单发的也有多发的。因有炎性病变,小支气管粘膜有水肿,造成管腔部分阻塞,产生活门作用,空气能进入肺泡而不易排出,肺泡内压力增高,肺泡间隔逐渐因泡内压力增加而破裂,乃形成巨大的含气囊腔,临床上称之为肺大疱。症状:肺大疱如为单发且张力不大,则其临床症状可能并不显著。但如同时有广泛肺气肿或为多发大泡,则常咳嗽、胸闷、气短等症状。巨大的肺大疱,则多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有的病人因而失去劳动力,甚至行动亦受到限制。严重肺气肿并发肺大疱,则能促使肺原性心脏病的发生,或是加重肺原性心脏病的发展。检查:主要有赖于X线检查, X线检查发现肺部过度透光,见有薄壁巨大的空腔。治疗:对于较局限的肺大疱,病人如无明显症状,不必急于考虑外科治疗,可随诊观察。肺大疱已较长期存在,而又明显影响呼吸功能者,应行外科手术治疗。肺大疱外科治疗的原则,是既要解除大泡的压力,又要尽可能保存有功能的肺组织,不可轻易进行肺切除术。
疾病描述
肺大疱是指发生在肺实质内直径超过1cm 气肿性肺泡,常发生在肺气肿基础上,伴有各种类型肺气肿。发生机制与肺气肿相似但程度较重。
症状体征
因肺大疱的大小、原有肺部病变和并发症的不同临床表现不尽相同。小的肺大疱病人无明显症状,单纯肺大疱的患者也常没有症状。有些肺大疱可经多年无改变,部分肺大疱可逐渐增大,胸部叩诊有过度回响、呼吸音减弱甚至消失。肺大疱的增大或在其他部位又出现新的肺大疱,可使肺功能发生障碍并逐渐出现症状。巨大肺大疱可使患者感到胸闷、气短。肺大疱突然增大破裂,可产生自发性气胸并出现相应体征,并出现严重呼吸困难和类似心绞痛的胸痛。
肺大疱患者常合并有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临床症状也主要由这些疾病引起,只是在肺大疱形成后,临床症状进一步加重,肺部体征常为肺部合并症的表现。肺大疱继发感染,可引起寒战、发热、咳嗽和咳痰,严重时发绀。如果引流支气管阻塞,肺大疱腔被炎性物质充满,可使空腔消失。临床上可能出现经治疗后感染症状消失,而胸片上肺大疱阴影持续数周或数月不消退的情况。
疾病病因
肺大疱是由于肺泡高度膨胀,肺泡壁破裂并相互融合而形成,一般是由小支气管的活瓣性阻塞所引起,与肺气肿的形成机制相同,但程度较重。气肿的肺泡直径超过1cm,发生在肺实质内,常伴有不同的肺部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和支气管哮喘,晚期矽肺或结节病,也有些肺大疱见于肺和支气管无疾病的患者。
病理生理
肺大疱的壁甚薄,由肺泡的扁平上皮细胞组成或仅为纤维性膜。可与多种肺气肿并存,常见于间隔旁侧或细叶旁肺气肿,可伴或不伴炭末沉着,分别见于煤矿工人尘肺和瘢痕组织肺气肿。肺大疱分为3 种病理形态。
Ⅰ型:多发生于中叶或舌叶,也常见于肺上叶,可能由于该部位胸腔负压大,突出于肺表面,并有一狭带与肺相连又称为狭颈肺大疱。因为支气管瘢痕组织形成的活瓣性阻塞,肺大疱体积增大系由于肺泡侧支通气和气体滞留。Ⅰ型肺大疱壁薄,常由胸膜和结缔组织形成,常规X 线胸片即可发现肺大疱的存在。
Ⅱ型:在脏层胸膜与气肿性肺组织之间。是宽基底部的表浅肺大疱位于肺表层。肺大疱腔内可见结缔组织间隔,但它不构成肺大疱的壁,可见于肺的任何部位。
Ⅲ型:是宽基底部深位肺大疱。结构与Ⅱ型相似,但部位较深,周围均为气肿性肺组织,肺大疱可伸展至肺门,可见于任何肺叶。
当肺大疱体积增大时,周围肺组织受压迫并引起肺脏移位。受压肺组织在X线胸片上,表现为肺大疱周围密度增高阴影。以上3 型均见于慢性支气管炎,多与慢性弥漫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有关。小叶中心型肺气肿不并发肺大疱。下叶肺大疱常见于有并发症的煤矿工人尘肺和融合性矽肺。
诊断检查
诊断:根据临床表现,胸部X 线检查、CT 是诊断肺大疱的最好方法。
其他辅助检查:
1.胸部X 线检查 肺尖部肺大疱表现为位于肺野边缘甚细薄的透亮空腔,可为圆形、椭圆形或较扁的长方形,大小不一,较大的肺大疱中,有时可见到横贯的间隔。多个肺大疱靠拢在一起可呈多面状。一般不与较大支气管直接相通,无液平,支气管造影剂也不能进入。肺底部的肺大疱,在正位胸片上常常不易见到,有的可以完全位于膈顶水平之下,有的则仅有部分位于膈顶之上,肺大疱壁如不显示为连贯的环状线条影,很易被误认为幕顶状胸膜粘连。巨大肺大疱一般具有张力,在其周围可有一层压迫性肺不张,使疱壁显得较厚,贴近胸壁的可不清楚。附近的肺被推压而引起部分肺不张,肺纹理聚拢,透亮度减低。肺大疱可以相互融合而形成占位很大的肺大疱,形似局限性气胸。肺大疱也可破裂而产生局限性气胸。透视和呼气相胸片有助于发现肺大疱,因呼气时气体滞留使肺大疱体积显得相对增大,边缘更加清楚。断层对明确肺大疱轮廓和显示周围肺组织的压迫与移位也有帮助。并存小叶性肺气肿时,断层片也可显示肺血管形状的异常。
2.CT 检查 可发现胸膜下普通胸片不易显示的直径在1cm 以下的肺大疱,而且CT 更能清晰地显示肺大疱的范围。
3.肺血管造影 可准确表现肺血管受损的程度,以及肺大疱周围血管被压挤的情况。
4.放射性核素肺灌注扫描 利用133 氚行肺灌注检查可以了解肺大疱的通气与血流灌注情况以反应是否与支气管相通,还能了解肺功能。
治疗方案
无症状的肺大疱不需治疗,伴有慢性支气管炎或肺气肿的患者,主要治疗原发病变。继发感染时,应用抗生素。
肺大疱体积大,占据一侧胸腔的70%~100%,临床上有症状,而肺部无其他病变的患者,手术切除肺大疱可以使受压肺组织复张,呼吸面积增加,肺内分流消失,动脉血氧分压提高,气道阻力减低,通气量增加,患者胸闷、气短等呼吸困难症状可以改善。
手术中应尽可能多的保留健康肺组织,力争只做肺大疱切除缝合术,或局部肺组织楔形切除术,避免不必要的肺功能损失。
肺大疱破裂引起的自发性气胸,可以经胸穿、胸腔闭式引流等非手术疗法治愈,但反复多次发生的自发性气胸应采取手术方法治疗。手术中结扎或缝扎肺大疱,同时可使用2%碘酒涂抹胸腔以使胸膜粘连固定,防止气胸复发。
合并血气胸的患者临床症状有时很重,常有胸痛、呼吸困难,同时也会有内出血的一系列表现,临床上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在短时间内采取非手术措施,如输血、胸穿等,症状无明显改善时,应果断地行开胸探查。此时往往有较大的活动出血,非手术治疗观察时间过长常常延误病情,预后不如手术止血好。
并发症
自发性气胸是肺大疱最常见的并发症,其次是感染和自发性血气胸。
1.自发性气胸 肺大疱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在突然用力,如剧烈咳嗽、提重物或体育运动时压力突然增加,肺大疱破裂,气体自肺内进入胸膜腔,形成自发性气胸时,可能出现呼吸困难,气急、心慌,脉搏加快等,气胸使胸膜腔负压消失,气体压缩肺组织使其向肺门部萎陷,萎陷的程度取决于进入胸腔的气体的多少,以及肺及胸膜原有病变的病理情况,进入胸腔的气体量大,肺组织原有病变轻,顺应性尚好的,肺萎陷较多,有时可达到一侧胸腔的90%,气体迅速进入胸腔,肺组织急速萎缩,则症状严重,甚至有发绀。如果患者除肺大疱以外,尚合并有肺气肿、肺纤维化、肺组织长期慢性感染等病变,肺大疱破裂时虽然有一部分气体进入胸腔,而肺组织萎陷程度可以较轻,但因为患者原有肺功能已减退,症状也较重。X 线检查可见被压缩的肺形成的气胸线,如果有粘连存在,则气胸线不规则。肺大疱破裂后,其中一小部分裂口较小,肺组织萎缩后裂口自行闭合,漏气停止,胸腔积气逐渐吸收,胸腔负压恢复,肺复张痊愈。
2.张力性气胸 若肺大疱破裂后形成活瓣,吸气时胸腔负压增高,气体进入胸腔,呼气时活瓣关闭,气体不能排出,尤其是咳嗽时。声门关闭气道压力增高,气体进入胸腔,声门开放后,气道压力减低,裂口又闭合,每一次呼吸和咳嗽都使胸腔内气体量增加,就形成张力性气胸。张力性气胸时患侧肺组织完全萎缩,纵隔被推向健侧,在健侧肺组织亦被压缩的同时心脏大血管移位,大静脉扭曲变形,影响血液回流,造成呼吸循环严重障碍。患者可出现呼吸困难、脉快、血压下降,甚至窒息、休克。患侧胸廓隆起,多伴有患侧皮下气肿,气管明显向健侧移位,病情危重,常需要急诊处理。
3.自发性血胸 肺大疱引起的自发性血胸,多数由肺尖部的大疱或大疱周围的肺组织与胸顶粘连及粘连撕裂活动出血。粘连带中的小动脉直径可达0.2cm,血管起源于体循环,压力较高,同时胸腔内是负压,更增加了出血的倾向。另外,由于肺、心脏、膈肌运动的去纤维化作用,胸腔内的血液不凝固,因此出血很难自动停止。临床症状可因出血的快慢而不同,出血缓慢时,患者可表现为逐渐加重的胸闷,呼吸困难,X 线可见膈角变钝,或胸腔积液的抛物线影像。出血迅速时,短期内可以有休克表现。
4.自发性血气胸 肺大疱及周围肺组织与胸壁的粘连被撕裂时,如果粘连带中有血管破裂,同时肺组织也被损伤,就形成自发性血气胸。
近年来,一些学者指出膈肌活动幅度可能在自发性血气胸的发生中起决定性的作用,在屏气、用力等剧烈活动时,膈肌活动幅度增大,对胸顶的粘连索带产生骤然直接或间接的拉力,由于肺组织较胸膜疏松,故易在肺侧撕裂造成既出血又漏气的血气胸。若撕脱在索带的壁侧或中央段,则仅出现血胸。瘦长型青年膈肌活动幅度较大,并因体瘦胸肌多不发达,更依赖腹式呼吸,但中年以后腹腔内脂肪积累逐渐增多,在不同程度上限制了膈肌活动,故即使存在上述病理改变,也很少发病。女性以胸式呼吸为主,发病率较低。右肺为3 叶,其叶间隙对猛然的向下牵拉起一定的缓冲作用,且右膈下尚有肝脏,可能是右侧发病较少的原因。因此,自发性血气胸患者有年龄轻、男性多于女性、左侧多于右侧、多为瘦长体型等特点。双侧自发性气胸也时有发生,多是左侧先发,右侧后发,个别情况下是双侧同时发生,病情危急,甚至有生命危险。
5.肺大疱继发感染 多数情况下,肺大疱均发生在8 级以上支气管远端,绝大多数是不感染的,但如果引流支气管堵塞,肺大疱支气管内充满炎性分泌物,患者可出现发热、咳嗽、咳痰等感染症状,有时经抗感染治疗后,临床症状好转,而胸片上感染的征象仍可持续较长一段时间。
保健贴士
在短时间内采取非手术措施,如输血、胸穿等,症状无明显改善时,应果断地行开胸探查。此时往往有较大的活动出血,非手术治疗观察时间过长常常延误病情,预后不如手术止血好。
护理
术前护理
1 术前评估 根据护理体检评估患者健康状况、心肺功能情况、心理状况及对手术的耐受力。
2 术前准备 协助患者做好各项常规化验检查,如肝肾功能、血常规、血糖、电解质、心电图、胸部透视等;常规备皮;指导练习床上大小便。
.3 心理护理 VATS治疗巨大肺大疱尚未得到广泛应用和推广,患者对手术方式不了解,多数存在恐惧心理,担心手术效果。针对这一心理特点,制定相应护理计划,将VATS基本步骤、优点、适应证、手术效果、术中术后注意事项等,逐一向患者及家属交待清楚,针对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心理疏导,取得患者的配合。
4 呼吸道准备 教会患者如何进行有效咳嗽和深呼吸,药物治疗气道阻塞及支气管痉挛,予抗生素雾化吸入,清理呼吸道,控制肺部感染。如有可能停用皮质类固醇治疗,以免术后切口愈合不良及漏气。嘱患者戒烟。在护理操作时注意保暖,避免受凉而诱发上呼吸道感染。
术后护理
1 一般护理 按全麻术后常规护理。
2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观察呼吸情况,持续心电监护,监测血氧饱和度和呼吸节律、频率、深浅度,持续中流量吸氧。血氧饱和度<90%时应立即报告医生处理。观察有无术后并发症发生,VATS常见并发症有:残肺膨胀不全、漏气延长、胸膜和肺部感染、皮下气肿等,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3 胸腔闭式引流护理 (1)保持胸腔闭式引流通畅。妥善固定引流管,注意胸管与引流瓶接头部位的衔接,必要时用胶布缠紧,避免引流管脱落、扭曲、受压,根据病情定时挤捏引流管,防止积液、积血、分泌物堵塞引流管。将水封瓶安放在低于胸部水平60cm的位置,防止瓶内液体逆流入胸腔而引起逆行感染[1]。(2)观察并记录胸瓶引流情况。注意引流液的性质及量、水封瓶内水柱波动情况、有无气体逸出。若患者需要搬动,如拍胸片或其他检查时,应用两把带套血管钳对口夹闭胸管,以防漏气,造成交通性气胸。每日更换胸腔引流瓶及生理盐水,在操作时严格无菌原则防止肺部感染。(3)拔管。胸腔闭式引流42~96h后观察水封瓶内水柱无波动,无气体逸出,玻璃管中水柱明显高于瓶内瓶面5~10cm以上,表示胸腔内负压恢复,排除管道阻塞,听诊双肺呼吸音正常,胸部X线拍片示肺已复张,即夹管24h,观察无呼吸困难、皮下气肿即可拔管。
4 呼吸功能训练 术后6h待血压平稳后即予半靠卧位,早期鼓励患者深呼吸,每2h翻身叩背一次。指导正确排痰方法,讲解排痰重要性,必要时用排痰仪协助排痰,痰液黏稠时给予糜蛋白酶+庆大霉素+生理盐水雾化吸入,每天3次。术后第2天开始指导患者吹气球、吹瓶子,以增加肺活量,促使肺复张。
预防并发症
呼吸道的护理尤为重要:术后应给低流量持续吸氧 鼓励深呼吸 每2小时翻身拍背1次;做好心理护理 避免因疼痛或担心管子脱落而拒绝咳嗽咳痰;患者应学会正确的排痰方法 如:在深吸气后屏气 轻咳数次 将痰咳至咽部 同时按压胸部 最后用力咳嗽把痰咳出;若痰液粘稠者 应多饮水 以稀释痰液 便于痰液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