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妇产疾病 > 文章内容

哺乳期乳腺炎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21-12-02 08:07浏览:

哺乳期乳腺炎是指发生于妇女哺乳期的乳腺急性炎症。发病率占产妇10%,初产妇多见,多发生于产后的2~6周,系由细菌感染所致。致病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少数可为链球菌。正常妇女哺乳期乳腺腺管高度扩张,分泌大量乳汁并通过乳头排出。若乳头有擦伤、皲裂,细菌可直接由乳头破口侵入,腺管内瘀积的乳汁则成为良好的培养基,使细菌大量繁殖;另外也有少数妇女因身体其他部位有感染灶经血行播散,导致乳腺炎的发生。本病一般仅单侧发生,主要表现为寒战高热,乳腺肿胀、触痛,甚至形成脓肿,或出现脓毒血症。给予适当大量的抗生素可以有效地治疗。如果脓肿形成较重,则须手术切开引流排脓。近年来由于卫生条件的改善及围产期对产妇乳腺护理的重视,发病率已明显降低。

中医

  哺乳期乳腺炎属中医“乳痈”范畴。并且根据痛发生于哺乳期,又称“外吹乳痈”;另有痈发于妊娠期者,较少见,称“内吹乳痈”,不属本病。正常的乳房居胸前左右,主要为肝、肾二经的循行部位,并通过肝胃二经来接受脏腑气血的濡养。妇人妊娠以后,血聚养胎,双乳亦膨隆丰满,但并不排出乳汁;一旦分娩以后,乳房则受肝胃之气,聚全身之血及水谷精微化生乳汁;再受肝气的疏泄,调节其盈虚,为哺育婴儿提供最为天然合理的营养物。一旦肝胃二经及其他脏腑功能失常,或感受邪毒入里化热,或乳汁失其流泄,瘀而化热,即发为痈肿。正如《外科精义》所谓:“乳子之母,不知调养,怒忿所逆,郁闷所遏,厚味炙煿所酿,以致厥阳之气不行,故窍不得通,而汁不得出,阳明之血热沸腾,故热盛而化脓;亦有所乳之子,膈有滞痰,口气焮热,含乳而睡,热气所吹,遂生结核……失此不治,必成痈疖”。以上论述基本概括了乳痈的发病原因,多由乳母乳头畸型、内陷、难以哺乳或乳汁多而乳地难以吸空,造成乳汁瘀积,败乳蓄积酿脓;另外哺乳期情志内伤肝气不舒,肝失疏泄条达,使乳汁排出不畅或饮食不节,阳明积热,致经络阻塞,邪热蕴结为脓;也可由于乳头破溃,感染邪毒,入里化热,肉腐成脓。本病的治疗,主要以清热解毒托里排脓为大法,并宜内外治法相合,如溃脓后期,破口难封,脓汁清稀,则宜大补气血,托毒生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