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华医学网
发布时间:2022-05-31 07:40浏览:
次
每年11月至次年1月为流行性出血热高峰期,2017年全省流行性出血热疫情较去年同期有明显上升,预防流行性出血热不容忽视。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传染病,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汉坦病毒)引起的,主要传播为动物源性,病毒能通过野鼠及家鼠的血及唾液、尿、便排出,鼠向人的直接传播是人类感染的重要途径。以发热、出血、充血、低血压休克及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
一临床分期
流行性出血热潜伏期一般为2~3周。典型临床经过分为五期: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及恢复期。起病急,有发热(38℃~40℃)、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红(脸、颈和上胸部发红),眼结膜充血,重者似酒醉貌。口腔黏膜、胸背、腋下出现大小不等的出血点或淤斑,或呈条索状、抓痕样的出血点。
二治疗原则
一旦疑似流行性出血热需立即就医,以免延误病情。按照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和就近隔离治疗原则,按乙类传染病上报,密观生命体征,针对五期的临床情况进行相应综合治疗。
三预防控制
防鼠、灭鼠是消灭本病的关键。做好食品、环境、个人卫生,必要时可用出血热疫苗预防注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