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其他科室疾病 > 文章内容

淋病的潜伏期 淋病通常发病较快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20-05-24 09:18浏览:

淋病通常发病较快,潜伏期不是很长,通常为2-10天,平均3-5天即可发病。若患者身体虚弱、抵抗力差、性生活过度、酗酒等可缩短潜伏期,加快症状的出现;反之,则会延长潜伏期。

潜伏期

第一阶段:侵入尿道,需36小时方能深入粘膜下层开始生长;

第二阶段:发育阶段,淋病双球菌侵入机体约36小时内完成一个生活周期;

第三阶段:排毒阶段,部分淋病双球菌死亡后,排出内毒素,从而引起组织对毒素的反应,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一般来说,临床症状在感染后72小时左右即可发生。

一般说,临床症状在感染后72小时之后发生,由于机体抵抗力强、淋病双球菌繁殖速度慢及其致病力弱、日常用药影响、病人反应及耐受状况等原因,淋病双球菌在人体内虽已寄生、繁殖致病,但没有主观和客观体征和临床症。感染可累及尿道、子宫颈、直肠、咽部。据报导,对无症状淋病病人进行尿道和子宫颈取材培养检查,淋病双球菌检出率男性达78%,女性为57%,平均为69%,无症状型者可迁延多年或终生无症状。但若身体虚弱、抵抗力差、性生活过度,酗酒等困素可缩短潜伏期,故潜伏期为2—10天,平均为3—5天。

诊断

1.询问病史:询问淋病患者病史极为重要,因为淋病潜伏期症状患者几乎都是由于本人或配偶有婚外夫妻生活引起的,淋病潜伏期症状的患者考虑到个人名誉、家庭关系和职业等方面的原因,顾虑重重,常隐瞒病情。医生在询问病史时要态度和蔼、热情诚恳、耐心细致,并为其保护隐私,消除其疑虑,促使患者主动诉说与疾病和淋病潜伏期症状有关的真实情况。需了解的病史包括患者发病的时间、典型症状、用过的药物、婚外夫妻生活史、性接触者及传染来源等,以有助于诊断。

2.体格检查:全面细致做全身检查,特别是挤压尿道和前列腺按摩,淋病潜伏期会出现从尿道口流出黄白色的脓液,则诊断淋病的可能性极大。

3.实验室检查:淋病潜伏期简单易行的是取尿道口和子宫颈口分泌物直接涂片染色镜检和细菌培养。一般来说,淋病潜伏期症状的出现的阳性率是比较高的,对确诊淋病是很有价值的。发现培养阳性,还可以做药物敏感试验,可以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4.鉴别诊断:特别要注意淋病和非淋菌性尿道炎的鉴别,淋病潜伏期的后者症状较轻,主要是由沙眼衣原体和分解脲素支原体引起的感染。

有些人在外得了淋病,由于还处在潜伏期,所以没有明显症状,平时照常生活,照常上班,同时又会把淋病传染给配偶,直到淋病症状越来越明显时才发现,影响夫妻感情,不愿把事实真相告诉对方,又会使得病情更加严重。所以发现了淋病潜伏期的症状应该及早治疗,才是保证健康的根本!

疑似症状

淋病潜伏期很难被发现,当发现有如下症状时,一定要警惕,是否是淋病症状。凡在近10天内病人自己或配偶有过婚外夫妻生活史,男性在近日内突然出现小便时尿道疼痛,小便次数增多,尿道口红肿痛并有多量黄白色分泌物流出,用手挤压阴茎根部和中段,脓液流出增多,并且在内裤上可见到黄色的脓痂;女性近日突然出现小便时尿道疼,小便次数增多,尿道口流脓,要高度怀疑淋病。

检查

因为淋病有一定潜伏期,在潜伏期过后检查才能查出来。淋病的检查方法有很多种,且每个淋病患者的情况不同,发病时间也会有不同。因此,在做淋病检查时,检查时间要有很好的把握,以避免误诊或漏诊的可能性。

培养检查

淋球菌培养是诊断的重要佐证,培养法对症状很轻或无症状的男性、女性病人都是较敏感的方法,只要培养阳性就可确诊,在基因诊断问世以前,培养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筛选淋病的唯一方法。

涂片检查

取患者尿道分泌物或宫颈分泌物,作革兰氏染色,在多形核白细胞内找到革兰氏阴性双球菌。涂片对有大量脓性分泌物的单纯淋菌性前尿道炎患者,此法阳性率在90%左右,可以初步诊断。女性宫颈分泌物中杂菌多,敏感性和特异性较差,阳性率仅为50-60%,且有假阳性,因此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用培养法检查女病人。慢性淋病由于分泌物中淋球菌较少,阳性率低,因此要取前列腺按摩液,以提高检出率。

咽部涂片发现革兰氏阴性双球菌不能诊断淋病,因为其他奈瑟菌属在咽部是正常的菌群。另外对症状不典型的涂片阳性应作进一步检查。

抗原检测

1.固相酶免疫试验(EIA):可用来检测临床标本中的淋球菌抗原,在流行率很高的地区而又不能作培养或标本需长时间远送时使用,可以在妇女人群中用来诊断淋球菌感染。

2.直接免疫荧光试验:通过检测淋球菌外膜蛋白I的单克隆抗体作直接免疫荧光试验。但目前在男女二性标本的敏感不高,特异性差,加之实验人员的判断水平,故该实验尚不能推荐用来诊断淋球菌感染。

PPNG检测

β-内酰胺酶,用纸片酸度定量法,使用WhatmanI号滤纸PP-NG菌株能使其颜色由蓝变黄,阳性为PPNG,阴性为N-PPNG.

药敏试验

在培养阳性后进一步作药敏试验。用纸片扩散法做敏感试验,或用琼脂平皿稀释法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C),用以指导选用抗生素。

病原体

病原体是淋病奈瑟菌(neisseriagonorrhoeae),也称淋病双球菌(gonococcus),简称淋球菌,属奈瑟球菌科,奈瑟球菌属。

1.发现1879年,奈瑟从35例急性尿道炎、阴道炎及新生儿急性结膜炎病人的分泌物中,分离出淋病双球菌。1885年,Bumm在人、牛或羊的凝固血清培养基上培养淋球菌获得成功,将菌种接种于健康人的尿道内也可产生同样的症状。至此,淋球菌是淋病的病原体的结论始告成立。

2.形态与染色淋球菌呈卵圆形或豆形,菌体长0.6~0.8µm,宽约0.5µm。常成对排列,邻近面扁平或稍凹陷,像两粒豆子对在一起。无鞭毛,不形成芽孢。在急性感染的机体内,其形态较典型,多位于细胞浆内。慢性期则在细胞外。淋球菌革兰染色阴性。用碱性美蓝染色时,菌体呈蓝色。用PappehheimSaathof染色时,菌体呈红色,背景为天蓝色,十分清晰。淋球菌在人工培养基上有五种不同的菌落形态,分别称为T1,T2,T3,T4,T5,其中T1和T2有毒力,T3和T4无菌毛,不能感染人类。

3.菌体结构淋球菌的致病主要与菌体外面的结构有密切关系。淋球菌外面结构为外膜,外膜的主要成分为膜蛋白、脂多糖和菌毛。膜蛋白可使淋球菌黏附于人体黏膜上,通过细胞吞噬作用进人细胞,在细胞内大量繁殖,导致细胞崩解,淋球菌扩散到黏膜下层引起感染。菌毛易黏附于子宫腔和口腔上皮细胞表面,有致病力及传染性。

4.培养与生化特性在含有动物蛋白质如血液、血清、蛋黄、腹水等的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培养的适宜温度为35~36℃,适宜pH为7.5,需要在5%二氧化碳的环境中培养。在人体尿道中可使葡萄糖发酵,但不能使果糖发酵,因此,可利用这一特性作葡萄糖发酵试验,以与脑膜炎双球菌鉴别。淋球菌不产生靛基质及硫化氢,在生长过程中可产生氧化酶,这在早期鉴定有一定意义。

5.营养分型根据淋球菌培养时所需要的氨基酸和核酸营养基础,可将淋球菌分为35个营养型,其中Arg、Hyx、Ura型淋球菌可引起无症状淋病及播散性淋病,对血清具有抗力,但对青霉素及其他一些药物则敏感。

6.抵抗力淋球菌较为娇嫩,最怕干燥,适宜在潮湿、温度为35~36℃、含2.5%~5.0%二氧化碳的条件下生长,其生长的最适pH为7.0~7.5。淋球菌对外界理化因素的抵抗力相当差,在完全干燥的环境中1~2h即死亡,但若附着于衣裤和被褥中,则能生存18~24h,在厚层脓液或湿润的物体上可存活数天。在50℃仅能存活5min。淋球菌对常用的黏膜杀菌剂抵抗力很弱。中科院微生所以常用的洁阴洗液作测试,淋球菌在洁阴洗液作用下1min内全部被杀灭,淋球菌对可溶性银盐也很敏感,1∶4000硝酸银溶液可使其在7min内死亡,使脓液中的淋球菌2min内死亡。1%苯酚(石炭酸)溶液能在3min内将其杀灭。除耐药菌株外,淋球菌对抗生素敏感,但抗生素的最小抑菌浓度逐渐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