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其他科室疾病 > 文章内容

传染病防控:同学们,注意防控这5种传染病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20-02-20 16:08浏览:

 呼吸道传染病
 
流感
 
病原体:流感病毒。
 
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在人群中引起流行的主要是甲型和乙型,其中甲型极易变异,可引起季节性流行或大流行。
 
传染源:流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发病3日内传染性最强。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咳嗽、喷嚏等排出的飞沫传播。
 
潜伏期:数小时至4天,通常1-3天。
 
主要表现:起病急,症状包括发热、乏力、全身酸痛、咳嗽、咽痛、流涕等。
 
水痘
 
病原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传染源: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
 
传播途径:可通过患者咳嗽、打喷嚏时排出的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接触患者的疱疹液传播。患者在发病前1-2天至皮疹完全结痂均有传染性。
 
潜伏期:10-24天,多为14-16天。
 
主要表现:同时出现的全身性丘疹、水疱和结痂。
 
流腮(俗称痄腮)
 
病原体:腮腺炎病毒。
 
传染源:病人和隐性感染者。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
 
潜伏期:14-25天,平均18天。
 
主要表现:以耳垂为中心的腮腺肿大、腮腺区疼痛等症状。
 
肠道传染病
 
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
 
病原体:诺如病毒。
 
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发病后第2-5天有传染性。
 
传播途径:可以通过被污染的水、食物传播,也可以通过日常生活密切接触传播。
 
潜伏期:潜伏期通常12-48小时。
 
主要表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儿童以呕吐多见。
 
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
 
病原体:主要有EV71、CA16、CA6等肠道病毒。
 
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发病前1天到痊愈后1周均有传染性。
 
传播途径:患者的咽部分泌物和粪便中含有大量病毒,常通过近距离飞沫和日常生活密切接触传播。
 
潜伏期:潜伏期通常为3-5天。
 
主要表现:发热、咽痛,伴口腔、咽峡部疱疹和溃疡,手足口病患儿还会出现手、足、臀部皮疹或疱疹,严重者可并发脑膜炎、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肺水肿和心肺功能衰竭等。
 
防范校园传染病暴发
 
我们需要这样做
 
家校配合,做好病例监测和隔离治疗
 
在传染病流行季节,学校严格落实晨、午检制度及因病缺勤学生病因追查工作,发现学生出现发热或皮疹或腮腺肿大、疼痛、呕吐、腹泻等可疑症状,立即按要求进行隔离(隔离时限见附表)。
 
一旦出现聚集性病例,应及时向辖区疾控中心报告。
 
定期消毒,经常开窗通风
 
每日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玩具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在流行季节,应增加消毒频次;对教室、寝室、午休室等室内环境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加强健康教育
 
让师生与家长及时掌握传染病防控知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重点是做好手卫生,勤洗手,避免直接用手接触眼、鼻、口;加强体育锻炼,保证休息质量,提高机体抵御疾病的能力。
 
及时接种疫苗
 
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目前水痘、流感、流腮均可通过接种疫苗进行预防,需要时可到当地预防接种门诊咨询。
 
预防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的针对性措施
 
除做好病例监测、通风消毒和健康教育等措施外,还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注意饮食、饮水卫生,水产品须煮熟再吃,不吃凉拌菜。
 
(2)出现可疑病例时,应处理好病人的呕吐物和粪便。
 
处理时处理人员要做好个人防护,其他人员须远离、不要围观。
 
初步清理完以后,被污染的物体表面、地面等还须用含氯消毒剂溶液擦拭或喷洒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