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6岁以下儿童而言,喘息(wheezing)是极为常见的临床症状,它包括很多种疾病的可能,其中毛细支气管炎(bronchiolitis)、喘息性支气管炎(wheezingbronchitis)和哮喘(asthma)的发生都与病毒感染相关且呈现出一定的关联性。随着病原学检测技术的不断提高,婴幼儿期的毛细支气管炎或喘息与病毒感染的相关度达到90%~100%1,而即使在年长儿,喘息与病毒感染的相关度也达到80%~95%2。在这些病毒中,以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和鼻病毒(RV)与儿童哮喘的发病最为相关,相关性不但体现在RSV和RV是诱发哮喘急性发作的常见病原,更有研究表明,生命早期的感染时后期发生哮喘的重要危险因素。以下,我们将就RV和RSV在儿童哮喘的发生中所起的作用,展开评论。
RV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对哮喘的影响
RV属小RNA病毒科,鼻病毒属,是引起人类病毒性感冒的主要病毒,被分为3个亚群:RV-A、RV-B和RV-C,每个亚群又分为多种血清型,因迄今,RV的总血清型超过160种,因此,对其疫苗的开发造成很大的困难。其流行季节在每年的春末和秋初,这也与哮喘的高发季节完全吻合,其主要引起1岁以上儿童的喘息或哮喘急性发作,据报道,在儿童哮喘急性发作感染病原中,占据了50%-80%的病因。同时,研究表明约有35%RV感染呈现隐形感染的经过,但无论是隐形感染还是显性感染年幼喘息儿童的免疫进程中发挥作用。多数的研究表明,婴儿期RV所致的毛细支气管炎与儿童期哮喘的相关性比RSV所致的更高,且在过敏体质人群中更加明显,这些结果已经在最近的Meta分析研究中得到充分验证。其机制被认为很可能是由于气道感染表皮受损后,吸入性过敏原更容易接触深部组织导致气道的炎症和重塑。
RSV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对哮喘的影响
RSV属副粘病毒科,根据抗原性主要分为RSV-A和RSV-B两种类型,各有10种以上的血清型,同样,其目前没有合适的疫苗供临床使用。RSV的流行季节,通常在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3月;RSV的感染人群主要是2岁以内的婴幼儿,特别是2-6月的婴儿。很多研究都显示,婴幼儿时期RSV感染所致的毛细支气管炎与年长儿的哮喘有密切联系;但最近也有很多的研究显示二者之间没有直接的相关性。但是,比较肯定的是,严重的RSV感染与儿童时期的反复喘息是密切相关的;关于RSV单抗的使用研究表明,年幼儿RSV的严重感染与长大后过敏相关的喘息并不相关。RSV在生命早期的感染,特别是肺泡增殖期的感染,影响了肺的发育过程,从而造成长期的影响。
由此,现在多数的研究表明:与RSV感染相比,RV感染更容易发生在年长儿,更容易诱导过敏相关的喘息,也更容易发生在既往有喘息病史的患儿;而RSV在年幼儿发生感染时,症状更为严重,也更易导致儿童时期与过敏不相关的喘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