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疫苗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4世纪初,明代人痘接种法堪称疫苗的影子。建国后,研制成功的疫苗更多。国产基因工程乙肝疫苗是中国正式批准投放市场的第一种高技术疫苗,已经代替了传统的血源乙肝疫苗,并于2002年开始列入免费的国家免疫计划。可以说,疫苗作为隔离病毒的“防火墙”,日渐发挥出它隔离的作用。
中国是疫苗研究的先驱
隔离病毒的“防火墙”———疫苗,尽管是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而渐入我们的视野。然而在古人防御疾病的思维里,也有疫苗的影子。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的研究员杭长寿长期从事病毒疫苗研制。他回忆早在4世纪初,东晋葛洪所著《肘后方》中,就有关于防治狂犬病的记载。
此外,中国古人还创造了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法。
“这种方法在十八世纪初期引进欧洲。在欧洲疫苗研制史上值得称道的是英国医生金纳(EdwardJenner)。”
1796年,金纳进行了第一个预防天花*实验的科学研究,临床研究证明预先接种牛痘病毒,再以剧毒性之病毒攻击确实可以预防天花。
而另一位被称之为“疫苗之父”的巴斯德更是史无前例地用物理、化学和微生物传代等方法有目的地来处理病原微生物,使其失去毒力或减低毒力,并用此作为疫苗给人接种而达到预防目的。
由此,疫苗学与免疫学也载入现代科学行列。
世界上第一个SARS疫苗的诞生
解放前后中国的研究人员行进在乙脑流行疫苗的研制中。随后,出血热、狂犬病,中国在疫苗研究上攻克了一个个难关。2003年SARS袭来时,中国的疫苗研究专家又转战到SARS研制上。国家紧急成立非典灭活疫苗攻关组。
杭长寿指出研制SARS疫苗的方法基本上与其他疫苗研制相同。SARS恢复期病人血清可以作为被动免疫的治疗制剂,临床上很有效。这表明只要使机体获得体液免疫中和抗体,就有可能使其免受SARS病毒的侵袭。进而,SARS病毒在离体细胞中很易培养繁殖,其毒力滴度很高,制成的疫苗较易产生中和抗体,免疫效果会很好。
北京科兴生物公司疫苗研究专家尹卫东“领命”成为非典灭活疫苗攻关组课题负责人。此前,尹卫东有着甲肝疫苗研制的经历。他是国内第一个分离出甲肝毒株TZ84、第一个开发出甲肝诊断试剂、第一个自主研发出甲肝灭活疫苗的人。
最终第一个SARS灭活疫苗研制成功了,2004年3月,在“SARS疫苗研究与开发国际研讨会”上,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对我国在SARS疫苗研究与开发方面的进展给予高度评价。
不过,尽管SARS灭活疫苗研制成功了,但这场战役并未结束。在灭活疫苗后,中山大学疫苗研究所还在做基因疫苗。目前,中山大学疫苗研究所的SARS基因疫苗已通过了对猴子和果子狸等高等动物的试验,正准备向药监部门申请临床试验。这有可能是世界上第一个SARS的基因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