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流感?
流感是流行性感冒的简称,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属于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北京的冬春季节较为常见。流感一般表现为发热(可达39-40°C)伴畏寒、寒战、咽痛、头痛、肌痛、关节酸痛、乏力等全身症状较明显,可有鼻塞、流涕、颜面潮红、呕吐、腹泻等症状。还能加重潜在的疾病或引起继发性疾病,老年人以及慢性基础性疾病患者或者体质虚弱者患流感后出现严重流感或并发症甚至死亡风险较高。
二、流感有哪些危害?
流感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疾病负担较重。每年的季节性流感在全球可导致300-500万的重症病例及29-65万的死亡病例。流感也导致大量的门急诊就诊、误工误课,产生的大量的直接和间接经济负担。在学校、托幼机构、养老院等人群聚集场所可发生暴发疫情。
三、流感的传播途径是什么?
常见的潜伏期为1-4天,平均为2天,潜伏期末到急性期均有传染性。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传染源,主要通过呼吸道分泌物的飞沫传播,也可以通过口、鼻接触传播。
四、流感的易感人群有哪些?
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孕妇、老年人及慢性基础性疾病患者和医务工作人员是高危人群。
五、流感的预防手段有哪些?
1、接种流感疫苗和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流感的重要手段,6月龄-5岁儿童、60岁及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医务人员、6月龄以下婴儿的家庭成员和看护人员以及孕妇或准备在流感季节准备怀孕的女性为优先接种对象。
2、日常生活中,应做到:
①居家或办公保持良好的通风;
②勤洗手;
③打喷嚏或咳嗽时捂口鼻;
④流感季节避免到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
⑤出现流感样症状时应居家休息,去医院就诊时应佩戴口罩做好防护。
3、症状较轻时可自行居家隔离休息,房间保持开窗通风,多饮水,饮食清淡。一旦出现持续高热、咳嗽、呼吸困难等重症倾向,应及时就诊。